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美國再度聲援立陶宛 法國促歐盟反制中國
面對來自中國的壓力,美國周五再次發出支持立陶宛的訊號。另有媒體報導,作為新一屆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的法國希望盡快採取措施反制中國。
德語媒體:政界太膽小 體壇應主動
德國男足國家隊前隊長拉姆在《時代周報》撰文指出,面對中國、卡達的侵犯人權現象,前去參賽的運動員不應該置身事外,而應當主動發聲。《世界報》社論則呼籲,歐洲各國的體育場不妨在北京冬奧期間打出香港、西藏的旗幟。
一中國科學家承認在美國竊取商業機密
美國司法部表示,一名中國公民承認,在美國對農業巨頭孟山都從事了工業間諜活動,以便使中國政府收益。孟山都如今是德國企業拜耳旗下公司。
德語媒體:專制中國的規定是否值得借鑑?
《商報》關注了中國最新出爐的針對算法推薦的監管新規,指出儘管該規定旨在維護中共統治,但是其中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內容依然值得歐美借鑑。《漢堡晨郵報》注意到,許多德國反疫苗人士總是說「專制中國都沒有強制接種」,該報認為這種對比十分荒謬。
北京將任命一名非洲之角事務特使
中國外長王毅周四表示,北京將任命一名非洲之角事務特使,這顯示中國有意在這一熱點地區扮演更重要角色。宣佈這一消息之際,正值美國特使預定前往衣索比亞,敦促通過談判結束該國北部已延續了一年多的戰爭。
兩岸罕見合作 台灣遣返21名中國籍偷渡犯
台灣政府周四證實,已啟動一年多來的首次遣返中國偷渡犯作業。上月,中國曾遣返一名台灣槍擊案逃犯。這是緊張局勢升級背景下兩岸之間的一次罕見合作。
英國軍情六處「感謝」新華社「反諷」
英國軍情六處主任摩爾1月6日對新華社表示「感謝」,認為這家中國官媒兩天前發布的一則針對軍情六處的反諷短片相當於「免費宣傳」。在一個多月前,摩爾就中國的債務陷阱、數據監控、政治脅迫提出了警告。
提高威懾力 日澳簽署歷史性防務協議
周四,日本和澳洲签署了一項加強雙方防務關係的協議。澳洲总理莫里森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都稱該協議「具有里程碑意義」。此外,雙方也對一系列中國相關問題表示關切,引發北京不滿。
西安稱「社會面實現清零」 新冠外醫療需求遭延誤惹議
西安市6日新增63個本土病例,西安市5日已稱「社會面基本實現清零」,將在評估後逐漸解封。然而,隨著在封城間因其他醫療需求遭延誤而受害的民眾個案一一浮現,中國社會也掀起了新的輿論風波。
八國航班禁入香港 林鄭:第五波疫情一觸即發
香港政府與專家直言,香港已爆發第5波新冠疫情。港府宣佈8日起禁止8國航班赴港14天,並於7日起禁止大型活動與15個場所營運。林鄭月娥表示,香港與中國的通關事宜也會受影響。
美歐協助抵抗北京 立陶宛再擋中資企業
立陶宛國內傳出對於設立台灣代表處的不同意見,執政團隊繼續向美國和歐盟求援,解決北京在外交和經貿上的脅迫行為。
買酒加投資 台灣力挺立陶宛
「立(國)挺我,我挺立(國)」——台灣煙酒公司日前宣佈購買了2萬多瓶被中國拒收的立陶宛朗姆酒。台灣駐立陶宛代表周三表示,台灣將設2億美元中東歐基金,優先投資立陶宛。
紐約市長呼籲白宮為「中國病毒」說法向美國華人道歉
美國紐約新任市長亞當斯呼籲,白宮應該就前總統川普将新冠稱為「中國病毒」等言論向美國華人公開道歉。
印尼審查煤炭出口禁令 中國經濟報復澳洲会喊停?
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用戶和進口國中國在去年提高國內產量以避免燃料短缺,現在最大的供應國印尼2022元旦頒布1個月的出口禁令,對中國這個最大買家的影響有多少?
河南禹州宣佈封城 西安版方方日記引關注
在西安持續封城之際,有120萬人口的河南禹州因出現3起確診無症狀案例宣佈全面封城。專家表示,中國持續執行「零容忍」的防疫政策,目的是為了避免國內疫情影響即將開幕的北京冬奧。
北京外交經貿施壓 立陶宛陷「台灣」困局
立陶宛遭北京外交降級後,與中國供應鏈有關的企業持續受壓。美國近日拉盟友持續公開聲援,立陶宛也持續向歐盟喊話。但這個同時,立陶宛國內的政治與民意也悄悄出現了變化。
中國12月財新PMI重返榮枯線之上
財新/Markit1月4日聯合公佈的報告顯示,2021年12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重返榮枯線之上,升至50.9,為半年來最高,但就業市場承壓,企業樂觀預期有所減弱。
中國加強控管網路企業 規定模糊引擔憂
中國網信辦4日接連發布兩項新規,加強審查赴海外上市的網路企業及網路平台演算法。專家認為,其審查過程的不明確,將成為中國企業「最憂心的事」。
香港立法會議員就任 首次在中國國徽下宣誓
香港新一屆立法會議員3日首次在特首林鄭月娥監督下丶在中國國徽下進行宣誓。在「愛國者治港」的原則下,這次的宣誓儀式比起2016年時的上一場要來得安靜許多。
西安防疫一團亂 民眾怒批數字遊戲
1月4日微博上一片西安一碼通又崩潰的消息,令急著抗疫的民眾氣憤難平。雖然官方出面回應民生困境,但各地亂象頻傳。中央一紙「社會面清零」的規定,更是被質疑在賬面上防疫。
德語媒體:「中國夢」裡有你嗎?
如果說川普当上美國總統讓很多人的美國夢徹底破滅,那麼,中國領導人宣揚的「中國夢」對這個世界又意味著什麼?
西安疫情略有緩解 雁塔區委正副書記被免職
1月2日,西安市總共報告了90起新增本土確診病例,是近一星期以來該市新增病例數最少的一天。這一波疫情下,西安市有兩名區級官員被免職。
橄欖枝遞錯時間?港媒揭北京失算內幕
位於德國,歐洲最大的中國研究智庫墨卡托研究所在2021年3月遭到北京制裁。港媒揭露,本來中國組了代表團在11月前往拜訪該智庫,討論撤回制裁,沒想到同一時間卻爆發了另一件事。
貿易額驟降 越南呼籲中國速速通關
越南貿易部日前呼籲中國廣西當局採取緊急措施,緩解邊境口岸的擁堵。此前,因發現多起輸入病例,廣西大幅度加強了邊境管控,導致跨境物流受阻。
美國中止與非洲三國的貿易協議
華盛頓宣佈取消與危機國家衣索比亞以及西非國家馬裡和幾內亞的貿易協定,理由是這些國家侵犯人權及發生政變。中國在衣索比亞有多個工業園。
特斯拉在美、中召回近70萬輛車
由於可能的安全隱患,電動汽車製造商特斯拉在美國和中國召回近70 萬輛汽車。尚不知曉的是,召回行動是否將涉及在德國的用戶。
RCEP正式生效 中國與亞太多國調低關稅
在經歷了十餘年的談判後,中國、日本、韓國、紐西蘭、澳洲以及東協十國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1月1日正式生效。這也是全球迄今為止覆蓋人口最多的一項自貿協定。
德國接任G7輪值主席 對華對俄政策成考驗
德國輪值G7主席任期內議題將強調突出重點。然而,七國集團所要討論的內容最終取決於全球政治。新冠大流行以及與俄羅斯和中國的關係肯定是重中之重。
西門子CEO:以「尊重的方式」同中國相處
西門子首席執行官對於德國外交部長採取的強硬對華態度表示反對,並建議以「尊重的方式」與中國相處。
德語媒體:今日香港,明日全世界
《法蘭克福匯報》對立場新聞的遭遇發表評論稱,中國領導層正讓香港邁向「一體化」,並試圖決定關於這個國家的所有言論。《日報》則關注新冠疫情對中國帶來的根本改變。
中國禁止國腳紋身 德國亦有相關討論
中國國家體育總局最新發布的「紋身禁令」在網上引發熱議。而在世界足球大國之一的德國,又有哪些有關運動員和紋身討論?
中國宣佈對5名美國官員實施反制裁
在美國上周依據《香港自治法》制裁香港中聯辦5名官員後,中國外交部周四宣佈採取「對等反制」,對美國前商務部長羅斯等5人實施制裁,並批評美國是「借炒作涉港問題,服務遏制中國的政治圖謀」。
客座評論:西方能撼動中國的稀土壟斷地位嗎?
自近幾年的中美關係緊張開始,全球供應鏈產生了嚴重的波動。稀土的產業鏈便是這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近幾年來,西方各國正全力試圖打破中國在稀土供應鏈上的壟斷地位。 但願望是一方面,實際存在的條件到底又如何呢?
《立場新聞》關閉:香港團體從台灣跨海聲援
香港《立場新聞》29日高層遭拘捕,並宣佈停止營運的隔天,台灣及香港青年組織及人權團體在台北舉辦聲援活動,批評港府摧毀公民自由,並稱這是「以言入罪」羅織罪名。
中國監管影響 滴滴第三季虧損逾300億元人民幣
滴滴出行29日公佈的第三季營收顯示有300億元人民幣的虧損,而媒體也預測,滴滴本季度可能為了應對中國政府進一步的審查而提高營運成本。
德語媒體:中國「清零」的副作用
德國《日報》關注中國的一貫「清零」政策,《法蘭克福匯報》則將目光聚焦即將舉行的北京冬奧會以及不會再現的2008年藏人抗議活動。
國台辦發言人:「明年台海局勢會進一步複雜嚴峻」
中國大陸國台辦發言人在周三舉辦的新聞例會上表示,「明年台海局勢會進一步複雜嚴峻」。他表示,不排除大陸與「民進黨當局謀獨挑釁」和「外部勢力插手干預」的鬥爭「可能更尖銳、更激烈」。
專訪:香港政治審判恐成常態
港府連續兩日以涉嫌「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來指控香港《蘋果日報》與《立場新聞》的現任與前任高層。香港法律專家黎恩灝分析,港府此舉其中一個目的是要增加已被關押被告的刑期。
西安疫情發展仍快 歐洲力抗奧密克戎
中國西安市升級防疫措施後,有民眾反應快要斷糧。當局疾控官員表示,西安疫情仍處於快速發展階段,且有病例外溢的情況。
尼加拉瓜沒收台灣外館轉交中國 兩岸口水戰
中美洲國家尼加拉瓜在當地時間9日宣佈與中華民國斷交,並轉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唯一合法的政府。台灣政府也隨即宣佈與尼加拉瓜斷交。此消息讓台灣的邦交國數量下降至14個。不過這場風波還沒完,三方繼續就台灣留在尼國的資產角力。
德語媒體:中國的新毛澤東
德國n-tv指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2021年大幅擴展了執政權力,中國宣佈的新時代,實際上是新毛澤東獨裁政權的到來。《商報》則關注西安封城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
空間站險遭SpaceX衛星碰撞 中國向聯合國投訴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向聯合國秘書長投訴,美國公司SpaceX旗下的星鏈衛星今年下半年兩度過於接近中國的空間站,導致中方人員必須實施「緊急避碰」以確保安全。
中國「眯眯眼」妝容引熱議 為何和辱華有關?
「眯眯眼」事件引發中國網民熱議,除了認為「眯眯眼」妝容「辱華」,也有網民認為「本質還是文化自卑」。中國官煤也紛紛發表評論討論「眯眯眼」爭議,專家學者怎麼看?
2021年,網友們熱議的12大新聞話題
新疆棉花爭議丶中國航天突破丶鄭州洪災丶東京奧運丶台海局勢升溫丶彭帥性侵疑雲...... 《德國之聲》中文網整理了2021年我們官方臉書上網友最熱衷討論的12個新聞話題,回顧不平凡的一年。
回顧2021挑戰 歐盟代表點名中國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把2021年定義為歐盟轉型的一年。他說,這一年的地緣政治變化一再挑戰歐盟,來年必須更堅定捍衛其價值觀。
應對中俄威脅 美2022國防增支
美國2022財年的《國防授權法》本月稍早在參議院和眾議院以壓倒性優勢投票通過,現在經過總統拜登簽署後將正式施行。法案中有哪些重點?
德語媒體:中國推「全過程民主」 西方需多加警惕
《新蘇黎世報》指出,中國共產黨為鞏固執政權力正致力宣傳「中國式民主」,西方國家不能以慣有的傲慢態度忽視這一發展。德國編輯部網路則分析了《維吾爾族強迫勞動預防法》會產生怎樣的地緣政治影響。
許家印不許恆大「躺平」 奮力提高交付數量
頂著3000多億債務,深陷危機的恆大終於在危機之年的最後一刻交上了一份多少能安撫市場和投資人的答卷,月內交樓39000套,但這遠遠不意味著它的危機已經過去。
中國外交部證實收到美國出席北京冬奧會官員簽證申請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周一在例行記者會上證實,「中方已經收到美方有關人員的簽證申請」。對於美方官員是否可獲得相關簽證的提問,這名發言人僅表示,「中方將根據國際慣例、有關規定和對等原則進行處理」。
俄官方電視台RT在德國「拿紅牌」
德國監管機構表示,該頻道沒有營運許可證,在其訊號發射了幾天後停止了播出。
上一頁
第125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