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中國做和平使者?習近平博鰲論壇提全球安全倡議
博鰲亞洲論壇週四(4月21日)開幕,習近平在演講中提「全球安全倡議」,並稱中國「堅持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則」。有分析指,俄烏危機背景之下,習近平此說可能影響美國在亞洲的行動。
德語媒體:脫鉤中國 歐洲經濟需加強內循環
《商報》認為,中國當局正通過出台一系列不可能得到完全遵守的法規,來製造拿捏企業的法律把柄,這將導致外企謹慎赴華投資。《南德意志報》則指出,中國和西方矛盾遲早會激化,歐洲應當加強「內循環」,為將來不可避免的脫鉤做好準備。
疫情下中國經濟趨冷 或將拖累全球
中國零售業營業額3月衰退3.5%,房地產銷售量暴跌1/4,失業率達到5.8%這一兩年來最高值;在東海上,貨輪平均要排隊等待約一星期才能進入上海港裝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警告,中國經濟長期趨冷將對全球造成嚴重影響。
傅政華被正式逮捕 被指「政治野心極度膨脹」
前中國政法系統高官傅政華在3月底被「雙開」。中紀委當時的措辭極為嚴厲,指傅政華參加孫立軍政治團伙,「從未真正忠誠於黨和人民,徹底喪失黨性原則,政治野心極度膨脹」。此案如今被移送檢查機關,中國官方稱「最高檢依法對傅政華作出逮捕決定」。
客座評論:戰爭環境下看中國的減排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與俄能源脫鉤成為西方焦點話題之際,政治學者張俊華指出,在目前的世界格局下,有必要重新審視全球氣候政治相關問題,以中國為例尋找各種策略。 綠色經濟並非民主制度專有。從習近平的言論來看,他比前任們更重視綠色經濟。
中國批准《廢除強迫勞動公約》
在西方譴責北京對待新疆維族的批評聲中,中國批准了兩項關於禁止強迫勞動的公約。
上海移民查詢急增 用腳向封控說不?
上海的新增新冠病例,連續第二天維持於二萬宗以下。持續多週的全城封控仍未見盡頭,但有經濟能力的一群,耐性漸漸被消磨殆盡,移民成為他們的下一步。
美中防長罕見通話 北京再稱台灣不可分割
美中關係陷入歷史新低點之際,兩國國防部長週三(4月20日)罕見地進行了通話。這是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上任後,首度與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通話。雙方就多個議題進行交流,試圖緩解美中僵局。
中國民航局發布東航事故報告 墜機原因仍未明朗
由中國民航局發布的MU5735事故初步報告顯示飛機運行狀況一切正常,中方組成的調查小組和美國運安會派出的7人工作小組將會繼續進行失事調查工作。
德語媒體: 美國哪怕再壞 也總比中國更好
《每日鏡報》呼籲,在中國、俄羅斯構成越來越大挑戰的今天,德國不應該出於經濟利益而拒絕選邊站,而是應當堅定地站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一邊。《南德意志報》則點評了香港新一屆特首候選人李家超,認為他上任後將更加強硬地打壓民主派。
香港:獄中人獲諾獎提名 李家超YouTube被封
5位被判刑的香港民主派人士獲前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蔡霞等15位多國學者提名,申請成為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而身為美國制裁對象的本屆香港特首候選人李家超昨天發現,他的競選YouTube頻道因違反Google的《服務條款》而遭到終止。
擔憂制裁 中國大幅減少進口俄羅斯煤炭
中國官方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3月中國進口俄羅斯煤炭數量比去年同期下滑了近三成。與此同時,中國副總理樂玉成則說,中國將一如既往地加強與俄羅斯的戰略合作。
美澳錯愕?中國稱已與索羅門簽訂安全協議
美國代表團即將出訪索羅門群島、聚焦討論中國議題的前夕,中國外交部週二(4月19日)閃電宣佈,中方已與索羅門群島簽署一項安全協議。美國及其盟友欲防堵中國在南太平洋擴張勢力,已先被北京再下一城?
上海疫情累計17死 2行政區稱實現社會面清零
上海週二(4月19日)再添7宗新冠本土確診死亡病例,本波疫情至今已累計17死;與此同時,同日新增的本土確診病例為半個月以來首度降至2萬以下。上海疫情可能迎轉捩點嗎?
IMF下修中國經濟增長至4.4% 全球通膨恐再惡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週二(4月19日)發佈最新報告,再度下調中國全年經濟增長至4.4%,遠低於年初中國設下的目標。與此同時,該組織警告全球通貨膨脹情況恐比預期更糟。
巴基斯坦政客為何打反美牌?
今年四月被罷免的總理伊姆蘭‧汗(Imran Khan)並不是唯一一個利用公眾對美國不滿情緒的巴基斯坦政治家,抨擊華盛頓是歷任巴基斯坦領導人經常使用的一張牌。
飛越德國特斯拉
特斯拉在德國的工廠已經正式投產,以後全世界的特斯拉客戶除了美國和上海,又多了一個選擇。我們「飛」進去,一探究竟。
專訪:習近平拿「動態清零」做「偉大鬥爭」
一場疫情,兩種路線。上海抗疫封城,手段強硬卻步調凌亂。中國獨立學者吳強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指出,習近平的「動態清零」總方針被賦予了階級鬥爭的內涵。上海與中央關於「動態清零」及「與病毒共存」的拉扯背後,體現的其實是一場鬥爭。
上海疫情再增7死 焦慮激化「新冠羞辱」
上海本輪疫情至今已累計10宗死亡病例,封城還在繼續,民眾彷彿置身壓力鍋。染疫、隔離、足不出戶的焦慮,正令上海出現鄰裡對立及排擠的局面——尤其是針對確診者或疑似陽性者。
中國2022年第一季度GDP增幅超過預期
中國今年第一季度的GDP以4.8%的增幅超過預期。但這一成績是今年前兩個月的功勞。3月下行壓力開始增大,失業人口也增多。
客座評論:世界正在形成兩大集團的對抗
俄烏戰爭已近兩個月。政論家鄧聿文認為,該戰爭帶來的一大戰略後果是在全球加速促進兩大對抗集團的形成,讓世界重新步入冷戰格局。它的某種帶有標識性的訊號,就是最近召開的北約外長會議首次將其亞太夥伴納入,並表示要應對「中國影響力」。
傳週三有望解封:上海為清零付出了什麼代價?
上海週一通報封城以來第一批新冠死亡病例。與此同時傳出官方已下達「軍令狀」,要在週三之前實現「社會面清零」,上海有望迎來解封。德國之聲訪問專家學者,請他們剖析上海封控鬆綁的可能性,以及「上海模式」幻滅帶來哪些影響?
客座評論:建設統一大市場,勿成一紙空文
在疫情蔓延中國,各地為「抗疫」以鄰為壑之際,北京政府突然出台「全國統一大市場」文件, 似乎劍指「地方保護主義」。而中國經濟學者沈凌認為,要達到這一目標,首先要「把行政權力關進籠子」。
東航重啟波音737-800飛行 空難調查中
近一個月前,中國東航墜機事件造成132人死亡。4月17日,東航旗下波音737-800重新恢復客機飛行。與此同時,失事調查仍在進行中。北京稱要在事件後30天內提交初步報告,屆期將至。
今日俄羅斯 明日中國?歐洲對中國原材料的依賴有多危險?
能源轉型、電動汽車、數字化 ——若缺少工業金屬和稀土,便無法實現氣候保護目標。問題在於,絕大多數關鍵原材料來自中國。對歐洲而言,這種依賴性有多危險?
戰爭陰影下 中國與烏克蘭的微妙關係
近兩個月來,北京當局在烏克蘭戰爭問題上一直努力展現中立姿態,同時又不放棄對俄羅斯的支持。事實上,中國與戰爭的另一方----烏克蘭的態度同樣十分曖昧。烏克蘭在2017年就加入了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戰前雙邊貿易額規模高達每年190億美元。
德語媒體:北京做不了烏克蘭危機的調停人!
中國在俄烏危機中的戰略是什麼?中國能夠對普丁產生影響力,但北京為何做不了俄烏戰爭的調停人?德國《明鏡》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就此進行了詳盡的分析。此外,歐洲在光伏能源上對中國的嚴重依賴也引起了德媒的關注。
中國太空人太空「出差」重返地球 網民:請掃健康碼!
3名中國太空人在太空停留6個月之後,在本周六乘坐「神州13號」返回地球。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長的載人飛行任務。相關消息引起了網民熱議,有人聯繫到近日反撲的疫情,調侃寫道「歡迎回家,來把健康碼掃一下,做個核酸先。」
新冠不停 清零不止
在經歷了數周的封控後,上海本周六報告了創紀錄的新增有症狀病例。中國其他一些地區也實施了防疫相關的限制措施。在公眾輿論的質疑聲此起彼伏之下,中國官方出面解讀「動態清零的必要性」。
蔡英文會見美議員 解放軍舉行警巡演練
台灣總統蔡英文會見到訪的美國跨黨派參、眾議員訪問團。訪問團一成員表示:「美國如果拋棄台灣,會對全世界從本質上帶來很壞的改變,未來誰會想當美國的盟友?」同日,解放軍東部戰區在台灣周邊海空域進行多軍兵種聯合戰備警巡及對海突擊等科目演練。
文化交流或滲透?小紅書如何擄獲台灣年輕世代
繼TikTok之後,小紅書正成為台灣年輕族群喜愛的中國社交軟體。日前有台灣立委稱中國透過小紅書等社交軟體操作「認知作戰」。小紅書可能涉及文化滲透、甚至認知作戰嗎?德國之聲訪問專家請他們分享看法。
專訪:中國紅利讓穆斯林國家甘願迫害維吾爾人
近年來,國際頻傳有穆斯林國家逮捕當地維吾爾人,並嘗試將他們遣返回中國。總部位於華府的「維吾爾人權項目」3月針對此現象發佈報告,其作者賈丁(Bradley Jardine)告訴德國之聲,中國如何透過五種手段來施壓海外維吾爾人。
中國囚禁五年 李明哲刑滿返台
因「顛覆國家政權」在中國身陷囹圄五年,台灣非政府組織工作者李明哲週五返抵台灣。外界關注李明哲這五年間究竟有何遭遇,稍後或會更明朗。
不顧北京壓力 美議員團抵台將見蔡英文
美國重量級議員訪團週四晚間抵台。台灣總統府發佈聲明稱,這次訪問顯示了美國兩黨的對台支持。與此同時,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在談及俄烏戰爭與中國立場時,再次重申對台安全承諾。
德語媒體:疫情倒逼中國自由化?白日做夢!
德國《世界報》認為,上海民眾對防疫政策的不滿,根本就不可能撼動中國的專制體系,上海人民的牢騷在演變成香港人那般的反抗之前,就會遭到專政體系的嚴厲鎮壓。《每日鏡報》則呼籲盡快對俄羅斯「斷氣」,不能給普丁轉投北京的時間。
客座評論:從武漢到上海——中國抗疫的制度優勢是什麼?
政治安全的考量壓倒一切,這是北京制定防疫政策的根本,也是她不惜一切動員「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的前提,而不惜巨大社會代價,包括經濟、民生和不可計量的次生災害。
中國全球貿易順差3月激增243%
今年3月中國對外出口同比增長15.7%,進口總額則略有下降。一個月間,中國的全球貿易順差激增243%,達到474億美元。
俄媒:俄羅斯人使用銀聯卡網購遭遇困難
儘管有西方的制裁,俄羅斯人應該仍能使用中國的信用卡進行網上購物 ── 這是個理想情況,但事實上似乎並非這麼順利。
阻中國擴張太平洋勢力 澳高官出訪索羅門群島
為了防止中國在太平洋地區擴張其勢力,澳大利亞高官週三向索羅門群島總理表示,希望該國不要簽署與中國的安全協議。與此同時,一名美國高級將領也表示,索羅門群島簽署協議後可能會後悔。
美財長批中國袖手旁觀 北京:與俄關係無涉烏克蘭
烏東陷入浴血戰爭又傳出化武攻擊,美國對於中國遲未表態感到越來越不耐,財政部長葉倫直接點名北京,並強調經濟與國安息息相關。
駐華歐盟商會呼籲中國調整防疫策略
駐華歐盟商會向中國國務院發出呼籲,指出當前針對奧密克戎變種病毒的防疫措施已經嚴重干擾中國的供應鏈。商會主席建議中方加強老年人疫苗接種、盡快引入mRNA疫苗、允許無症狀感染者居家隔離。
稱黎智英受「法律騷擾」 律師團促聯合國介入調查
黎智英受《港區國安法》等指控多項罪名,目前人仍在監獄還押。這位香港傳媒大亨的律師團上週發佈聲明稱,中港政府將法律「武器化」以對付黎智英,促請聯合國介入調查。
鼓勵減塑 世銀行長建議分散中國供應鏈
世界銀行10日預計烏克蘭經濟將崩潰,國內生產總值將下降45%以上,而俄羅斯則會下降11.2%。除了俄烏戰爭帶來的陰影,中國疫情也成為全球經濟的不確定因素。
德語媒體:中國疫情重創全球經濟
烏克蘭戰爭和嚴重的通貨膨脹,已經令各國企業叫苦不迭,而奧密克戎新冠變異毒株在中國的迅速蔓延,更是令全球經濟雪上加霜,對世界性經濟蕭條的擔憂正在與日俱增。
政協委員回應「夫妻陽性誤判案」 美總領館部分撤離
上海浦東一名政協委員針對引發爭議的「上海夫妻誤判陽性」錄音檔事件給出官方解釋,但中國網民卻不買單。與此同時,美國駐滬總領事館下令部分撤離。
傳四名維吾爾人將被遣返中國 聯合國遭質疑立場消極
近日傳出4名維吾爾人在沙烏地阿拉伯政府遭逮捕,並將被遣返中國。人權團體告訴德國之聲,這顯示對維吾爾人來說「世界上沒有地方是避風港」,穆斯林國家更為中國的跨境鎮壓大開方便之門。
備戰備災:台灣當局推出《全民國防手冊範本》
俄烏戰爭繼續焦灼之際,台灣國防部發布了《全民國防手冊範本》,向民眾普及戰時知識,其相關內容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質疑。同時台海究竟有多大可能開戰?長期關注兩岸局勢的德國政治學者也就此發表看法。
北京證實派軍機向塞爾維亞運送「常規軍事物資」
在俄羅斯持續侵略烏克蘭之際,北京派軍機飛越北約國家把中國先進的防空系統運送給俄羅斯的盟友塞爾維亞。專家憂心,這個巴爾幹國家增加的軍備可能會威脅到該地區脆弱的和平,北京則反批雙標。
上海稱1.1萬新冠患者康復 網傳方艙亂象惹議
官方稱對上海戰勝新一輪疫情充滿信心,但相較於官方強調的正能量,中國社群網絡近日卻爆發多波抱怨方艙醫院亂象的發文。
專訪:台灣向歐盟展現「中國專制」外的替代方案
瑞典的跨黨派議員聯合訪團週日(4月10日)抵達台灣。德國之聲專訪擔任共同團長的瑞典籍歐洲議會議員魏莫斯(Charlie Weimers),請他分享如何看待近期歐盟與台灣雙邊關係的發展。
上一頁
第116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