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動態清零政策下,中國有多少城市遭封控?
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封城一個多月,引發大量人道災難,民怨沸騰,舉世震驚。其實,過去一段時間裡,中國採取嚴厲封控措施的城市比比皆是,遍佈全國,只是因這些城市國際影響力有限,加上當局實行訊息封鎖,那裡的很多具體情況和發生的人道災難並不廣為外界所知
俄烏戰爭給中國提供了哪些經驗教訓?
一場侵略戰爭使得俄羅斯在烏克蘭深陷泥潭,而這對北京有關台灣問題的思考有何參考意義?分析人士指出,從如何與西方打 「訊息戰」,到如何使用震懾手段迅速制服台灣軍力——中國的戰略分析師正在從烏克蘭戰爭的案例中吸取教訓。
客座評論:四月的野草——中國社會正在重啟
中國過去兩年的閉關鎖國發展到上海的一個月封城靜止之後,政論家凱波看到了另外一種可能:社會正在重啟,頑強如外灘的野草,在地下連結,在四月的陽光和暴風雨中喚醒了一個無限可能的未來。
不許唱空中國?市場分析師「炸號」
在中國股市因為封控措施和俄烏戰爭跌至低點之際,分析師洪灝的社媒帳號近日被停止使用。他此前曾發表過一些看淡市場的表態,例如預測滬指會跌破3000點。微博網友們表示,「這太荒謬了」,「以後只能唱多了」。
台北指中國「粗暴封城」北京稱秉承「生命至上」
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在談到台灣防疫策略時稱,台灣不會像大陸一樣「粗暴鎖國封城」。中國方面則強調「在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上海當局稱,本輪疫情防控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日增萬例 台灣如何與病毒「共存」?
確診人數屢創新高,但台灣除了延長配戴口罩的規定之外,並沒有實施更嚴格的限制政策。從清零到試著與病毒共存,台灣是如何應對的?
鐵柵欄如何在中國成為抗疫干將?
從上周末開始,鐵絲網柵欄和鐵板屏障出現在上海部分城區。上海市民發出了抗議的聲音,而且部分抗議取得了成功。
經濟學家:德國經濟增長面臨危險
德國經濟目前雖然仍在增長,但經濟學家認為,這種情況並不一定會維持下去。其中最大的危險是:停止從俄羅斯進口能源。
上海敲鍋抗議被指「境外勢力」 北京五一就地過節
上海居民被關在家中一個月了,部分小區借著敲鍋抗議封鎖政策,卻被認為是受到境外勢力鼓動。北京繼續堅持清零政策,衞生官員稱這有保護經濟發展的作用。
德語媒體:德國總理的「反華之行」
德國總理肖爾茨4月28日前往日本訪問。「明鏡線上」及《世界報》皆認為,肖爾茨一改過去德國總理訪問亞洲會先前往北京的傳統,選擇日本作為首站,這是對北京發出的政治訊號。
李家超提四個政綱 將推動《基本法》第23條立法
香港准特首李家超今日提出四個政綱,被外界認為與林鄭月娥的路線相差不大。他在政綱簡介會上也強調,會持續推動禁止叛國顛覆的《基本法》第23條立法。
肖爾茨訪日及撰文凸顯價值夥伴關係
肖爾茨訪問日本暢談價值觀夥伴關係,同其前任梅克爾的外交政策顯然不同。他周五的長文為其言行進行解釋,表達對民主未來的樂觀態度。
北京疫情升溫多學校關閉 上海推常態化篩檢
北京疫情擴大,當局週四緊急宣佈關閉全市大部分學校,提前放假。與此同時,上海推動「常態化核酸篩檢」試圖實現「社會面清零」。無止盡的「清零」令民眾疲乏之際,有中國國家衛健委官員重申中國為什麼非「動態清零」不可。
聚焦中國影響力與俄烏戰爭 日首相出訪東南亞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近日外交行程滿檔,在日本與德國總理肖爾茨會晤後,週五將展開出訪東南亞與歐洲的外交行程。外界分析,俄烏戰爭與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將是此次出訪重點。
肖爾茨首次亞洲之行: 徑赴盟友 不去中國
前往日本訪問的德國總理肖爾茨周四在東京明確表示,德國在亞太地區尋求與有共同民主價值觀的國家建立更密切關係。
皮尤:九成美國人對中俄關係表示擔憂
美國皮尤中心週四公佈的一份調研顯示,有90%的美國人對中俄夥伴關係表示擔憂。美國人對中國的負面看法也持續上升,2022年有超過80%美國人對中國抱持負面看法。
「動態清零」之下的中國
中國目前正面臨一波嚴峻的疫情。當局繼續採取「動態清零」的防疫措施,多個城市進入封控、管控、防控。然而,隨著具有高度傳染性的奧密克戎變體傳播,清零戰略面臨挑戰,也受質疑。第一季度受疫情衝擊嚴重的吉林省,GDP遭遇大滑坡。
客座評論:中國的清零政策將在災難中收場
上海被封,北京也將迎來相似的命運。Alexander Görlach認為,中國的新冠防控政策不僅對於世界經濟,同時對習近平本人也日益成了包袱。
疫情挫敗中國民心?胡錫進:官僚忙著琢磨「政治正確」
中國封城激起民怨,官媒《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歸咎於地方官員只求政治正確,而不是中國防疫能力不足,他強調「中國老百姓總體上還是很信黨和政府的」。
拜登5月訪問日韓 共議中國和北韓
美國總統拜登將於5月訪問亞洲盟友韓國和日本,這是他上任以來首次出訪亞洲。白宮方面稱,拜登此行旨在加強與盟友關係,推進對「自由和開放的印太地區」的承諾。外界認為,拜登將與日、韓磋商北韓和中國議題。
英外長:北約應確保台灣免於中國侵犯
繼早前英國首相約翰遜表達對中國侵台可能的擔憂後,英國外交大臣特拉斯(Liz Truss )再提台海局勢。她週三(4月28日)警告中國遵守全球規則,並指北約應確保台灣免於中國侵犯。英國接連表態,透露了什麼信號?
德語媒體:中國封控影響可能超過俄烏戰爭
歐盟針對中國企業受到國家補貼而出台措施,南德意志報以贊賞的口氣稱讚繼續開放、但不天真;《每日鏡報》則因中國極其嚴厲的疫情控制政策,勾畫悲觀的世界經濟發展前景。
封城衝擊經濟 美媒稱習近平要求確保今年GDP增速超美
多家投行近日下調了對中國2022年經濟前景預期。《華爾街日報》援引消息人士稱,習近平告訴官員「要確保中國今年經濟增速超美」。專家對DW表示,對待奧密克戎採取清零政策,對中國經濟的衝擊巨大。如何在防疫與經濟發展之間達到平衡值得進一步審視。
巴基斯坦分離組織警告中國 將發動更多死亡襲擊
巴基斯坦分離主義組織BLA週三警告,將對中國目標發動更多死亡襲擊。週二,一名女性自殺炸彈客在卡拉奇大學孔子學院入口處引爆炸彈造成四人死亡。中國外交部譴責稱「中國人的血不能白流」,這是否會影響中巴關係以及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
馬斯克顧及中國利益?貝佐斯質疑推特恐為北京「開門」
馬斯克(Elon Musk)斥資重金要買下推特,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週二(4月26日)質疑,特斯拉在中國的巨大商業利益會否讓北京在推特「發揮影響力」;對此,中國官媒回應:有關陰謀論只是酸葡萄心理。
質疑中索安全協議透明度 美官員:僅少數人看過最終版
索羅門群島與中國簽署安全協議持續引發外界憂慮。一名上週出訪索國的美國高官坦言,目前應該僅有非常少數的人看過該協議的最終版本。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重申,華府將持續關注相關發展。
人權高專先遣小組抵華 將前往新疆考察
聯合國人權高專辦先遣組已抵達中國,他們將前往新疆,團隊的任務是為聯合國人權高級專員巴切萊特赴新疆訪問做準備。中國外交部表示,人權高專訪問目的是促進雙方的交流與合作。
德語媒體:自由世界的敵人
《法蘭克福匯報》刊文指出,雖然北京和莫斯科近年來一直在宣揚西方體系的「虛弱無力」,然而烏克蘭戰爭使得西方國家更加團結,也顯示了摧毀以自由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並沒有那麼簡單。
歐盟努力拉攏印度 馮德萊恩呼籲深化合作
最近一段時間,印度成了西方國家爭相拉攏的「香餑餑」。不久前英國首相約翰遜剛剛拜訪過印度總理莫迪,本周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又親赴新德里,強調中俄之間「不設限」的夥伴關係對印度和歐盟都構成威脅。
WTA主席:希望2023年能重返中國
國際女子網球協會(WTA) 主席西蒙近日稱,WTA正在努力尋求解決與中國在彭帥問題上的僵局。女子網球巡迴賽今年不會在中國舉辦賽事。但他也表示,如果能達成彭帥、中國和WTA三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希望在2023年回歸。
IMF警告:亞洲面臨停滯性通膨
受到俄烏戰爭、中國經濟放緩等多重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警告亞洲地區恐面臨「停滯性通膨」前景,即增長放緩與通膨上升的兩面夾擊。
上海封城陰霾下 北京「以快制快」守得住嗎?
奧密克戎來勢洶洶,北京週一(4月25日)深夜宣佈擴大篩檢,全市12區展開三輪核酸篩檢。中國首都會否重蹈上海覆轍?德國之聲採訪兩名北京市民與兩名專家,瞭解他們在封城陰霾下的看法。
德語媒體:絕望鄉一般的上海封城
德國媒體近日也在聚焦中國疫情政策,《德國經濟周刊》擔心,當局在上海施行的封城將導致更多悲劇。 《法蘭克福匯報》則指出,嚴格的防疫政策不僅使外資加速出走,也讓中國這兩年來的境外投資金額大幅下滑。
馬克宏連任 各國領導人怎麼說?
法國總統大選結果塵埃落定。現任總統馬克宏擊敗極右翼候選人雷朋成功連任。多國領導人對馬克宏表示祝賀。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稱馬克宏是烏克蘭真正的朋友。美國總統拜登則期待在多方領域與對方合作。
《訊息保護法》加劇上海港堵塞 查找貨物只能靠衛星
中國去年11月生效的《個人訊息保護法》讓獲取準確的港口數據變得難如登天,貿易商和物流公司不得不求助於準確率較低的衛星定位甚至人工清點的方式。
民怨之下 上海開始探索「軟分隔」的可能
在上海,新冠防疫管控繼續,大部分居民仍未解封。不過楊浦區開始嘗試「三區劃分」下的「軟分隔」,探索「全域靜態管理」之外的可能。一位上海女性說:「雖然我還封著,但高興得哭了起來」。
憂慮疫情 中國股市齊跌
中國股市周一(4月25日)明顯趨弱,滬深300指數創23個月新低,上證綜指在關鍵的3000點徘徊。市場分析家指,「動態清零」抗疫政策和市場資本低迷挫殺投資者情緒。
澳總理:若中國建立索羅門軍事基地將越紅線
中國與索羅門群島的安全協議成為澳大利亞下月大選的重點議題之一。現任總理莫里森嚴辭聲明,若中國在索羅門群島設置軍事基地,將觸碰澳大利亞和美國的「紅線」。
北京再現囤購潮 胡錫進:上海倒楣事不會重演
上海尚未解封,北京疫情再起。根據中國媒體統計,北京過去3天累計新增42例新冠本土病例,通報最多的朝陽區週一(4月25日)起展開「常態化核酸檢測」。北京是否會步入上海後塵?風聲鶴唳中,北京週末一度湧現搶菜潮。
2021年度全球軍事支出出爐 美中領先互爭霸
瑞典智庫25日發佈2021年度軍事支出報告,數據顯示美國仍為全球第一的軍事支出大國,而中國則續列第二位。不過,在中國軍事支出連續27年增長之際,美國2021年的軍事支出卻有所減少。
中國能從俄羅斯的失敗學到什麼前車之鑑?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以來,失誤頻傳,專家們認為普丁(Vladimir Putin)錯估局勢。而將台灣視為中國領土、數次表示「祖國必須統一」的習近平,又能從俄烏戰爭悟出什麼道理?
歐元區通貨膨脹創下歷史紀錄
歐盟統計局表示,烏克蘭戰爭和中國新冠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正在繼續推動價格上漲,3月份歐元區通貨膨脹率已達到歐元問世以來的最高水準。
台灣向烏克蘭提供援款 烏再試人道主義走廊
被俄軍圍困的馬里烏波爾市周六再次嘗試啟動人道主義走廊疏散平民,此前該市人道主義行動均已失敗告終。昨日,台灣外長吳釗燮與基輔市長通電話,並向烏方援助800萬美元。與此同時,歐盟和美國對北京放出警告,若是中國對俄羅斯提供支持,將損害雙方關係。
美國警告: 若中國在索羅門群島軍事擴張將「相應回應」
美國周五警告說,如果中國在戰略要地索羅門群島上建立軍事基地,美國將作出「相應的回應」。 索羅門群島總理保證,與中國簽署的協議不包括建立任何軍事基地。
報告:中國境外煤電項目15個已停 18個繼續
一份研究報告稱,中國去年9月宣佈停建境外煤電項目之後, 15個中國煤電項目已經停建,但是政策的漏洞可能導致18個項目仍將繼續進行。
抗衡中俄?英國印度簽署印太地區防務協議
英國和印度簽署了一項新的防務合作協議,兩國的下一步是希望在今年年底前完成一項自由貿易協定。印英雙方表示,來自專制國家的威脅正在上升。
德國外長: 中國應停止對立陶宛的脅迫手段
德國外長貝爾博克前往立陶宛進行訪問時提到,中國對立陶宛的脅迫手段是不可接受的,稱中國應停止此種行為。在去年立陶宛准許台灣在該國開設代表處後,中國對立陶宛採取了一系列貿易限制措施。
美考慮降低對華徵稅 關稅戰有望稍緩?
自美國前總統川普執政期間開打的中美關稅戰持續多年,白宮顧問週四(4月21日)透露風聲,可望在部分非戰略性的中國商品上降低徵稅。
累計40萬確診36死 上海極低死亡率惹質疑
上海週五(4月22日)宣佈展開「社會面清零」的九大攻堅行動,與此同時再通報新增11死。過去近一個月,上海累計至少40萬人確診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總計36宗,極低死亡率引發質疑。
中俄威脅加劇 紐西蘭與日本擬深化軍事合作
紐西蘭與日本兩國元首21日在日本會面,在中俄軍事壓力加劇的情況下,雙方同意增加國防相關領域合作,加強聯合演習,並將簽訂軍事訊息共享的相關協議。
上一頁
第115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