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美戰艦本周再度在南海爭議島嶼附近游弋
美國海軍7月16日宣佈,當天,美軍「本福德」號驅逐艦在有爭議的南沙群島附近巡弋。這是一周內該艦在南中國海的第二次此類「自由航行」行動。
拜登中東之行:我們不會讓俄中在此有機可乘
美國總統拜登周六和阿拉伯海灣國家舉行區域峰會,他此行目的除了加強美國與中東地區的合作、並將該地區團結起來對抗伊朗之外,也希望減少中國和俄羅斯在此區域的影響力。
中國經濟前景難測 失業率上升埋下「社會炸藥」
中國嚴格的防疫政策重創經濟並導致失業率上升,最新公佈的第二季度經濟增長低於預期。德國經濟學者及商界人士指出,「放棄清零是最有效的經濟刺激計劃」,若不改變新冠政策、尋找「動態清零」的退場機制,中國將難以達到經濟增長目標。
印度的困境之二:來自中國的威脅
印度正處於戲劇性的地緣政治困境之中:中國對印度的威脅變得越來越明顯,但老朋友莫斯科卻日益向北京靠攏。俄烏戰爭迫使印度重新思考所有對外關係,面對它以前從未做過的選擇。德國之聲推出三集分析報導,以下是第二部分:來自中國的威脅。
斯里蘭卡駐華大使:相信中方將提供40億美元援助
深陷經濟危機、政府危機的斯里蘭卡當局正在與中方進行談判,以獲得多達40億美元的援助,並相信中國政府 "在某個時候"會同意。彭博社周五援引斯里蘭卡駐華大使的表態發布的相關報導。
德語媒體:不參與制裁?中國對俄羅斯出口驟減
《法蘭克福評論報》發現,俄烏戰爭爆發後,中國並沒有繼續保持正常的對俄貿易關係,對俄出口銳減;《法蘭克福匯報》則關注了即將來到德國市場試水的蔚來汽車。
客座評論:河南儲戶維權與中國模式的未來
圍繞河南儲戶維權所暴露的種種,說明中國一個時代已經在結束,六四鎮壓後那種用允許人們發財致富,靠錢換取社會支持,維系穩定的中國模式已經很難為繼。
「放棄清零是最有效的經濟刺激計劃」
中國第二季度經濟增長低於預期。經濟學者認為,若不尋找「清零政策」的退場機制,中國難以達到5.5%的增長目標。
習近平罕見訪問新疆 專家稱旨在展示維穩成果
據中國官媒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本周在新疆「調研考察」。這是他8年來首次訪問這個西北邊捶地區。這也是習近平數天來首次公開露面。在新華社發布的照片中,習近平未戴口罩,微笑著站在少數民族群眾中間。
鴻海投資中企未經批准 台經濟部將開罰
由於鴻海對紫光集團的投資沒有經過台灣政府機構事先批准,台灣經濟部表示,此舉確實已經違反法規,將對鴻海提出裁罰。
媒體:中國正在考慮結束對澳洲煤炭禁運
隨著澳洲新政府上台,澳中外長舉行破冰會晤,有跡象顯示,兩國貿易將開始恢復正常,中國可能結束對澳煤炭的禁運。
北京要求安理會就海地議題進行表決
海地近期幫派暴力頻傳、燃料短缺、食品價格攀升,讓當地陷入一片混亂。與此同時,聯合國駐海地綜合辦公室的任務將於15日結束。對此,中國要求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表決,希望能禁止對海地出口小型武器、制裁幫派。
動態清零、房市困境 中國第二季GDP年增0.4%
中國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長0.4%,大幅低於第一季度而且比市場預期的還要低。分析將經濟放緩原因導向中國嚴厲的「清零」政策及房地產困境。
金像獎40年:香港電影不死,只是凋零?
香港金像獎今年第40屆以「金像四十 不惑如初」為題。頒獎前,一批影人發表宣言,疾呼「沒有自由的電影終究會枯死」。從香港導演「北上」、主旋律電影壓境,再到新電檢條例實施,對許多人來說,或許從未比此刻更加困惑——香港電影是什麼、如今怎麼了?
德語媒體:每五個中國年輕人就有一個失業
中國第二季度官方經濟數據公佈在即,德國《商報》分析指出,嚴格的「清零」防疫政策和封城措施給經濟造成了多大損失,將從這些數字中得到體現。《新蘇黎世報》則關注到中國的「高學歷失業人群」,以及造成這些年輕人就業困境的背景。
中國二季度經濟數據:這些要素值得看
受到防疫「清零」措施的重壓和全球經濟景氣前景不佳的影響,過去數月中國經濟增長低於此前預期。即將發布的今年第二季度經濟數據,愈發受到廣泛的關注。
「抱團停貸」風波繼續發酵 多家銀行回應
"爛尾樓」業主集體停止償還貸款的行動繼續蔓延,已經擴大到中國至少50個城市的百餘個房產項目。包括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和興業銀行在內的多家中國大型銀行就此做出回應。與此同時,停貸業主是否將承擔法律責任也頗受關注。
印度的困境之一:走火入魔的老友
印度處於戲劇性的地緣政治困境之中:中國對印度的威脅變得越來越明顯,但老朋友莫斯科卻日益向北京靠攏。俄烏戰爭迫使印度重新思考所有對外關係,面對以前從未做過的選擇。德國之聲推出三集分析報導,以下是第一部分:走火入魔的老友。
「長沙富能」政治犯致函家屬 披露赤山監獄艱困狀況
中國政治犯程淵近日從獄中致函家屬,披露自己在獄中曾被關禁閉長達3個月,以及在獄中必須勞動的狀況。家屬向德國之聲表示,他們認為程淵在獄中可能遭受強迫勞動,並對他的健康狀況感到擔憂。
澳總理:「非常有信心」索羅門不會有中國基地
這是索國與中國簽訂安全協議、外界擔憂北京「插旗」以來,澳洲總理做出最明確的發言之一。前一日,阿爾巴尼斯與索國總理才在太平洋島國論壇會晤。阿爾巴尼斯積極拉攏,稱索國是「主權國家」,但若中國在離澳洲如此近的地方建基地,「不符合澳大利亞的利益」。
中國官方:普通進口貨物不再檢測消毒
中國官方發布通知稱,各地口岸不再對一般的非冷鏈進口貨物進行核酸檢測和預防性消毒。原因是病毒在一般條件下存活時間很短。有網民質疑「那之前入室消殺算個啥?」
「7月13日已成為一個文化與歷史的符號」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逝世5周年之際,倫敦皮卡迪利‧聖詹姆斯教堂舉行年度追悼活動,世界各地的網友也分享了面朝大海、放上劉曉波遺像和空椅子的祭奠照片。
德語媒體:安倍之死與中國的網路狂歡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的消息,在中國社群網站裡引發了一場民族主義的「狂歡」。相比之下,中國官方則顯得低調溫和,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也致函安倍遺孀表示哀悼。
中國外貿順差激增 釋放了怎樣的訊號?
在上海解封後,中國6月份出口增長超預期;同時進口低於分析師預期。法新社報導稱,這顯示中國國內需求的疲軟,嚴厲的防疫政策繼續讓消費者不安。美聯社則援引「凱投宏觀」指出,出口的繁榮恐難以為繼。
「爛尾」房產業主停還貸 危機會波及金融領域嗎?
據彭博社報導,中國22個城市至少35個住宅項目的房產購買者拒絕繼續償還抵押貸款,原因是這些房產項目工期拖延。經濟分析人士指出,嚴格「清零」防疫政策和房地產市場的疲軟可能會使得中國第二季度經濟增速驟降。
在華外國品牌道歉頻繁,新疆議題是例外
在華外國品牌一般抵擋不住中國民族主義者的進攻,因擔心生意,做公開道歉是家常便飯,只有遇到新疆議題是例外。但道歉並不是做生意的保險箱。
美驅逐艦接近南海爭議島嶼 中國稱「警告驅離」
一艘美國驅逐艦周三在南海進入主權爭議島嶼附近水域,中國軍方稱驅離了這艘「非法闖入中國領海」的軍艦。美國海軍則表示,中國關於這次任務的聲明是「錯誤的」,並宣佈「羅納德-雷根」號航母正在南海展開安全行動。
「結束隔離措施」 德企主管們向中國發出呼籲
對許多德國機械製造商來說,中國是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嚴苛的防疫制度也引起了越來越多德國廠家的不滿。因為繁雜的出入境手續以及漫長的隔離時間已經嚴重阻礙了他們正常的生意往來。
應對中美角力 專家:太平洋島國應團結一致
在美國積極提出新的太平洋援助計劃後,專家認為對太平洋島國來說,最重要的是這些計畫是否符合他們實質需要的援助。而當中美都意圖加深在該地區的影響力時,太平洋島國應該團結的一致來應對越來越多的國際關注。
美呼籲中國遵守南海仲裁 重申對菲協防承諾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呼籲中國遵守2016年海牙國際仲裁庭就南中國海爭議的裁決,並警告,如果盟國菲律賓的艦船或飛機在爭議水域受到攻擊,美國將有義務保衛盟國的安全。
河南儲戶維權發酵 政府宣佈墊付方案
數千儲戶聚集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分行外舉行維權抗議之後,河南宣佈了墊付方案。與此同時,有參加集會的儲戶表示受到警告,或者被約談。
德語媒體:德國企業不應低估中國風險
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勢力擴張以及對內的高壓政策,都為西方同中國關係的進一步惡化埋下了伏筆。而一旦中西方交惡,經濟界將很難全身而退,對此,德國企業也應有所準備。
專訪:在英國走香港工運未竟之路
有31年歷史的香港職工盟去年解散,核心人物之一的前總幹事蒙兆達離港赴英將近一年。作為工會領袖,目睹公民組織和工會解散潮後,蒙兆達經歷低潮,在家鄉遠方成立新工運團體繼續前行。他接受德國之聲專訪,回望近一年來的風浪和剖析工運之路前景。
疫情反撲 上海市民擔心再次被封
上海再次拉響疫情警報,在酷暑天氣下多區展開全員篩檢。因為擔心再次遭到封鎖,不少民眾開始囤積物資。其他城市也出現疫情反彈。與此同時,衛健委宣佈放鬆對進口貨物的防疫檢測。
專訪:河南維穩鎮壓突顯中國地方治理瓶頸
中國河南村鎮銀行維權事件,過去幾日因流血衝突受國際高度關注。中國獨立學者吳強認為,當地儲戶面對便衣人士的「非正式鎮壓」暴力,顯現中國「維穩」概念制度化後,當局慣用的「守土有責」模式,即把所有問題留在地方解決,盡力避免上升到中央。
全球人口將破80億 印度2023年超車中國
根據聯合國最新報告,全球人口將在今年突破80億,印度有望在2023年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不過與此同時,全球人口也正以二戰以後、1950年代以來最緩慢的速度增長——這是為什麼?
修復中澳關係王毅提四要求 澳總理:不會響應
澳中外長日前會晤,王毅提改善中澳關係的四種方式。對此,澳大利亞總理回應稱「不會響應」,但將尋求與北京合作。中澳關係持續僵持的同時,澳洲國防部長在華盛頓演講對亞太地區的衝突威脅發出警告,劍指北京。
德語媒體:歐洲必須盡快擺脫對華依賴
隨時可能發生的"斷氣",是俄烏戰爭帶給德國和歐洲最慘痛的教訓。而相較於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德國和歐洲經濟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要高得多,因此如何同中國打交道,將是西方今後面臨的最大挑戰。
北京警告東協不要淪為他人「棋子」
中國外長王毅稱,東協國家應避免使本地區受到地緣政治算計、大國競爭和脅迫的影響。與此同時,華盛頓敦促東協對緬甸施加更多壓力,重返民選政府。
德國外長訪日:中國構成「全球性挑戰」
德國外長貝爾博克上周會晤王毅時,肯定了中國沒有站在俄羅斯一邊的立場,而她在日本則表示,中國威脅著全球和平秩序,將北京的強勢表現稱之為「全球性挑戰」。
涉「孫力軍政治團伙」 傅政華被公訴
中國原司法部部長傅政華本周被檢察機關提起公訴。上周,原公安部副部長孫力軍出庭受審。兩人均為「孫力軍政治團伙」重要人物,他們被治罪,被視為習近平清除黨內異己的步驟。
儲戶要李克強「查河南」:河南村鎮銀行維權的幾個熱點
河南村鎮銀行「取款難」弊案持續發酵,數千名儲戶周日聚集在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分行外抗議,並與警方發生衝突。抗議者高舉橫幅並高喊「李克強查河南」。網上影片顯示,抗議者遭到身份不明的白衣人拳打腳踢。
媒體:緬甸正在大規模安裝中國造的監控系統
3名知情人士對路透社表示,緬甸軍政府目前正在全國一系列城市中安裝具有面部識別功能的中國造的攝影頭。人權組織擔心,軍政府會利用人臉識別和影片監控技術,加強對反對派人士的打壓。
「彭帥在哪裡」?球迷溫網舉牌抗議遭驅離
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男單決賽週日(7月10日)進行到一半時,一名自稱來自澳洲人權組織的人士舉起標語並高喊「彭帥在哪裡」,導致比賽短暫中斷。此前,「自由西藏」和「香港思源」的活動人士也現身場外抗議,皆遭保安驅離。
河南村鎮銀行弊案延燒 3000儲戶維權爆流血衝突
中國河南村鎮銀行弊案持續發酵,據報上週末有3000名憤怒群眾在鄭州維權抗議時,遭警方與不明白衣人士圍困,現場發生流血衝突。有關消息在中國社交網路迅速流傳,但同時也遭官方審查、大量刪帖。
牆外文摘:安倍遇刺後的中國輿論
有評論認為,中國網民慶祝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官方第一時間禁播《可惜不是你》,縱容無數小粉紅散播的仇日「非禮」言論,失去了泱泱大國應有之禮,當守之義。
中美外長峇里島會晤 俄羅斯、台灣都有談
在峇里島參加G20峰會的中國外長王毅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舉行了長達5小時的會談。美國敦促北京與俄保持距離。王毅表示,既然美方承諾不尋求打「新冷戰」,就應該摒棄冷戰思維,停止拉幫結伙搞「小圈子」。此外,王毅還分別與加拿大和澳洲外長舉行了會晤。
德語媒體: 現有全球化養肥了中國
《奧格斯堡匯報》批評指出,在現有全球權力格局下,俄烏戰爭的真正贏家會是中國,因此西方必須盡快擺脫對華經濟依賴。《金融經濟報》則呼籲,西方必須採取預防措施,來確保腐敗專制政權不會利用全球化反噬西方政治。
慕安會前主席: 既不脫鉤也不依賴中國
德國資深外交官、慕尼黑安全會議前主席伊辛格日前在接受《世界報》專訪時指出,德國脫鉤中國不現實,但是繼續依賴中國也會導致德國失業率暴漲。他還強調說,台海現狀不容改變,尤其不能讓中國以軍事手段改變現狀。
紐西蘭總理:不要讓太平洋國家選邊站
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越來越受到關注,紐西蘭總理認為重要的是,當地的安全挑戰在當地得到解決,太平洋國家不願選邊站。
上一頁
第107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