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德語媒體:北京對聯合國的命令式語氣
《法蘭克福匯報》的一篇評論聚焦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巴切萊特新疆之行的後續發展。在一段由非洲兒童大聲念出「我是黑鬼,智商低」的影片引發討論後,《世界報》刊登的評論關注種族主義醜聞對中國的影響。
中國新疆等地再迎極端高溫 危及棉花生產
近日在中國,一波波熱浪襲來,本周六更是進入了24節氣中的大暑。氣象學家警告,新疆的持續高溫正加速山區冰川的融化,山洪等災害的風險增加,極端高溫也對棉花等農業生產構成威脅。
日本批准福島核廢水排海計劃 中國再抗議
日本的核監管機構日前批准了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從明年開始的經過處理的放射性廢水排海計劃。中國再次對日本的核廢水排放計劃提出抗議。
德語媒體:北京掌舵和中國新飛機
《法蘭克福匯報》關注了匯豐銀行在華子公司成立黨支部一事,發表評論稱「這可能不會善終」。德媒《威斯特法倫報》則聚焦中國商飛C919,疑問「有一天,這款飛機也會在歐洲起飛嗎?誰想乘坐呢?」
中駐美大使:中俄不是盟友 中共不是蘇共
中方對俄烏戰爭和中俄關係的官方表態好似在輪盤游戲中紅黑都下注,力求不當"輸家"。中國駐美大使秦剛最新的表態,再次對外宣稱中國和俄羅斯「不結盟」,但同時也將「冷戰思維」的「鍋」甩給了美方。
軍情六處負責人:中國現在是我們最關注的問題
英國秘密情報局的負責人摩爾7月21日表示,中國現在是該機構的首要關注對象,重要性超過了反恐。他也稱,現在判斷北京是否嘗試攻台還為時過早,但西方需要發出威懾和明確的訊號。他同時指出,在中俄關係中,目前中國佔主導地位。
長平觀察:李克強,從「好總理」到「英明領袖」?
中共二十大之前,輿論對於「習李鬥」有了更多的猜想。時評人長平認為, 「習降李升」的結論太過牽強,而且中國模式的核心並不會隨著領導人姓氏更換而改變。
CIA局長:中國可能在幾年內攻佔台灣
美國中情局(CIA)局長最新表態稱,中國有可能在接下來的幾年內武力攻台,但這一幕直接發生在中共二十大結束後的可能性不大。同時,正在訪台的歐洲議會高官表示:在台灣問題上,歐盟不會再像面對香港時那樣天真了。
新冠疫情和「清零」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問題
兩年多來,新冠疫情以及「清零」政策給中國社會帶來不同的問題,例如,經濟增速放緩、失業率上升、民眾出行不便等。近期更傳出新冠康復者求職被歧視的情況。
德國外長:「沒人可以勒索我們」
德國外長貝爾博克表示計劃推出新的國家安全戰略。最近一段時間,她在全國各地為這一新戰略爭取支持,其間也接受了德國之聲首席國際事務編輯Richard Walker的採訪。
原中儲糧副總經理徐寶義涉嫌受賄已被逮捕
自去年中紀委對國內糧食領域開始整頓後,已有十多名高官落馬。原中儲糧副總經理徐寶義被公安機關正式逮捕。
德語媒體:「習近平正面臨其政治生涯中最大的挑戰」
《新蘇黎世報》在7月21日的一篇文章中寫道,目前許多中國人都感到經濟壓力,「這蘊藏著巨大的社會爆炸力」,讓習近平的「共同富裕」願景受到挑戰。德國《世界報》則在一篇評論中指出,相比俄羅斯,「中國模式對自由主義世界秩序的威脅更大」。
遭重罰80.26億元 滴滴:誠懇接受,堅決服從
中國網信辦今天宣佈了對網約車公司「滴滴出行」的裁決:罰款80.26億人民幣,此外還對滴滴董事長、總裁各處100萬人民幣罰款。分析認為,處罰落地標誌滴滴度過了一個難關。
中國升級「斷卡行動」 金融系統流動性堪憂
先是河南儲戶無法取錢,然後是爛尾樓業主拒絕還貸,現在又是多地儲戶銀行儲蓄卡被凍結,只能存錢無法取錢——疫情壓力下的中國金融系統,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流動性危機。
中國持有的美債降到1兆以下
作為持有美國國債第二多的國家,中國持續6個月減持,今年5月,中國美債持有量12年來首次跌破1兆美元。
美國務院《人口販運報告》指中國「一帶一路」強迫勞動嚴重
美國國務院7月19日發布了2022年度《人口販運問題報告》,根據該報告,中國不僅屬於販運人口問題最嚴重的第三類國家,強迫勞動也成為了中國「一帶一路」項目的「隱性成本」。
德語媒體: 中國的「雷曼時刻」正在逼近?
《世界報》近日關注中國房地產市場,指出其中的危機如果持續發酵,可能成為「一場大火」,導致中國陷入經濟衰退;《法蘭克福匯報》則聚焦畢爾到訪台灣一事。
李克強閉口不提「清零」 反對「大水漫灌」
雖然「李升習降」的說法在政治體制不透明的中國無法得到任何證實。但中國總理李克強確實於二十大召開前在官媒頻繁亮相,也閉口不提「清零」。同時在本周三的一次國際會議上,他兩次提出不搞「大水漫灌」的概念。
俄羅斯連續第二個月成中國第一大石油供應國
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上月,俄羅斯連續第二個月成為中國最大石油供應方,一大原因是,中國買家可出低價獲俄方供貨,從而減少進口相應貴些的沙烏地石油。
報告:全球化逆行 中歐班列僅用不到25%運能
交通運輸與物流在全球化當中扮演著核心角色。普華永道最新報告的數據表明,全球化進程開始逆行,尤其中國在今年上半年表現不佳。
印度的困境之三:來自世界的呼喚
印度正處於戲劇性的地緣政治困境之中:中國對印度的威脅變得越來越明顯,但老朋友莫斯科卻日益向北京靠攏。俄烏戰爭迫使印度重新思考所有對外關係,面對它以前從未做過的選擇。德國之聲推出三集分析報導,以下是第三部分:來自世界的呼喚。
美媒:滴滴將面臨10億美元罰款 審查風波或結束?
《 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指出,中國政府部門準備對網約車公司「滴滴出行」處以逾10億美元罰款,為針對該公司一年多來的審查劃下句點。
達賴喇嘛訪問拉達克 觸動中方敏感神經?
流亡的藏傳佛教精神領袖達賴喇嘛上周抵達印度與中國接壤的偏遠山區拉達克,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訪問。專家說,鑑於印中之間的緊張關係,達賴喇嘛在該地區的任何言行都具有重要意義。
澳智庫揭露中國新疆外宣成效 哪個地區最買單
澳大利亞智庫20日發佈研究報告,分析中國政府如何透過多重管道發動與新疆相關外宣,嘗試藉此影響各國政府與國際社會對其新疆政策的評價與新疆情勢的認知。專家告訴德國之聲,這些行動在兩個地方成效斐然。
路透:中國阻擋聯合國發佈新疆人權報告
聯合國人權高級專員巴切萊特5月訪問中國之後,外界一直等待她在8月卸任前,發佈其承諾已久的新疆人權報告。不過路透社報導,一封中國信函顯示,北京當局正試圖擋下這份報告。
德語媒體:暮色中國
《商報》發表了其駐華記者結束三年在中國的工作後的觀察和總結,描述了在她眼中,中國在過去幾年發生了怎樣的巨變。《法蘭克福匯報》一篇評論則關注了北京在面對斯里蘭卡嚴重經濟危機時沒有出手相助。
被控販賣人口 一中國男子在馬拉維出庭
據當地媒體報導,本周一(7月18日),一名涉嫌從事種族主義、剝削兒童的中國公民在馬拉維首都利隆圭出庭,他被控販賣人口。
當防疫政策擁護者開始批評 開始「潤」
出身台灣、曾為中國抗疫措施唱贊歌的經濟學家郎咸平被指離開上海,移居香港的消息成為中國社媒輿論的關注焦點。同時許多體制的擁護者對強勢防疫措施的不滿,也逐漸浮出水面。
媒體稱佩洛西計劃8月訪台 中方要求「不得安排」
《金融時報》報導稱,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計劃下個月訪問台灣。若成行,這將是25年來美國眾議院議長首次訪台。不過,該報導也指出,美國政府對於佩洛西是否應訪台仍存在分歧。畢竟,此舉必將激怒北京。
美財長訪韓 演講中點名批評中國
美國財長耶倫周二(7月19日)在首爾的一次演講中表示,作為盟友,美韓兩國應深化雙邊貿易關係,防止他國利用其市場地位獲不公平優勢。她點名批評了中國。
北京邀歐四國領導人11月來華會習近平?中外交部:假消息
《南華早報》稱中方邀請馬克宏、肖爾茨等歐洲國家領導人訪問北京,中國外交部今天在回應媒體提問時否認此事。
「停貸潮」繼續 「閉眼買房」時代落下帷幕?
先是從銀行帳號裡無法取錢,然後是「爛尾樓」的購房者宣佈停止支付貸款。中國的金融領域在短時間內面臨著兩個對於任何經濟體來說,都可以傷筋動骨的關鍵性事件。 「停貸潮」有沒有法律依據?中國的監管部門又做了些什麼?專家們給出分析。
打油詩被指影射習近平 中國記者微博遭禁言
一名上海記者近日在私人微博發表一首《致知了》打油詩,卻被認為影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目前他的微博遭到禁言。
美財長:不能讓中國把持全球原材料和技術市場
本周二(7月19日),美國財政部長(Janet Yellen)將發表演講,呼籲加深西方盟國間貿易關係,強固供應鏈,應對通貨膨脹,抵制中國的 "不公平貿易行為 "及其試圖主宰全球關鍵原材料和技術市場的努力。
過度依賴中國 德國面臨手術用品、藥品短缺
德國疫情又升溫,政府正計劃在秋季出台新版防疫政策。不過,德國的防疫物資和藥品卻傳出短缺的問題,專家認為背後原因除了烏俄戰爭影響,也與過度依賴中國等亞洲國家有關。
德語媒體:影響中國經濟的「唯一原因」
中國官方公佈的最新經濟數據顯示,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增速明顯放緩,德語媒體紛紛關注了這一現象,指出是僵化的「清零」政策是其原因。「明鏡線上」的文章也表示,在外交領域,「北京偏離經濟實用主義不是好兆頭」。
中國當局承諾償還更多儲戶「血汗錢」
在河南儲戶們數天前集結抗議後,中國監管機構承諾向更多受害者提供賠償,但強調這「與7月10日的群訪事件無關」。法新社報導指出,這次的村鎮銀行事件是中共建國以來最大的銀行醜聞之一,給公眾對金融系統的信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專訪嚴歌苓:「我不願捏著鼻子 再做任何妥協」
中國女作家嚴歌苓,從李文亮醫生去世開始,就不願再「捏著鼻子」和中國的審查制度進行妥協,也從各大媒體曾經追捧的座上賓,進入到與中國體制決裂的狀態。她向德國之聲詳細講述了期間的心路歷程。
旅法藏人疑遭中國老闆殺害 巴黎街頭現抗中遊行
法國北部一名32歲、在中國餐廳工作的西藏員工,日前疑遭中國僱主砍殺致死,引發當地藏族社團抗中情緒。據法國媒體報導,當地藏族團體於上週日舉行和平抗議,上千人相應,不少藏人呼籲司法能彰顯正義、還原真相。
前英國首相布萊爾:中國崛起 西方主導時代將結束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指出,烏克蘭戰爭是在這個幾世紀以來最重要的歷史轉折點之一,這象徵著西方主導地位即將結束,而中國與俄羅斯合作,正崛起並取得超級大國地位。
中國防疫亂象多:確診者門鎖遭拆、黃碼律師開庭遭拒
中國疫情近來升溫,當局的「清零政策」所引發的爭議層出不窮,有確診者的家中門鎖遭物業管理拆除,稱是為了「消殺」和避免隔離者「躲在家中」,引發批評。經過三天後當局終於道歉。
中菲重啟鐵路貸款談判 債務陷阱陰影仍在?
中菲近日先後表態願意針對鐵路貸款協議,重啟談判。中國援建菲律賓、價值高達49億美元的鐵路建設項目有望因此重啟嗎?在斯裡蘭卡破產引發外界對「一帶一路」質疑之際,菲國內部也再次出現會否陷入「債務陷阱」的討論。
北京有望鬆綁煤炭禁令? 澳財長表示歡迎
澳大利亞新總理上台以來,外界始終關注中澳關係是否可能解凍。日前傳出北京可能放鬆澳洲煤炭出口禁令,有可能嗎?澳洲專家為何不將此事視為中澳關係改善的正向指標?
中國四川甘肅等地強降雨造成洪災
連日強降雨在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造成洪澇災害,已經有至少12人死亡,數以萬計的民眾被轉移避險,而東部多省仍然面臨酷熱高溫。與此同時,歐洲和美國民眾也受到今夏極端天氣的困擾。
為何中國啤酒在巴基斯坦越來越受歡迎?
中國啤酒打入了巴基斯坦市場並受到消費者青睞。巴基斯坦民眾表示,這種啤酒的高酒精含量和美觀的包裝吸引越來越多的新消費者。
擊敗對手 中企獲辛巴威锂資源
中國電動汽車電池的生產者們正大筆投資辛巴威的鋰礦。而鋰早已成為電動車電池市場競爭焦點之一。
「對不起,我們要白人」
羞辱性影片、徵聘面試缺乏機會:中國針對黑人的種族歧視在新冠疫情期間有所加劇。而對於種族歧視這個話題本身,中國人十分敏感。一位在華生活了13年的非洲人對德廣聯表示,「要是中國人對非洲人也有同樣的意識,那就好了。」
熱射病後果嚴重 江西南昌允許「大白」室外采樣不穿防護服
中國多地近日發生的「大白」發生中暑甚至患上熱射病的消息在網路上引發爭議。江西省南昌市衛健委通知,為防止醫務人員中暑,在室外采樣無需再穿防護服。與此同時,隨著新增病例的上升,多個城市再次收緊管控實施封城。
聯合國:海地幫派團伙不應再得到武器
加勒比海危機國家海地國內的幫派犯罪現象嚴重,數月來更形惡化。在中國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就海地議題進行表決後,安理會通過決議,禁止向「非國家行為者」提供武器。
德語媒體:習近平讓維吾爾人為他跳舞
《法蘭克福匯報》刊登的評論認為,習近平把自己塑造成一個中華民族的統一者,將現在的新疆視為所謂和諧共處、民族團結的標誌。 《南德意志報》則關注中國在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之間的兩難。
上一頁
第106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