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中國制裁訪台立國官員 台外交部譴責「霸凌行徑」
台灣政府周六譴責中國因立陶宛交通部副部長台北之行,對其實施的制裁,稱這種「霸凌行徑」毫無根據。 8月7日,立陶宛交通與通訊部次長瓦伊丘凱維丘特抵達台北,進行為期五天的經濟文化訪問,被中國外交部稱為「竄訪中國台灣地區 」。
客座評論:安定民心為上的一場兩岸對峙
中國宣佈台海軍演結束,這場舉世矚目的軍演雖然被形容是近年來兩岸之間最危險的時刻,但是從雙方的表現而言,彼此也都有所顧忌,行為上其實亦都有所節制。
海南省感染人數激增 新疆西藏疫情仍處上升期
中國多省疫情持續擴散,挑戰當局「動態清零」防疫政策。其中海南省目前疫情仍處於高位發展階段;新疆自7月底至今累計病例已破千;時隔920天沒有發生疫情的西藏也破功。
中國如何試圖重新定義台灣海峽的權力平衡?
中國過去一週在台灣周圍舉行大規模軍演,並在軍演結束後誓言在台灣附近進行「定期巡邏」。專家告訴德國之聲,相關言論顯現出了一個令人擔憂和危險的發展。
追隨立陶宛腳步 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退出17+1機制
「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再度受到考驗。繼立陶宛去年宣佈退出中國主導的17+1合作機制後,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10日也宣佈退出該機制。除了台海局勢緊張,中國在俄烏戰爭中的曖昧立場也是重要誘因。
德語媒體:對台白皮書發警告 「反抗是徒勞的」
在中國軍隊宣佈完成圍繞台灣島軍演的同一天,中國政府發布新的對台政策白皮書。德語媒體注意到文件的強硬口氣,但專家分析認為目前不會開戰。
「剪不斷理還亂」 千絲萬縷的兩岸經濟關係
中國對台灣施加的壓力,不僅體現在軍事層面上,也表現在經濟方面。就在上周,中國剛剛宣佈了對台灣的經濟制裁措施。由此可見,兩岸政治關係對雙邊的經濟往來有著直接的影響。
台灣周四再演習 蔡英文稱中國軍事威脅並未縮小
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稱,台灣海峽內的軍艦數量8月11日已經「大幅減少」。台灣總統蔡英文則警告說,來自中國的威脅並未縮小。她同時也再次強調,台灣既不會激化衝突,也不會挑起爭端。
中國的新冠康復者生活在歧視陰影下
在中國,新冠感染者常被調侃地稱為"小陽人",新冠康復者在就業市場上也屢屢遭到歧視,難以找到工作,被用人單位隨意解聘。政府雖然宣佈了反歧視規定,但情況並未得到真正改變。
德國工業界:中國有風險 投資應謹慎
德國工業界:中國有風險 投資應謹慎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中國對台灣動武成了一個現實的危脅。在歷屆聯邦政府的鼓勵和資助下,德國企業在中國進行了巨大的投資。現在看來,這是否太天真了?
韓國總統辦公室:「薩德」問題不容妥協
韓國總統辦公室周四強調,「薩德」系統是自衛性防禦手段,關乎國家安全主權,不容妥協。韓國外長朴振近日在訪問中國時也表示,「薩德」問題並不是韓中關係的全部,也不應成為全部。
美國《晶片法案》對兩岸半導體產業衝擊幾何?
美國總統拜登週二簽署《晶片法案》,劍指中國。這項被拜登稱作「一世代才有一次的投資美國機會」,對兩岸半導體產業可能帶來什麼影響?能如拜登所說,為美國贏得本世紀的經濟競爭嗎?
疫情封控拖累經濟 中國應屆生就業前景黯淡
今年以來,中國多個城市輪番爆發疫情,而在當局嚴格的清零政策下,產業受到衝擊,帶來龐大損失。另根據中國教育部數據顯示,今年應屆畢業生首次突破千萬,創歷史新高,許多人在求職過程遇上挫折。
佩洛西警告中國不能孤立台灣 北京稱美挑釁在前
佩洛西週三再次強調,訪台符合美國政策,譴責北京藉口升高局勢,企圖建立「新常態」。她表示,美國不能允許這樣的情況發生,中國不能孤立台灣。對此,中國外交部回應稱佩洛西「竄台」是「升級美台交往的重大政治挑釁」,中方反制有理。
英媒:中國軍演迫使拜登考慮擱置取消中國關稅決定
中國10日宣佈結束於台灣周圍的大規模軍演後,路透社獨家報導稱,軍演迫使拜登政府思考是否擱置取消部分中國進口商品關稅的想法。對此,白宮否認拜登已作出相關決定。
德語媒體:對台開戰將使中國陷入危機
在新一輪的台海緊張局勢升級之前,中國經濟就已經深受「清零」防疫政策之苦,《南德意志報》發表分析文章指出,如果兩岸真的開戰,中國將會徹底跌入危機的深淵。《日報》分析認為,解放軍在台海區域的威脅性軍事演習未來可能會成為一種常態。
英國就台海危機升級召見中國大使
英國外交大臣特拉斯周三召見了中國駐英國大使鄭澤光,要求中方對美國眾議院議長訪台後北京「咄咄逼人」的反應作出解釋。中方則隨後譴責英方言辭「不負責任」。這位英國外相是下任英國首相的有力競爭者。
北京:中澳解決貿易糾紛前須先修補雙邊關係
中國駐澳洲大使強調,中澳兩國尚未進入解決政治和貿易糾紛的階段,並警告坎培拉在台灣問題上應「謹言慎行」。
央視名嘴「朱軍性騷擾案」二審維持原判
本周三,「朱軍性騷擾案」再次開庭。北京市第一中院發布官方消息稱,判決駁回周某某的全部上訴請求,維持原判。
科研人員:中國發現新型「琅琊病毒」
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周刊發的多國研究人員論文,中國山東和河南已經發現35人感染一種新型的「琅琊病毒」,其症狀包括發熱、疲勞和食慾不振等,目前沒有致死病例。
中韓外長會談 邀習近平來韓 「穩妥處理了薩德問題」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和韓國外交部長朴振週二會面,雙方承諾建立更緊密的關係,韓方並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來訪。這次會談發生在佩洛西訪台引發美中關係緊張之後,作為美國長期盟友的韓國會更靠向北京嗎?兩人還談了什麼?
軍演促使制定撤離計畫? 在台外商:未獲消息
中國軍隊對台灣周邊海空域進行實彈演習,造成台海局勢升溫。《南華早報》報導稱,在台灣的外商公司和僑胞已開始制定人員和資產撤離計畫。在回應德國之聲查詢時,多個在台外國商會回覆表示:目前尚未接獲有關消息。
華府智庫兵推中國攻台 專家揭三大啟示
台海局勢緊張,華府智庫近日兵推,結果顯示台灣在美國援助下可以抵禦中國攻台,但各方代價慘重。這項兵推帶來哪些啟示?在中國持續軍演的當下,台灣應如何應對?德國之聲採訪台灣軍事專家,請他做出分析。
中國軍演環繞台灣 台灣人如何應對?
儘管中國在台灣周圍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但台灣的生活和氛圍過去幾天基本上保持不變。這種相對平靜的氛圍與國際社會對台海局勢的看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拜登簽署晶片法案 視其為美國重要時刻
美國總統拜登9日簽署了受各界關注多時的晶片法案,未來將挹注520億美元策進美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他將近期美國國會通過的一連串法案視為重要突破。
中國晶片產業反腐:中央對誰惱了?
中國晶片業的反腐風暴在今夏再現高潮。有媒體分析,該行業雖獲大量國家投資卻未能實現中國晶片技術的突破、提高抵禦美國制裁的能力,這讓北京領導層感到懊惱。
德語媒體:如果中國侵略台灣,德國怎麼辦?台灣怎麼辦?
德國Ifo經濟研究所新發布的報告警告,如果德國和中國發生貿易戰,德方的損失將是英國脫歐所帶來損失的6倍。德國經濟學者分析,為什麼讓企業搬離中國、將產業鏈德國本地化的想法並不是一個正確的解決辦法。
拜登稱不擔心台灣 佩洛西說「此行值得」
美國總統拜登8日稱,他對中國在台灣周圍的行動感到憂慮,但不擔心台灣問題。美國國防部官員同日也說,華府並未改變其對中國可能武力犯台的時間評估。而佩洛西9日為其台灣之行辯護。與此同時,中國解放軍宣佈繼續在台灣周邊海空域軍演。
德國議員代表團計劃訪台: 不會被北京嚇住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引起了中方的激烈反應。德國聯邦議院一個議員小組也有訪問台灣的計劃,有關人士表示,不會因北京的威嚇而改變行程。
不止能源:德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危機四伏
在全球化進程的黃金時期,以出口為導向的德國經濟獲得了巨大的利益。而近年來全球化遭遇逆風,也使得「德國製造」面臨困境——而當前的能源危機只不過是其中一部分。
「我從拒絕相信到憤怒、悲傷、絕望」
公告衞生專家、紐約大學上海分校教授霍爾在6月終於離開此前封城許久的上海,前往渡假勝地海南。孰料,他又在海南被封。他向路透社講述了自己的經歷。
吳釗燮:中國的野心絕不會止於台灣
台灣外交部部長吳釗燮周二召開國際記者會指責中國舉行針對性的大規模軍演「破壞長久以來台海中線的默契,破壞台海以及區域現狀」,「已為整體區域安全帶來極不穩定的因素」。他呼籲「所有愛好自由民主的國家必須一起合作,研議共同因應之道」。
路透:中國「清零」讓更多女性不想生育
中國多地疫情連爆之際,中國仍堅持「清零」。路透社分析指出,這項防疫政策正讓越來越多的女性不想生孩子——因為她們無法承受「清零」凌駕一切之上所帶來的惶恐與不安。這對中國前景黯淡的生育率預料將是又一打擊。
布林肯訪非劍指中俄 但稱非洲不需選邊站
正展開非洲之行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週一概述了美國的新非洲戰略,希望抗衡中國及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但他同時表示,美國與非洲國家是「平等的夥伴」,「不會對非洲的選擇指手畫腳,其他任何人也不應如此」。
企業紛紛聲明同台灣劃清界線
在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高調訪台後,從醬油生產商到專事亞洲業務的資產管理公司,處於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之中的在華企業紛紛表態,與台灣切割。
德語媒體:挑起衝突的是中國而非佩洛西
《柏林晨報》指出,中國在台灣周邊的演習是為「南海局勢火上澆油」,而中國領導層正可借演習測試全面戰爭的必要性。 《奧格斯堡匯報》認為,佩洛西抵台時神色凝重,顯然她很清楚訪台行程會引起的風波,但仍前來「支持民主島嶼」。
斯里蘭卡請求中方推遲探測船訪問計劃
法新社報導稱,迫於印度方面的壓力,斯里蘭卡當局已要求中國方面推遲一艘探測船的訪問計劃。
台國防部公佈中國軍演動態 專家: 讓台灣觀察策略運用
中國解放軍東部戰區在8日中午發文稱對台灣海空域的軍演將持續,台灣國防部於同日下午召開記者會回應,表示目前未有中方軍機艦進入台灣領空、領海,而接下來會因應敵情,派遣機艦實施應處。
客座評論: 軍事演習對今後地緣政治的影響
佩洛西訪問台灣後中國圍繞台灣島展開大規模軍演。政治學者張俊華認為,這次空前的軍事演習有三個目的,而從習近平的眼光來看,這三個目的應該說都達到了。軍演實際上大大改變了台灣的安全現狀,解放軍的艦機今後在海峽中線以東游弋會變成常態化。
「台灣是中國一部分」 搖滾前輩語出驚人
日前在接受採訪時,平克‧佛洛伊德樂隊前主唱沃特斯就眼下政治議題批評西方的對外政策,並稱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在社群網站上引起熱烈討論。
中國軍演繼續 兩岸民眾如何看待?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之後,中國解放軍在台灣周邊海空域的軍事演習已經持續多日。路透社記者分別在台北和上海進行了街訪,聽聽兩岸民眾分別如何看待這一事件給台海關係帶來的影響?
遊客因疫情滯留海南 被飯店當「肥羊」?
海南三亞緊急宣佈實施全域靜態管理,大部分自海南出發的飛機航班取消,上萬名正在渡假的遊客只能繼續待在飯店。部分遊客抱怨:被政策影響而滯留,卻要自己負擔高昂的飯店住宿費用,甚至有「坐地起價」的情形。
Ifo經濟研究所: 與中國貿易戰將使德方損失慘重
德國著名的Ifo經濟研究所表示,若和中國發生貿易對抗,德方所受經濟損失將是英國脫歐帶來損失的6倍,而最大輸家會是汽車產業 。
德國經濟界憂台海衝突升級
德國經濟界人士擔心主要貿易夥伴中國和台灣之間的衝突進一步升級,表示如果發生戰爭,其給德國經濟帶來的損失將是俄烏戰爭的「數倍」。
客座評論: 中國對美採取更具對抗性的姿態
中國外交部針對佩洛西訪台宣佈了反制措施,政論家鄧聿文認為,這些反制舉措是精心挑選的,表明北京在和美國的關係中已採取更具對抗性的姿態。儘管北京的八項反制不會對美國造成太大傷害,可它們「侮辱性極強」。
東部戰區:解放軍8日繼續在台灣周邊海空域軍演
中國在台灣周邊6個海域進行軍演,表定7日12時結束。東部戰區8日中午卻發文稱,繼續在台周邊進行軍演。這是否可能成為台海未來的「新常態」?
美媒:美印將於中印邊境軍演 中國反應受矚
美媒CNN週末報導,美國與印度10月將在距離中印爭議邊境不到100公里之處舉行聯合軍演。美國官員表示,印度是美國維持自由開放印太地區願景最重要的夥伴之一。外界關注,中國將如何反應?
牆外文摘:佩洛西拆除了「一個中國」的緊符咒
有評論認為,佩洛西訪台,清脆而響亮地打破了中共設置的玻璃窗,拆除了中共「一個中國」的緊符咒,讓台灣的「民主暖風」吹出窗外、涵濡世界,為台灣的國際困境打開了一條通道。
發洩怒氣後,北京將如何走出台海危機?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後,中國首次發導彈穿越台北上空、派無人機飛過台灣外島,遣軍艦到台灣本島周邊巡航並越過非正式緩沖區海峽中線。這些行動能夠讓習近平挽救無法阻止佩洛西訪台而引發的危機嗎?北京發洩怒氣後還會怎樣?
經濟新勢頭?中國出口呈現意外強勁增長
嚴格的新冠防疫政策和房地產等行業的危機困擾著中國經濟。不過,7月最新的強勁出口數字讓專家們感到意外。其中,中國與俄羅斯的外貿往來增幅尤為明顯。
上一頁
第103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