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會我來啦,寫在開幕之前
2010年4月30日廣告
在上海世博園裡,你和我一定都會體驗到火藥的絢麗,領略司南的重要性,接受活字印刷的訊息傳遞,以及應用到造紙術帶來的產品--貨幣。這首先就是我們直到今天都離不開的,古老中國的貢獻。
縱然主題曲讓人蒙羞,但這不恰恰正是由於承辦上海世博會,留下了一份此時此刻的中國和人民生活的即時記錄嗎?固然園區裡會很擠,但如果大家不來看,搞得冷 清而整潔,跟漢諾威世博會又不是一樣嗎?投入空前的熱情,如此多的人力物力,這也是古老的中國人好客的氣量,"我會承受,哪怕竭盡全力"。真的像薩馬蘭奇 說的,現在只有中國(敢)承辦巨型活動。那些古老的中國人的態度,加上用在現代社會打拚中攢下來的錢招待賓客,這些昨天今天的中國精神都寫在了世博會的中 國分卷裡。
世博會也讓上海和中國人看到了世界。聽了台灣館主題曲《台灣的心跳聲》對和諧社會的詮釋,我會覺得我們的距離其實遠遠會比"冰釋前嫌"這個詞來的溫暖容易。看看德國館來自斯圖加特的大球,我們會知道拔河的精神在聲音上"萬眾一心"的傳達,這不正是人們在後現代社會裡對消減距離的期望嗎(難怪德國館最擠)?看看西班牙的大籃子外形,我們不得不慨嘆,中國依然保留著徒手加工自然原料的親切和勤奮,這個異國建築不是同樣浮現了古老中國人的人與自然的生活觀 嗎?
承辦世博需要勇氣,需要非常大的付出和完成它的信心。但如果沒有承辦世博會,我們封閉的窩在東方,誰又能準確的告訴自己:自己還有多大能力,自己的眼界還 能再打開多少,自己還有多少從未領略過的精彩呢?
192個參展國,幾乎囊括世界各地。
Dabei sein. 我高興,我會來。
作者:羅聖嬰於漢諾威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