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一路走來
2010年5月12日經歷了久久的期待,世博會終於向中國走來。一路走來,走過千山萬水,走過五湖四海。
1851年,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上徘徊,倫敦首屆世博會見證了洶湧而至的工業時代:龐然大物蒸汽機、農業和紡織機械、24噸重的煤塊……中國商人的12包絲綢從冷遇到青睞,最終披金戴銀榮獲獎牌。然而,「榮記湖絲」的獲獎光環無法將晚清的積貧積弱掩蓋,西方眼中中國的落後形象並沒有更改。時人將「Great Exhibition」翻譯為「炫奇會」、「賽奇會」,折射出中國人將西方先進科技看作奇技淫巧的民族心態。早期維新派的代表人物王韜在參觀水晶宮後生發無限感慨:「廣廈崇旃,建於其上,逶迤聯翩,霧閣雲窗,縹緲天外。」
1876年,中國第一次以官方名義參加了美國費城世博會,「中國赴會之物,計七百二十箱」,填補了東方文明古國的空白。1915年巴拿馬世博會,摔瓶之舉打破了深褐色陶罐包裝和謙遜的宣傳姿態,摔出了世界名酒——茅台!新中國首次參加1982年美國諾克斯維爾世博會,展示了中國特色的自信和改革開放的豪邁,陳列長城磚、秦兵馬俑的中國館博得滿堂彩。
一路走來,世博會的理念注入炎黃子孫和華夏大地的血脈。「故欲富華民,必興商務;欲興商務,必開會場。欲籌賽會之區,必自上海始……」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呼籲中國緊跟時代的節拍。梁啟超也寄厚望於上海:「這博覽會卻不同尋常,不特陳設商務、工藝諸物品而已,乃至各種學問、宗教皆以此時開聯合大會,處處有論說壇、日日開講論會……」字裡行間流露出對現實的無奈,更體現了遠大的目光和寬闊的胸懷。陸士諤在小說《新中國》裡心潮澎湃,虛構了百年後上海世博會的風采。
一路走來,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先河首開;2010年,世博會終於選擇了中國古老而又全新的城市——上海!「凝聚全球智慧,共創城市未來」——世博會不僅成為維系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紐帶,更是中國展示自己、世界瞭解中國的大舞台。「中國印」紅起來,中國功夫火起來,《清明上河圖》動起來……上海世博會,向世界盡情揮灑中國元素、中國氣派!
「一切始於世博會」,世博會就這樣姍姍而來。曾幾何時,人類對工業化大生產頂禮膜拜,高碳經濟長盛不衰;如今,上海世博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搭建起城市化浪潮與低碳化努力的對話平台。面對金融危機、社會問題和自然災害,13億中國人、60多億地球人從對物的崇拜轉向對人的關懷,倡導人與自然相近相親,人與人相敬相愛!
一路走來,「擁抱挑戰」、「和諧城市」、「傳承經典、鑄就未來」……多元並存的各國展館必將為上海世博會增光添彩!一路走來,從英國倫敦到法國巴黎,從美國芝加哥到德國漢諾威……第41屆上海世博會必將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作者:張小華
責編: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