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上海
位於中國東部的沿海特大城市。中國的經濟中心。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上海重開部分地鐵 城市仍處高度警戒
5月22日,上海四條地鐵線路恢復營運,寂靜的站台重新迎來了些許乘客。這裡是路透社記者從現場帶來的報導。
是去是留?上海封城中的外國人
上海封城即將滿兩個月了。在此期間,居住在滬的外國僑民在不斷離開,剩下的也大多表示對上海的未來失去了信心,會選擇在近期回國,極少數人表示暫時不會離開,將繼續觀望。八位上海「老外」向德國之聲吐露了此時內心的真實感受。
德語媒體:超級堵塞中的文化自信
以新冠防疫為由,中國各地的強勢封控在助推中國實現「內循環」的同時,也給全球經濟帶來前所未見的影響。德語媒體還注意到,不僅是在經濟上,在文化上,中國的年輕人也開始了一種「內循環」。
北京疫情:沒有上海就沒有對比
上海經歷了兩個月的全面封城,正在開啟逐漸解封,復工復產模式。而北京朝陽區南新園地區整個小區的民眾,目前必須親身體驗一遍上海人曾經有過的遭遇。中國社群網站上允許公開的討論中,可以看出民眾對集體隔離愈發抗拒。
長平觀察: 「祖國強大了,就沒人敢來幫我們了」
為什麼國際社會紛紛對北韓伸出援手,卻對中國正在發生的人道災難反應遲鈍?時評人長平借用「外示飢荒」與「人為而且被否認的飢荒」的概念對此進行了分析。
「超現實的現狀」——那些告別上海的人如是說
上海一向被看作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也是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大都市。然而嚴苛的清零政策和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卻讓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不得不告別上海。
上海解封壓力大 天津擬禁密接者高考惹議
上海預計6月將逐步解封,但許多當地居民抱怨仍被困在社區。北京則疫情不退,已有超過100個地鐵站關閉。與此同時,天津因禁止密接者參加春季高考,引發民眾抗議後連夜修改公告。
中國停止更新境外機構債券交易數據
境外機構在中國的債券交易數據悄悄消失,內部人士認為,這和人民幣大幅貶值以及大量資本外流有關。
同濟大學德國講師:有些防疫措施完全是為了做樣子
德國人加尼亞(Peter Ganea)是同濟大學講師,從2016年開始,他一直在上海生活工作。而過去兩個月的封控生活,給他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他就此接受了DW採訪。
上海宣佈實現「社會面清零」 疫情影響春耕糧產
上海17日宣佈全市實現「社會面清零」,然而整個中國為此付出的代價還沒結束。正逢春耕時節,近日傳出河北的低風險地區,也因為「全縣靜默」導致農民無法外出耕作。疫情如何影響「糧食保衛戰」?
解封在望?上海:6月全面恢復正常生產生活
上海週一(5月16日)上午宣佈,6月要「全面恢復全市正常生產生活秩序。」此前,胡錫進才稱經濟「觸目驚心」,怎能讓大城市反覆封控。坐困圍城數月餘的上海人,終於要迎來解封了嗎?社群網絡的輿論反應卻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牆外文摘:從「最後一槍」到「最後一代」
有評論認為,「六四」鎮壓的流彈,隱喻著這個事件所帶來的影響非常廣泛和漫長。現在我們在中國的「抗疫戰爭」中所見的荒謬,也可能是流彈的後遺症所致。
上海宣佈分階段復商復市 居委會:別走小區大門
上海副市長陳通本周日(5月15日)宣佈,將從5月16日起分階段推動復商復市。然而,對於處在從嚴從緊「靜默管理模式」下的上海居民來說,封控措施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所放鬆還是一個謎。
因新冠疫情 中國放棄主辦亞洲盃足球賽
原定於明年在中國舉行的亞足聯亞洲盃將易地舉辦。此前已有多場中國承辦的國際賽事因為疫情發生變更,但放棄亞洲盃舉辦權的影響似乎更加深遠。
德語媒體:疫情趨緩 措施趨緊
過去兩周來,上海的新增感染病例數量在不斷下降。但德語媒體注意到,政府的防疫政策非但沒有放鬆,反而變得更加嚴苛,一些新出台的措施更是令人瞠目結舌。
大白入室消殺?舉著憲法也擋不住!
近日,徐州、上海等地防疫人員趁民眾被隔離時進入民宅進行所謂「消殺」的影片在網路瘋傳。華東政法大學法學教授童之偉指官方將民眾強制送往方艙隔離為非法,且無權強行進入民宅消毒後,其微博立即遭封殺。上海官員5月10日強調,將加大消殺力度。
分析:為什麼上海疫情不會阻斷李強的仕途?
上海應對新冠疫情的方式激怒了上海市民,同時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不過路透社報導指出,現在幾乎沒有跡象顯示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會在政治上受挫。
討物資與「大白」爆衝突?上海官方:蠱惑滋事
上海週末傳出居民為討要物資與「大白」爆發肢體衝突,多段影片在社交網絡廣泛流傳。官方週日證實衝突,但表示「定期發放多批物資」,是居民「受個別人員蠱惑」滋事。群眾與「大白」的矛盾再次浮現檯面,事件真相為何?
上海收緊防疫 北京核酸篩查成常態
雖然上海的新增感染人數繼續下降,但當局似乎再度收緊全市範圍內的新冠防疫措施。該市的封控措施預計將延長至五月下旬。北京則極力避免如上海般封城,開始將大規模篩查變成每日例行公事。
上海高考推遲 「清零」目標仍不動搖
在封控狀態已持續一個多月的上海,新增確診病例已經連續多日持續下降。上海市副市長周六宣佈,該市高考將推遲到7月7日到9日舉行,中考則延期至7月11日至12日舉行。
不滿防疫政策 中國網民創意對抗審查
貼國歌歌詞、借好萊塢大片和奧威爾小說《1984》諷刺中國防疫措施,中國網民發揮各種創意規避網路審查機制,以宣洩對防疫措施的不滿。
德語媒體:遭歐盟「封殺」的俄羅斯石油去哪兒啦?
遭受歐盟「封殺」的俄羅斯石油去哪兒了呢?《法蘭克福匯報》指出,買家就在亞洲。《新蘇黎世報》的一篇評論指出,中國堅持清零政策令在華外企失去信心,而北京亟需在應對新冠病毒問題上出台令人信服的應對措施。
北京重申堅持清零 專家擔憂拖累中國經濟
專家們擔心中國的嚴格防疫策略將給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帶來巨大壓力。野村證券分析師預估,單是大規模核酸篩查的成本可能就高達中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的2.3%。此前一天,北京重申要毫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政策。
習近平:「防控方針由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
在許多國家都在告別防疫限制措施的同時,中國仍然堅持嚴格的「動態清零」政策。習近平在周四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議上強調,中國的「防控政策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是「科學有效的」。
北京再收緊封控 逾六十個地鐵站被封停運
「五一」假期後的第一個上班日,北京已有超過60個地鐵站被封停運,交通受阻。疫情重災的朝陽區週四開始也全面實行居家辦公。各界關注,中國首都會為了「動態清零」也按下暫停鍵嗎?
德語媒體:封城之下的破碎城市
德國媒體繼續關注中國在奧密克戎變種疫情下,嚴厲的封控防疫政策給社會民生以及給全球經濟帶來的衝擊。
德語媒體:中國露出了真面目
中國嚴苛的清零政策,令民眾苦不堪言,也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嚴重衝擊。西方政界和經濟屆對中國市場的樂觀期待,正在化為泡影。
上海微解封後彷彿回到「80年代」 北京推遲中小學生返校
遲遲不能滿足官方動態清零標準的上海開始微解封,但即便在行動自由相對高的所謂"防範區",機動車上路也受到限制,因此出現居民推手推車、老式三輪車,甚至擔扁擔購物回家的場面。北京宣佈嚴控人員出京,並推遲中小學節後返校一周。
活人遭裝屍袋險送火化 上海養老院案問責五人
上海官方週一(2日)證實了上海新長征福利院這起駭人事件,問責五人,但未給出具體調查細節。胡錫進表達震驚之餘認為此事「與疫情無關」。與此同時,上海疫情趨緩,北京週二則將展開三輪的區域核酸檢測。
德語媒體:北京擔心經濟滑坡
工業生產陷入停頓,服務業面臨危機:中國政府計劃出手提振經濟,但卻不肯放棄造成經濟困境的「清零政策」。
動態清零政策下,中國有多少城市遭封控?
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封城一個多月,引發大量人道災難,民怨沸騰,舉世震驚。其實,過去一段時間裡,中國採取嚴厲封控措施的城市比比皆是,遍佈全國,只是因這些城市國際影響力有限,加上當局實行訊息封鎖,那裡的很多具體情況和發生的人道災難並不廣為外界所知
為疫情離開上海 「我們別無選擇」
官方最初宣佈的為期四天的分區管控,已經演變為上海超過一個月的全面封城狀態。當局強硬的清零政策引發了越來越多的不滿情緒。
「社會面清零」:上海難實現 北京嚴陣以待
上海在連續兩天未發現隔離設施以外的新增病例後,周一的新冠感染數據又打破了實現「社會面清零」的希望。與此同時,北京繼續大規模核酸檢測,並啟用了首座方艙醫院。
親歷者自述:上海封城 逃離四月
一個不同的封城故事,一段關於封城的奇異經歷。一位上海媒體人為德國之聲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封城四月,以及他的自身經歷和內心感受。
牆外文摘:病毒無法消滅,記憶卻被清零
有評論指出,中國為抗疫政治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雖然距離實現新冠病毒「動態清零「的目標仍然遙遙無期,但記憶卻被「動態清零」,語言則被「靜默管理」。
鐵柵欄如何在中國成為抗疫干將?
從上周末開始,鐵絲網柵欄和鐵板屏障出現在上海部分城區。上海市民發出了抗議的聲音,而且部分抗議取得了成功。
上海敲鍋抗議被指「境外勢力」 北京五一就地過節
上海居民被關在家中一個月了,部分小區借著敲鍋抗議封鎖政策,卻被認為是受到境外勢力鼓動。北京繼續堅持清零政策,衞生官員稱這有保護經濟發展的作用。
曾批核酸防疫政策 王思聰微博帳號被「清零」
在微博上以敢言著稱的萬達集團董事王思聰的微博帳號遭到封殺,4000萬粉絲歸零。王思聰日前曾轉發針對以嶺藥業連花清瘟膠囊的影片,還曾在朋友圈中批評政府防疫措施,稱上海每日的核酸檢測「檢測的不是陽性或陰性,而是你的奴性和血性」。
北京疫情升溫多學校關閉 上海推常態化篩檢
北京疫情擴大,當局週四緊急宣佈關閉全市大部分學校,提前放假。與此同時,上海推動「常態化核酸篩檢」試圖實現「社會面清零」。無止盡的「清零」令民眾疲乏之際,有中國國家衛健委官員重申中國為什麼非「動態清零」不可。
「動態清零」之下的中國
中國目前正面臨一波嚴峻的疫情。當局繼續採取「動態清零」的防疫措施,多個城市進入封控、管控、防控。然而,隨著具有高度傳染性的奧密克戎變體傳播,清零戰略面臨挑戰,也受質疑。第一季度受疫情衝擊嚴重的吉林省,GDP遭遇大滑坡。
客座評論:中國的清零政策將在災難中收場
上海被封,北京也將迎來相似的命運。Alexander Görlach認為,中國的新冠防控政策不僅對於世界經濟,同時對習近平本人也日益成了包袱。
疫情挫敗中國民心?胡錫進:官僚忙著琢磨「政治正確」
中國封城激起民怨,官媒《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歸咎於地方官員只求政治正確,而不是中國防疫能力不足,他強調「中國老百姓總體上還是很信黨和政府的」。
「全域靜態管理」的上海和瑟瑟發抖的北京
已經封控了一個月的上海,正面臨牽涉醫療、民生、貿易的全方面困境。與此同時,首都北京新近出現的小規模疫情,也讓民眾緊張不已。
上海封城陰霾下 北京「以快制快」守得住嗎?
奧密克戎來勢洶洶,北京週一(4月25日)深夜宣佈擴大篩檢,全市12區展開三輪核酸篩檢。中國首都會否重蹈上海覆轍?德國之聲採訪兩名北京市民與兩名專家,瞭解他們在封城陰霾下的看法。
德語媒體:絕望鄉一般的上海封城
德國媒體近日也在聚焦中國疫情政策,《德國經濟周刊》擔心,當局在上海施行的封城將導致更多悲劇。 《法蘭克福匯報》則指出,嚴格的防疫政策不僅使外資加速出走,也讓中國這兩年來的境外投資金額大幅下滑。
鐵網封樓! 上海「硬隔離」措施再添民怨
上海的疫情數據依舊居高不下,持續數周的嚴格封控手段令民怨四起。最新的「硬隔離」措施更被人指責為頗有在怒火上澆油之勢。
民怨之下 上海開始探索「軟分隔」的可能
在上海,新冠防疫管控繼續,大部分居民仍未解封。不過楊浦區開始嘗試「三區劃分」下的「軟分隔」,探索「全域靜態管理」之外的可能。一位上海女性說:「雖然我還封著,但高興得哭了起來」。
北京再現囤購潮 胡錫進:上海倒楣事不會重演
上海尚未解封,北京疫情再起。根據中國媒體統計,北京過去3天累計新增42例新冠本土病例,通報最多的朝陽區週一(4月25日)起展開「常態化核酸檢測」。北京是否會步入上海後塵?風聲鶴唳中,北京週末一度湧現搶菜潮。
牆外文摘:「清零」政策如何應對下一波變種疫情?
有評論指出,上海方艙醫院的「應收盡收」淪為政治主導下的形式主義,屆時大概還會有一番「歡慶勝利」的表演。然而中國社會必須嚴肅思考:能否沖出抗疫政治化的束縛,在下一波變種到來之前尋找一條可持續的道路?
「四月之聲」:封得越凶 轉得越猛
一部收集了多個上海疫情期間錄音對話的短影片在中文社群網站上被廣泛轉載,很快便遭到全面封殺。然而,審查似乎並未止住這段影片傳播的腳步。
上一頁
第4 頁,共27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