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生態危機多發 專家呼籲重視
2010年6月10日提姆.科拉德(Tim Collard)6月7日在英國《每日電訊報》的專欄部落格上發表的部落格文章說,近三年來,儘管受到嚴格控制,中國媒體和網路仍不斷傳出三峽庫區生態環境惡化的消息,其具體表現就是山體滑坡,大量水藻累積,三峽大壩至重慶的庫區經常出現輕微地震以及道路和房屋裂縫。文章說,這一生態危機直接威脅到庫區30萬居民,而他們由於缺錢而無法搬遷。
地質災害很嚴重 具體數量有爭議
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的地質學家范曉教授對德國之聲表示,雖然具體的數字不見得準確,但是三峽庫區出現大量地質危險點是不爭的事實:"三峽水庫建成後,地質災害的情況是非常嚴重的。經過最近幾年的勘察,它(災害)的數量也是很大的。根據中國國土資源部的數據,應該在6000處以上。三峽地區本身就是滑坡、崩塌和土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多發地區,三峽水庫建成後的蓄水活動和水位的反復變化,加劇和誘發了更多的庫區地質災害。"
三峽大壩還在施工期間就傳出大壩本身出現裂縫的消息,中國官方媒體也證實消息屬實,但同時稱壩體出現細微裂縫正常,並不會影響大壩安全。例如三年前三峽總公司副總工程師張曙光就面對眾多外國記者說,大壩表面細微裂縫對三峽大壩的結構安全不會造成影響,三峽大壩"固若金湯"。儘管如此,三峽大壩的結構安全問題仍然是公眾特別是庫區居民心中難以驅散的陰影。那麼,已經出現的如此眾多地質危險點會不會影響到大壩本身的安全?范曉教授表示,如果靠近大壩的兩岸發生大規模的滑坡或崩塌,就可能會產生比較大的湧浪,會衝擊到大壩,甚至可能會造成洪水漫壩的危險,這在世界其它水庫是有過先例的。
三峽地質災害防治是"永恆的課題"
長期以來,三峽工程的地質與生態隱患和社會後果一直不能在中國被光明正大地討論,而這一工程當初就是在不少專家的反對和嚴重警告中上馬的。范曉認為,在三峽大壩已經成為既成事實後,中國決策高層現在應該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和長期性:"要從根本上解決地質災害的威脅是很困難的。中國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張洪濤就說過,三峽地質災害的防治是個永恆的課題。它是一個長期的工作,而且也不排除有潛在的比較大的地質災害的發生。"
三峽庫區地質與生態環境惡化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中國有關政府部門對此進行了調研和論證,並拿出了一些方案和措施應對問題。范曉教授希望政府方面能長期重視這一問題,拿出更多勇氣和責任心來聽取專家和公眾意見並在今後的水利工程決策中,吸取三峽工程的教訓:"中國西部現在還在大規模開發水電工程。通過三峽工程這個案例,我們希望,對新的更多的工程的決策和實施,應該採取更民主和科學的態度。"
專家公眾意見對水利決策所起影響仍不足
不過,范曉教授也指出,雖然現在來看,專家和公眾的意見對決策產生的影響還是有限的,但是還是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有一定的進步:"例如西南地區的怒江水電開發,由於有很多專家和公眾提出了意見,它暫時就處於一個擱置的狀態。但這些案例還是比較少,更多的還是我們看到沒有完全按照科學規劃的決策程序來做很多事情。"
作者:瀟陽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