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香港媒體報導摘要(2005年9月8日)
2005年9月8日
多做少說
中國三大石油公司之 - 中海油,月前高調收購美國優尼克失利。據香港《星島日報》本周報導,針對中國海洋石油公司高調收購美國石油公司優尼科慘遭滑鐵盧,國家副主席曾慶紅最近強調,有實力的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發展,一定要多做少說、注重實效。涉及戰略物資和重要的海外投資活動,還要從國家政治,外交的大局出發通盤考量,不能只看經濟因素。報導說:「曾慶紅在中共中央黨校《學習時報》撰文發表上述看法。這也是中海油收購失敗之後,中國高級領導人首度公開對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發出警告。
曾慶紅指出,中國要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和支持有條件有實力的企業到海外投資發展,但是一定要統籌協調,多做少說,注重實效。涉及戰略物資和重要的海外投資活動,還要從國家政治、外交的大局出發通盤考量,不能只看經濟因素。」
雙贏雙輸?
本周的另一個重大新聞,是中歐就紡織品爭端達成了協議。這一局面對中歐而言,究竟是輸還是贏?今天的香港《太陽報》就此發表評論認為,衡量這一協議是輸還是贏,有兩個標準,一個專業標準,另一個則是政治標準;若以專業標準衡量,此次達成的妥協對中國而言未必是贏的局面,但以政治標準來看,此次妥協卻絕對是雙方贏得局面。評論寫道:「若完全在技術細節上寸土必爭,那幺商業部的配額專家們就完全可以解決這一問題,而完全不必由政治家出面來解決;之所以需要政治家出面來解決,就是因為政治家們有其政治家的思維角度,而在中歐合作中,政治家的角度就是:中歐不但存在紡織品爭端,而且更多的是政治、社會和戰略的合作空間。……
雖然歐美在對待今年一月一日之後中國紡織品大量湧入問題上持一致立場,但其背後的立場卻有同有異,最關鍵的是,歐盟主要的事務性考慮佔上風,而美國則是既有事務性考慮,又有政治性考慮,其歸結到最後就是『中國威脅論』。現在看來,不但六月中歐的妥協是策略之舉,而且此次就滯港問題達成的協議也是雙贏局面「在紡織品問題上,『中歐模式』已經給美國形成了相當的壓力,這就是中國在事務性考慮背後的政治性考慮。」
要有溝通
在香港政治局勢或京港互動方面,香港特首曾蔭權上周宣佈將率領六十名香港立法會議員訪問廣東,其中自然包括二十五名香港泛民主派議員。對此,本周的香港《文匯報》報導,香港各界均認為這是一個加強所謂民主派議員與中央關係的好開。
立法會議員兼鄉議局主席劉皇發坦言,「廣東省一般也不負責香港政治議題,是次行程也並非討論政治,理應著香重經濟研究。」他強調,若有人行動過於激進,反會破壞香港民主發展的速度。工聯會的鄺志堅表示,是次的行程主要屬於經濟考察交流,他認為議員若刻意挑起其它政治議題,並非作客之道,難免令主人家難做。假如有人不恰如其分,不單令大家「無癮」,也不排除會破壞香港日後與廣東,以至中央的溝通。……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李鵬飛奉勸所謂民主派珍惜溝通機會:「要有溝通,這要看他們自己的表現了。」他認為,所謂民主派不應再停留於「拉橫額、喊口號」的舉動,更點名提醒議員梁國雄不要有愚蠢的行為,亦相信他的激進行動不單不被市民認同,即使議會內的所謂民主派也不接受他一再「搞野」。」
本文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