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香港媒體報導摘要
2009年12月20日香港《文匯報》就中歐關係發表評論指出:"由於歐洲特有的文化背景、理想主義和意識形態色彩,中歐之間從表面上在一系列意識形態問題上的衝突甚至超過與美國的衝突,但從本質上看,中歐之間卻永遠不可能成為戰略敵人。這主要是基於對中歐雙方不同國家盯定位的研判。"
評論寫道:"對歐洲來說,大國角逐時代早已過去。歐洲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逐漸開始融合,及至冷戰之後再度轉型。到了今天,歐盟及其成員國雖然已不可能而且也無意返回大國角逐的時代,同時未來的歐洲就其政治影響力而言,將與中美不在同一層面之上。但歐洲由於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文明程度,同時歐洲經濟和政治整合而導致的'歐洲合眾國'現象,決定了未來的歐洲將繼續以其二流的政治實力,繼續發揮世界一極的重要作用。"
評論寫道:"中歐之間的絕大部分衝突,都屬於人性和體制間的正常衝突,屬於通過互相瞭解可以溝通的范疇。對正在崛起的中國而言,三足鼎立的格局無疑要較中美"二足鼎立"的格局更為安全和少有風險。而且如上所述,從中歐雙方不同的國家發展定位而言,雙方未來不可能發生本質的戰略衝突。因此,中國有必要在戰略上做出對歐洲的適度傾斜,而在一些看似激烈,但卻不體現中歐關係戰略本質的問題上,做一些策略上的調整。必須看到,歐洲雖然在文化、意識形態上與美國同屬西方陣營,但畢竟還是與美國存在很大的不同。如何利用這些不同,在全球層面稀釋中美虛幻的兩極格局,顯得十分重要。"
香港《太陽報》則發表文章稱:"北韓當局直到明年2月初禁止外國人的入境,同時,北韓國防委員長金正日的核心親信紛紛到訪中國。有輿論認為,這可能與金正日近期內可能訪華有關。據透露,最近訪華的金正日的親信包括國家安全保衛部首席副部長於東側、北韓軍方的實權人--總政治局第1副局長金正覺、本月15日訪華的人民保安省保安相朱相成等。這些人士都在負責維護金正日人身安全和體制安全。過去在金正日訪華之即,也曾採取禁止外國人入境的措施,以確保移動路線上的安全。正因為如此,本次禁止外國人入境也引發這種推測。"
文章接著寫道:"金正日掌權後先後四次(2000年、2001年、2004年、2006年)訪問中國,最後一次訪華是2006年4月。有評論認為,如果金正日訪華,將不會像21世紀初那樣把重點放在'改革開放'上,而是放在'體制穩定'方面; 金正日現在最關心的問題是將中國視為安全保障,鞏固體制。而從不久前中國總理溫家寶和國防部長梁光烈訪朝的情況來看,金正日的健康狀況至少沒有大礙,因此在美朝互動取得較為積極進展的情況下,金正日再度訪華並與中國領導人做必要的溝通,也並非沒有可能。"
在香港內部局勢方面,據《明報》報導,香港公民黨15日正式決定繼續參與"總辭",最遲於2010年1月辭職,以趕在5月份之前重回議會。《明報》的報導寫道:"香港民主黨日前否決參與5區總辭後,但同為泛民主派的公民黨15日還是敲定不遲於2010年1月中辭職。公民黨余若薇坦言,他們理解民主黨不參與的憂慮,亦瞭解辦法具爭議而高風險;但與其否決方案令政制原地踏步,不如讓市民透過票箱表態。該黨主席關信基指公投在香港歷史從沒出現過,形容為'破天荒'及'重要的新歷史'"…… 不過,2008年立法會選舉論壇上遭社民連黃毓民狙擊的公民黨毛孟靜已表明,不會留在九龍西替擬於九西辭職的黃毓民助選,反而會到九龍東替梁家傑助選。毛孟靜強調不是"記仇",只是認為她留在九西替社民連助選,市民會感到很混亂,並建議社民連陶君行可到九西替黃毓民助選。黃毓民則回應說,毛孟靜不為他助選也"無緊要"。另外,湯家驊已向黨表明會為在新東辭職的梁國雄助選。"
摘編:李華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