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香港媒體報導摘要
2007年4月29日針對葉利欽的功過,香港《太陽報》日前發表評論指出:「葉利欽作為俄羅斯民主運動的關鍵人物,其作用相信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都是歷史學家爭論的焦點。但一九九一年八月政變時,戈爾巴喬夫被軟禁,是葉利欽登高一呼,一方面繼續推進了民主進程,另一方面則使八月政變以和平結果收場。葉利欽的膽識和手腕由此可見一斑。但另一方面,一九九二年蘇聯解體後,葉利欽作為俄羅斯第一任總統,對俄羅斯經濟實行「休克療法」,不但在當時引起社會巨大震蕩,而且其後遺症也一直留到今天。……葉利欽跨越了從共產黨蘇聯到所謂民主俄羅斯的急劇演變過程,而且在他擔任總統的八年時間裡,也直接擔負了俄羅斯過渡期的重要責任。關於葉利欽在這一過渡時期的功過,相信歷史學家未來一定也會有巨大的爭論,一如對於葉利欽對蘇聯解體的功過之爭一樣。」
評論寫道:「葉利欽執政後期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欽點了普丁出任總統。實際上,葉利欽執政後期,就已開始注意培養普丁,但一九九九年除夕晚上葉利欽忽然宣佈由普丁接任總統,並從此從政壇上幾乎銷聲匿跡,則充分顯示了葉利欽作為政治人物的遠見、膽識和魄力,一如他九九年八月政變時的表現。當然,在中俄關係上,葉利欽在蘇聯解體後與中國建立了較為良好的關係,而且兩國的邊界談判也走上良性軌道。因此,對中國來說,葉利欽到底是「社會主義的叛徒」還是中俄友好關係的推手,也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就在葉利欽舉行葬禮的當天,北韓為紀念建軍七十五周年舉行閱兵式。香港《東方日報》一篇專欄文章以諷刺的口吻寫道:「所謂核武是北韓勉強拿得出手的王牌。哪怕是去年十月不成功的核試驗,也向全國大事宣傳偉大祖國已成為「核大國」,自稱因此能同美國平起平坐了。其實,北韓那點不成氣候的核武,對美國有甚麼威脅?最受威脅的應該是二千萬北韓軍民。研發核武的巨億美元要是拿來買糧食,還用餓死千百萬人民嗎?核武也是獨裁者最有效的統治工具,是對付朝野反對力量的撒手鐧。」
評論接著寫道:「「造核容易毀核難」,蘇俄早就明白這道理,金正日也開始感同身受了。不是自稱核大國嗎?怎麼4種導彈方陣中不見有「大浦洞2號」導彈拿出來檢閱?有親北韓媒體把「勞動型」彈道導彈稱作戰術核導彈,且不說北韓核試驗失敗,就算引爆了個核裝置,離造成核彈、再小型化裝到中程導彈上,也要漫長的研製過程,更不要說受世界制裁和禁運造成的困難了。如果對抗聯合國1718號決議亮出核導彈,在國際上會犯眾怒;不亮呢?何以穩定軍心民心?檢閱台上的金正日沒有笑容,只有疲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