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港媒摘要
2012年3月11日香港《蘋果日報》本周發表社評,題目是《香港矛盾不能再靠北京擺平》。社評寫道:"那些一心指望北京對香港特首選舉一錘定音的騎牆派人士,肯定要再次失望了;那些擔心中央表態不利自己選情的唐營、梁營人士,肯定要再次偷偷地笑了。主管港澳事務的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昨日會見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時,並未公開欽點或暗示特首人選,一番呼籲愛國愛港人士和衷共濟、顧全香港長遠利益、整體利益的說話,自然是可以各取所需、各自解讀。"
社評寫道:"隨著中共強人政治的結束,中共高層權力鬥爭多元化、利益多元化,必然向香港輻射、延伸,加劇香港利益集團的矛盾,加劇富商依附本港政治人物的趨勢。……即將卸任的中共總書記胡錦濤迄今未能正名'中共第四代領導核心',他和朱鎔基、李鵬、溫家寶等領導人的子女分別在金融界、工商界、地產界呼風喚雨,形成各自的利益圈,而香港政商名人在北京所拜的碼頭不同,所得的利益、所接受的指示也各自不同,自然引發香港政商關係、運作的巨變。而曾蔭權頻頻接受富豪款待,也令各利益集團擔心'縣官不如現管',靠北京不如靠特首,第一次令特首選舉真正成為利益集團代理人之戰。香港的矛盾、衝突,今後要靠香港的制度、法律去解決,而不可能再靠北京擺平。"
社評最後寫道:"這次香港特首選舉仍然是北京操控下的小圈子游戲,但北京已不能如過往一樣一呼百應,因此不能不擺出一副公平、公正的姿態,習近平在分別會見港區政協委員、人大代表時,都未有傾向性的表態。但是,如果說北京迄今未就特首人選達成共識,未免低估了習近平及其智囊的政治智慧和戰鬥力。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昨日的表態或多或少洩露了'天機'。他重申,下屆行政長官人選的認受度很重要,包括社會的認受度、選委的認受度。時至今日,還有多少人覺得唐英年具社會認受度呢?"
與香港《蘋果日報》的激烈評論相比,《明報》的評論似乎要溫和一些。《明報》的社評寫道:"特首選戰進入最後階段,結合近日主管香港事務的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會見港澳政協委員、港區人大代表的講話,和來自北京引述港澳辦主任王光亞的報導,顯然中央對特首選舉發展迄今,已有一定看法。中央對特首人選是否已有傾向,各方陣營可自行研判和解讀,我們要指出一點,選戰過程雖然出現不少爭議之處,但是北京顯得比較清醒,特別是對所謂'抹黑行為',王光亞視之為'民主發展進程必經階段',有階段性總結經驗教訓的意味,而且定性準確。看來,中央確實頗為掌握香港事態。然而,我們必須指出,一些醜聞如'僭建門',證據確鑿,毋須'抹'也是'黑';什麼是抹黑,什麼是揭發不當甚至違法行為,必須區分清楚,期望王光亞注意到箇中本質不同。"
該報繼續寫道:"習近平會見港澳政協委員和港區人大代表,雖然講的都是大原則,不過,不乏環繞特首選舉而發。例如會見港澳政協委員時,強調和諧、包容,'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在會見港區人大代表時,習近平更明確指出,'處理一些矛盾和分歧時,大家應當包容共濟,多從香港社會的整體利益和長遠角度出發,多為香港的長遠發展考慮,而不能只考慮自身的利益,也不能只顧眼前利益'。這段話放在特首選舉來檢視,既得利益集團抗拒其中一位候選人,已是公開秘密,習近平這番話是否與此有關,以整合建制派,值得注意。"
作者: 李華
責編: 邱璧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