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港媒報導摘要(零七年三月十日)
2007年3月10日關於中國的「兩會」,在憲法上被視為中國的民意代表機構,但卻長期被老百姓視為「民主花瓶」。不過,據《香港《亞洲周刊》透露,今年的「兩會」似乎有了一些新的民主氣息。最新一期的《亞洲周刊》透露:「春天的氣息是從會前的政治風向開始的。在兩會召開前的三月二日,中國官方的中央電視台在《新聞聯播》中播出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先進事跡和訪談,這個即將赴京與會的山西農民老太太對著鏡頭說,『充分發揚民主,就是要和諧。不民主哪能和諧,和諧就是力量,和諧就能發展,和諧就能進步』。申紀蘭是中國唯一一位參加過一至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這番『民主與和諧』的「高論」,不管是她自己的心裡話,還是上面安排她這麼說的,但是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能夠播出來,就顯得意味深長。」
《亞洲周刊》接著寫道:「而此前的二月二十六日,官方新華網轉發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署名文章,說『科學、民主、法制、自由、人權,並非資本主義所特有,而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和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社會主義制度與民主政治不是相背離的』。此文對當前中國社會關切的公平正義、政治改革、民主法治等內容均有清晰闡述,而新華社選擇在春節長假結束之後、兩會召開之前的時間發表,對兩會顯然有先入為主的輿論導向作用。……(c在中南海,希望催生民主之花的不只溫家寶一個。去年四月,中共總書記胡錦濤訪問美國時說,『我們一貫認為,沒有民主就沒有現代化』。而在海內外引發更大反響和猜測的則是,中共中央黨校刊物《學習時報》轉發了俞可平的《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在基層,人大代表的選舉也出現一些積極動向。近期,北京海淀區有近二十個人大代表是高校選民直接選出的,不是政府提名和任命的。」
在陳水扁「四要一沒有」方面,《明報》本周發表文章,透露美國對這一問題的內部考慮。文章寫道:「美國智囊表示,現在美國對台灣政策有疑慮時,基於可能產生的後果及美國本身的利益,都會即時反應,例如陳水扁所謂的『第二共和國』就即時遭到美國私下警告;法理台獨不是重要的台獨事變,陳水扁修憲行動有一定的合理性,是民主行為,美國沒有理由反對,同時認為美國有信心控制陳水扁的行為,有能力迫使陳水扁在修憲的時候做出不改變現狀的承諾。正是美方的這一態度,被中方認為是美國對陳水扁法理台獨網開一面的危險訊號,實際上是在為陳水扁打『擦邊球、日益擴充球檯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