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德國有了彩電
2007年8月24日可惜,在40年前那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竟發生一次尷尬的失誤。當時,在第25屆柏林國際無線電博覽會的1200名特邀嘉賓的眾目睽睽之下,大聯合政府副總理兼外長布蘭特正要摁下演講台上的那個紅色電鈕,將黑白電視轉為彩色電視時,孰料轉播車內一名負責轉換的技術人員神經過於緊張,竟在布蘭特的手碰到摁鈕之前便轉為彩色。
當時,各家通訊社有如下報導:「星期五上午,10時57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進入彩電時代」。也就是說,比預定時間提前了整整3分鐘。德國採用的是工程師瓦爾特.布魯赫提出的PAL(逐行倒相)制式。該制式後來在全球範圍與美國的NTSC(國家彩電標準制式)和法國的SECAM(順序與存色彩電制式)並存。
據目擊者報導,慶典儀式尚未完結,便有大量觀眾湧入展覽大廳,以免錯過親歷德國進入彩電時代的歷史一刻。當黑白畫面轉為彩色畫面時,大廳裡爆發出一片驚嘆和掌聲。廣受歡迎的娛樂大師維科.托利亞尼也到場為彩電時代的開啟助興。
不過,當時,觀眾中只有極少數幸運兒才能在家裡也盡享彩電之樂。原因是,只有數千台彩電用於銷售。多數家庭不得不繼續與黑白世界打交道,或者在商店的櫥窗外經歷歐洲大陸上的這一創新。在此之前,擁有彩電的國家只是美國、加拿大和日本。西德之後,法國、英國和蘇聯也先後跟進。
工業界要求電視台擴展彩電節目,以提高彩色電視機的吸引力。然而,德國電視一台和二台在彩電節目問題上態度保守。它們的理由是,有彩電的家庭為數甚少,而且,要為彩電改裝演播室耗資不菲。此時,彩電尚屬奢侈品,每台售價相當於1000至1500歐元,在當時可算天文數字。
如今,工業界所提的是相同的要求:製作更多HDTV(高清晰度電視)節目。對電視台而言,這也意味著必須投入大量資金。
多年來,對彩色電視機的需求有增無減。根據家電電信協會提供的數字,1969年7月,聯邦德國1500萬台電視機中,彩電是45萬台,1969年底為50萬台,兩年後則已增至170萬台。今天,採用創新技術的家用娛樂電子產品投入市場的速度越來越快。光碟錄像機進入市場的速度明顯快於磁帶錄像機,而超薄平顯型電視機正方興未艾。
1969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宣佈啟用彩電。隨著東德第二套電視節目的開播,彩電的播出成為可能。不過,東德採用的不是PAL制式而是與蘇聯一樣的SECAM 制式。作為正式進入彩電時代的日期是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20周年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