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者獲言論自由獎
2012年12月2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人權觀察12月20日在紐約公佈了本年度赫爾曼-哈米特獎(Hellman-Hammett Grants)的獲獎者名單。共有19個國家的41名人士因為推動所在國家的言論自由獲得這一獎項,其中包括12名中國作者、記者和人權活動人士。
他們是維權人士王荔蕻、"天網"創辦者黃琦,民主人士孫文廣、何德普、記者齊崇淮、記者買買提‧阿卜杜拉、作家古爾米熱‧伊明和內蒙作家呼群特古斯,同時還有4名藏人獲獎,但評獎方為了保護他們的人身安全,沒有公佈他們的名字。
上述獲獎者有漢族、藏族、維族、蒙族,他們中的7人目前仍被監禁,其餘5人也都曾入獄。人權觀察赫爾曼/哈米特獎項目協調人莫斯(Lawrence Moss)指出,本年度獲獎者中超過四分之一來自中國,顯示出他們所處的環境受到嚴重的壓制。"他們挑戰當侷限制言論的看不見的紅線,這些勇敢的記者、作者和活動人士為言論自由擴展了空間,但他們自己卻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天網」與民間維權
獲獎者之一黃琦1998年創立了中國第一個民間維權網站"天網",曾先後因"煽動顛覆國家政權"和"非法持有國家機密"的罪名被兩次判刑,入獄多年。其中第二次是因在汶川地震後發表文章揭露豆腐渣工程。黃琦在得知獲獎消息後對德國之聲表示,"這不僅是對我,也是對中國國內開展人權工作的朋友們的一個鼓勵。"
黃琦指出,令人感到高興的是,自"天網"成立以來,全國各地的維權網站到今天幾乎達到上萬個,參與維權的部落格有上千萬。"當今中國,網路成為民眾發聲的主要平台,是民間和海外遭屏蔽的一系列網站,共同努力突破了網路柏林牆,這個突破的意義我想歷史會予以充分的認證。"
赫爾曼/哈米特獎每年頒發一次,授予世界各國因言論或作品而受到迫害的作者。設立23年來該獎已頒給了92個國家的750位作者,獎金最高為1萬美元。該獎的名稱取自美國劇作家莉麗安‧赫爾曼(Lillian Hellman)和她長年的友人戴西爾‧哈米特(Dashiell Hammett)。兩人都在1950年代麥卡錫主義盛行一時的美國,受到過國會委員會的反共調查。赫爾曼的職業生涯因此被毀,哈米特則一度入獄。
「接受外國資金」?
本年度另一位獲獎者-山東大學退休教授孫文廣對德國之聲表示,獲獎的消息讓他受到鼓舞,"這樣受到國際上的重視,說明我們的維權和抗爭活動不是孤立的。"孫文廣認為這對中國的維權和異議人士是一種鼓勵和聲援。"當然中國政府對這些肯定是抱著一種敵視的態度,甚至會給我們加上接受外國資金之類的指責,但我們並不害怕這些。"
孫教授更感到擔心的是,因為當局對有關訊息的封鎖,中國大多數民眾無法獲知這些維權人士的處境。他本人在文革期間曾受迫害入獄,80年代平反後在山東大學任教。2001年以來他在香港和台灣出版了多部自傳和歷史回顧作品,並參與要求平反六四的活動。2008年他還參與簽署零八憲章。為此孫文廣多次被軟禁、限制行動自由。他告訴記者,今年5月至今他一直受到監控。
黃琦則表示,自己的目標是,力爭把維權事業做的更好,"在維權效果上下力氣。"他特別希望,"在官民的博弈當中,力爭能夠不僅得到民眾的認可,也能得到包括官方和社會各界的認可。"
作者:葉宣
責編:任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