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香港
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全境由香港島、九龍、新界等3大區域組成,其中香港島是全港的發展核心;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香港回歸十周年時可能釋放程翔
香港回歸中國十周年之際,因被指責為間諜而入獄的香港記者程翔可能獲得釋放。由香港《蘋果日報》透露的這條消息,這幾天成為香港社會關注的幾大焦點之一。另外,對美國弗吉尼亞校園槍擊案的反思,這幾天也開始在香港媒體出現。德國之聲香港特約記者采編如下。
與香港軍事評論員平可夫談俄美反彈道導彈衝突
俄美圍繞美國即將在東歐國家部署反彈道導彈系統發生的衝突,在全世界引起連鎖反應,作為正在崛起的大國-中國自然也不能無動於衷。中國官方媒體雖然一再發表專家分析,認為俄美再度冷戰的可能性不大,但中國知識分子和國家完全界依舊不能十分放心。中國應當如何應對俄美可能發生進一步地緣衝突,帶著這個問題,本台中文部記者一通採訪了香港軍事評論員平可夫。
中信集團即將在香港上海上市
融冰之旅和香港珠寶店騙案
中國總理溫家寶本周訪問日本,進行融冰之旅,引起香港媒體高度關注。此外,前不久中國中央電視台記者通過暗訪的形式揭露了一些旅行社與香港部分珠寶店家互相勾結,用假貨蒙騙大陸旅遊者。此後香港有關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步驟,對旅遊業中的害群之馬進行懲治。這也成為了上周香港媒體報導的焦點話題。德國之聲記者採集如下。
中國滬深交易所總市值超過香港
一周港媒綜述(2007年4月7日)
被稱為「亞洲最富有女人」的香港華懋集團主席龔如心不敵癌魔,在養和醫院留院數天後,本周二離世,成為本周香港媒體的重大新聞。但沒有想到,龔如心居然因為嫌醫療費昂貴而長期沒有就診。另外,北韓在澳門匯業銀行的美元資金能否解凍,將直接決定原定下周舉行的六方會談能否按時舉行。
讀者來函集(2007年4月第1期)
針對『梵蒂岡寄望中國青年』一文,讀者來信闡述了中國宗教現狀。綠茶當尿樣杭州城醜聞也引來了病理檢驗中造假的魯爾區烏龍事件。讀者同時對香港選舉,台灣歸屬,物權法等題目表示了關注。
反右運動五十周年章詒和接受香港媒體採訪
本周,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俄羅斯,中俄關係近年在政治、安全、地區和全球外交層面都有日益密切的跡象,香港媒體對此有所評論;在中國反右運動五十周年之際,章詒和接受香港媒體專訪。下面是德國之聲香港特約記者採集的一周香港媒體。
奧運馬術賽在香港舉行
由於中國沒有向國際獸疫局定期報告中國馬匹傳染病情況,所以2008年奧運馬術比賽的各國馬匹如在北京參賽,比賽後須在中國經過數月隔離才能返回原地。對於馬術運動員和馬匹來說,這是難以承受的額外負擔,所以國際奧委會把馬術比賽改在具備條件的香港舉行。德國歷來是馬術比賽金牌霸主,所以南德意志報尤為關注這一賽事在香港的準備情況:
動物保護組織香港發行「生態」海鮮手冊
法新社香港報導,世界野生動物保護基金周二(3月28日)在香港推出一本中文手冊,指導香港海味美食家們如何在享用魚和介殼類動物時做到生態保護。
歷史性的一天:香港第三屆特首選舉
香港周日的第三屆特首選舉向民主邁近了一步。這次選舉有兩名候選人。這在香港回歸中國後還屬首次。但香港特首選舉非全民選舉,而是由選舉委員會選出。這種選舉制度能夠保證香港牢牢控制在北京的手中。
香港特首選舉不同於以往
星期日,香港八百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將選出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德語媒體注意到這次香港特首選舉與以往有所不同。德國之聲編譯如下。
教皇:為改善梵中關係,陳日君主教應留香港
香港郊區樞機主教陳日君是輔佐教皇處理梵中事務的左膀右臂。本周三(3月21日),教皇代言人宣佈,陳日君主教繼續留在香港,他的任務是改善中國大陸同梵蒂岡的關係。
中國電池廠女工在德國控訴血汗工廠
總部設立在香港的金山工業集團是一家以生產銷售電池為主的跨國集團。他們的產品遠銷歐洲,99年GP超霸電池還獲得了香港十大名牌企業的稱號。但從2004年至今,該集團旗下的廣東省惠州市先進電池廠,卻有數百名職工被解僱,其中16人被鑑定為鎘中毒,還有幾人因無錢醫治而中毒身亡。兩年來該廠職工上訪未果,本周兩名來自該廠的工人代表現身德國,希望尋求德國工會及各界人士的幫助。
港媒看兩會和中日關係
昨天,中國全國人大閉幕,中國總理溫家寶舉行了記者招待會。這一消息成為今天香港媒體報導和評論的頭條新聞。
一周港媒報導摘要(零七年三月十日)
本周,每年一次的「兩會」在北京舉行。中國的「兩會」究竟是否開始擺脫「民主花瓶」角色?另外,陳水扁接連兩次發表「四要一沒有」後引起國際間廣泛關注,美國方面對此又是如何評估的?對此,本周的香港媒體都有報導和評論。
反腐敗是香港媒體對兩會的關注焦點
中國大陸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本周陸續揭幕。今年的兩會是本屆最後一次年會,同時也是在今秋中共將召開「十七大」的背景下的一次兩會,所以格外引人注目。這一事件也引起了香港媒體的密切關注。德國之聲香港特約記者摘錄如下。
港媒看兩會人事變動及鄧小平逝世十周年
備受矚目的2007年全國兩會即將拉開序幕。香港媒體兩會人事變動可能對大陸政壇產生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此外,鄧小平逝世十周年也是本周香港媒體關注的重點。
香港政府開始審議一項關於公共傳播領域的評審法規
香港一向被認為是亞洲新聞自由度較高的地區。但是2006年香港政府開始審議一項關於公共傳播領域的評審法規。這一舉動被認為會影響香港媒體的報導空間和獨立性。本台記者石濤就此採訪了香港電台資深英語編輯克裡夫貝爾先生。
中國內地赴香港的「分娩旅遊業」優越性
爆竹一聲除舊歲,農歷丁亥年將給香港帶來生育高峰,這不僅因為港人篤信豬年生兒育女大吉大利,也因為內地活躍的「分娩旅遊業」開展了安排孕婦到港分娩的業務。法蘭克福匯報向讀者介紹了中國內地孕婦在香港生育的「優越性」。德國之聲編譯如下。
港媒關注台灣國民黨動向和曾蔭權前景
中國新年前夕,香港媒體依然密切關注中國大陸、香港內部以及兩岸之間的局勢發展,其主要焦點有:馬英九辭職後,國民黨內的動向;香港特首曾蔭權可能爭取香港在五年後達到普選目的。德國之聲香港特約記者採集如下。
香港媒體與新聞自由
香港一向被認為是亞洲地區新聞自由度較高的地區。在記者無疆界組織2006年的全球新聞自由排行榜中,香港在亞洲位居第四,僅次於韓國、台灣和日本。而香港電台在維護本地新聞自由方面一直走在前列,該電台一向被視為是港島地區最具批判性、最為中立的媒體之一。去年,香港政府開始審議一項關於公共傳播領域的評審法規,這一舉動是否會影響香港電台等媒體的報導空間和獨立性。
香港廚師也在死者名單中-越南黑幫顯影柏林舊案
錫滕森中餐館血案7名死者終於全部辯認出來了,又多了一名香港人。這個罕見的大案繼續讓全德國的記者忙碌:越南嫌犯被捕讓一些媒體把方向轉向越南黑手黨,大探其近年來在德國的作為;有的媒體採訪了案發日也許是最後的就餐者;有的媒體探訪了被捕越南人的住處-田園風光中的一幢「亞洲樓」。兩名越南人的律師已經提出逮捕抗訴。德國之聲記者綜合報導如下。
中餐館血案:兩名越南人被捕兩名香港人證實
在一片懷疑中國黑手黨的聲浪中,案件的結果卻很可能出乎許多德國媒體的意外。繼昨天警察搜查了不來梅的一個住處後,今天警察宣佈逮捕了兩個嫌疑人。這兩個人是越南人。警方剛才已經公佈4名受害者身份。德國之聲記者報導如下。
香港特首曾蔭權爭取第二屆任期
*
迎豬年慶回歸—香港翹盼政經好景
日歷翻到狗年年尾,金豬翹首在望。動感之都香港籠罩在一片辭舊迎新的節日氣氛之中。銅鑼灣時代廣場進入「蘋果倒數」、世貿中心邀請吉尼斯世界紀錄保持者表演2007分鐘踢跶舞。這是一個別具意義的新年。回歸十年,風雨十年,東方之珠光芒依舊。
亞洲禽流感又有抬頭之勢
生病的家禽先是發燒、呼吸困難,然後出現腹瀉現象,最後全欄的家禽都被感染,然後就不再下蛋,不久便死亡。這是一種家禽中傳播的疾病,被人稱為禽流感。現在讓人擔心的是,這種禽流感已經有能力從家禽傳播的人的身上。到底什麼時候,在什麼樣的條件下,人會感染禽流感,以及禽流感在什麼情況下會在人和人之間傳播——這些問題,人們還沒有答案。
港媒:中國網民崛起,妓女遊街事件
十二月二十四日是聖誕節前的平安夜。聖誕節前的一期《亞洲周刊》選出「中國網民」為風雲人物,並稱這個估計二億人口的群體,在意識形態真空的大氣候中,以名不見經傳的身份,顛覆了主流權力結構。深圳市福田區官員首次公開為將妓女和嫖客示眾辯護。
回歸日,澳門舉行反腐遊行
澳門主權移交中國7年後,社會治安明顯改善,經濟指數在博采業的帶動下年年攀升。據估計,2006年澳門博采業收益將達到68億美元,首次超過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12月20日,澳門舉行了回歸7周年紀念活動,當地工會卻在紀念日組織了600人遊行,抗議官商勾結和黑工問題。這是7年來澳門回歸紀念日首次發生類似抗議活動。
舒茨-德國在港第一馴馬師
香港人愛馬,更喜歡賭馬。每個星期的周三、周六,香港賽馬場都會吸引上萬名觀眾前來觀看賽馬。讓馬兒發揮的出色,拿到冠軍是每一個馴馬師的夢想。為了這一願望,香港賽馬會特地從德國聘請了一位來自德國的馴馬師,安德拉斯.舒茨。上任一個月後就已經贏得了7場比賽的桂冠。今天的節目中,我們帶您一起走近這位來自德國的馴馬師。
中國新股上市領導世界潮流
德國股市在苦苦掙扎,而中國股市卻蒸蒸日上。中國颳起的上市風暴席捲了世界,也讓德國人看得眼暈。
香港特首選舉首次將有反對黨競選
*
香港最大特點就是「擠」
與北京一樣,香港也是一個「擠」字。不過香港的擁擠體現在居住面積上。用旅居香港多年的美籍德國攝影師沃爾夫的話說,香港在不斷增高,香港市民居住得越來越擠。南德意志報寫道:
朗朗與奧迪:頂級裡的合作
周日,中國鋼琴演奏家朗朗在慕尼黑將自己的中國作品DVD專輯「朗朗黃河之子」介紹給了觀眾,到場的來賓裡包括奧迪汽車集團理事會負責市場推銷的維伊勒爾經理,不過,這天,他不是一位普通的觀眾。在輪到他講話時,維伊勒爾告訴人們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著名鋼琴演奏家朗朗已成為奧迪世界大使」。
香港-倫敦只要100歐:首條遠程廉價航線開通
成為世界之最的工商行上市
中國工商銀行周五才上市,但一周前就引起行界的特別關注。就機構和個人的認購情況看,中國第一大銀行的上市將成為世界之最,而銀行本身將由此上升為世界第7位金融機構。
一周香港媒體報導摘要(零六年十月十九日)
北韓可能進行第二次核試驗的消息,在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制裁決議案之後,可能再次激化朝核危機局勢。這幾天,香港媒體對此予以了密切關注。另外,兩岸關係和大陸內部局勢也在本周香港媒體的關心範圍之內。
一周香港媒體摘要
本周香港媒體關心的一個重大新聞,就是北韓核試驗。如何評價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對中國的「破冰之旅」,也是香港媒體關心的焦點。台灣的倒扁運動到底走向何方,本周香港媒體也有思考。
一周香港媒體摘要
本周,香港媒體最為關注的焦點有2個:首先是北韓宣佈將進行核試驗;其次是日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於十月八日訪問中國。
香港媒體報導陳良宇各有獨家角度
本周,中國國內局勢發生的最為重大的事件,就是中共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被突然免職。這一事件的特點和影響到底如何?另外,有日本「鷹派」之稱的安倍晉三本周正式上任日本首相,中日關係到底是面臨新的危機還是新的轉機?對此,本周香港媒體都有獨家報導和分析。德國之聲香港特約記者綜述如下。
香港選舉與胡錦濤漫畫
本周,香港媒體關注的焦點主要有:香港選舉委員會選舉即將開始,北京可能允許香港同時有不同背景的人選參選,而前政務司長陳方安生則至今一直沒有表態是否將參選特首。另外,中國首次出現胡錦濤的漫畫像,官方至今尚未任何正式反應。
米老鼠和唐老鴨慶祝香港迪斯尼樂園開業一年
三子金正雲最得金正日賞識(一周香港媒體報導摘要)
本周,香港媒體最關心的事件之一,就是北韓領導人金正日究竟有沒有秘密訪問中國?香港記者程翔間諜罪名能否翻過來?另外,毛澤東逝世三十周年,究竟如何反思毛澤東其人?台灣局勢發展,美國到底有些什麼考慮?這些也都是香港媒體本周關心的內容。
香港媒體關注「上海幫」命運
本周香港媒體關注的焦點主要有以下幾個:十七大前夕,北京對「上海幫」下手;由於颱風襲擊造成重大損失,北京中央電視台將矛頭對准福建省領導人;中國上調樓宇按揭利率,但購房者心理壓力卻並非因此而減輕;前香港保安局長葉劉淑儀談香港政治體制改革。下面是德國之聲香港特約記者發來的香港媒體摘要。
一周香港媒體報導摘要
八月十五日,日本首相小泉最後一次參拜靖國神社,引起中韓兩國的強烈抗議。但在中國國內,民眾的抗議活動也遭到官方的管制。從現在開始,北京居民收看境外電視將受到限制。另外,香港記者程翔因所謂間諜罪在北京受審,也成為本周香港媒體關注的另一條重要新聞。
中文維基年會將在香港召開
由全球最大的網上百科全書「維基百科」(Wikipedia)中文社群所舉辦的第一屆「中文維基年會」現正接受報名。活動將於本年8月26至27日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對於本次年會,本台記者採訪了2006中文維基年會香港工作小組負責人盧榮基先生。
增值稅毀滅購物天堂-彭定康給香港火上澆油?
前港督、現任歐盟外交專員的彭定康在香港和大陸期間的言論引起了中國和香港的強烈反彈。他臨回英國前說香港實施增值稅是「不合理」的,更激起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憤怒。被法蘭克福匯報稱為「向來溫文爾雅的」香港財政司司長唐英年也公然怒斥了彭定康,而且「用的是廣東話」。德國之聲報導如下。
一周香港媒體報導摘要
本周,香港媒體關注的焦點主要有:中國前國家主席江澤民的回憶錄《為了世界更美好─江澤民出訪紀實》一書首發式在京舉行,書中透露中英香港交接時的一些細節;面對北京高調支持香港前衞生署長陳馮富珍競選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世界各國目前仍未明確表態;中東局勢繼續向惡化方向發展,猶太民族和美國政府都須深刻反思。
香港就監聽電話立法引起泛民主派不滿
一年前,香港特首曾蔭權頒布一項行政命令,授權執法機關使用竊聽器及其他秘密裝置調查犯罪活動。這一舉措引起了泛民主派的批評。香港民主派立法委員長毛梁國雄向高等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司法復核這一行政命令是否侵害了基本法中規定的人身隱私權。香港高等法院表示,目前香港在竊聽方面的立法仍然是一片空白,要求政府在今年8月8日之前,通過立法程序。但是新的《截取通訊及監察條例草案》還是遭到了民主派的反對。
讀者來函集(2006年7月第4輯)
中國觀察員杜兆宇在黎以之戰中遇難,引發了讀者「國家要自強」的感慨。同時讀者對香港居留權、中德婚姻中的簽證問題、德國老專家中國發揮余熱等話題進行了探討。
上一頁
第98 頁,共106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