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香港
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全境由香港島、九龍、新界等3大區域組成,其中香港島是全港的發展核心;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2018年,那些熱點名人和不小心成名的新「網紅」
這一年有誰意外走紅?誰又是備受關注的話題人物?不管是遇到好事,或是碰上壞事,這些人今年都吸引了外界的目光並且引起熱議。
牆外文摘:該來的不讓來 不該來的堅決來
有評論認為,北京召開的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大會,中共元老被拒絕出席。維吾爾族人在自己家裡卻沒有拒絕的權利,被強行結對笑臉相迎百萬漢人「親戚」。
改革開放40年 香港專才擔當重要啟蒙角色
改革開放引領中國走向市場經濟急速發展。改革開放初期,香港一批商業專才,在改革建設的浪潮中,擔當了重要的啟蒙及培訓的角色。
台樂隊申請赴港演出 遇到"拖字訣"
台灣重金屬樂團"閃靈"計劃赴港演出,因遲遲未獲得演出工作簽證而不得不取消本周日的演出。該樂隊支持台灣獨立。
709案律師妻子集體剃髮 抗議當局非法辦案
本周一,4名在押中國維權律師的妻子集體剃光所有頭髮,抗議中國司法當局「非法辦案」。她們在公開剃發之後,還一同前往最高人民法院,並且通過接待室提交了《督促函》。
香港事務年結﹕習近平八字讚林鄭手腕
香港在過去一年激起不少爭議,習近平在特首年度述職時形容港府取得「良好成績」,並以八個字讚賞林鄭月娥的手腕。
改革開放40年 香港流行文化的深遠影響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 周年。在經濟發展的領域上,香港的港商扮演了一個不可替代的角色,功不可沒。另一方面,香港的流行文化,對改革巨輪下的中國大陸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改革開放40年 港商功不可沒
四十年的改革道路,香港商人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紅線再收緊 港自決派議員參選村長遭禁
香港政界禁止參選再增一例,參選紅線首次由立法會蔓延至基層村長選舉,並祭出「隱晦」的理由。有香港前高官向德國之聲表示,此例影響嚴重,政治審查的之手所到之處已超離底線。
香港立法會補選 泛民落敗
香港立法會九龍西地方選區週日進行補選,由民主派李卓人面對親中建制派力挺的陳凱欣。最終陳凱欣十萬多票贏得選戰,泛民未能奪回議會中的「關鍵否決權」。
美國「雷根」號航母停靠香港
習近平和川普计劃於本月末會晤。這次「雷根」號航母得以訪港,被認為是這次會晤之前的友好姿態。但是,中國在浪花礁的裝備,引發了國際事務觀察者的不安。
維護國家利益? 澳洲港資天然氣收購案喊停
香港長江實業集團提出以超過90億美元收購澳洲最大天然氣管線公司,但被澳洲財政部長否決,形容此交易會違反國家利益。
香港傘運九子案開審 控罪罕見惹爭議
香港雨傘運動爆發四年後,一眾運動發起人的案件終於開審。案件矚目之處不光是犯人欄上的標誌性人物,還有控方採用了非常罕見的罪名提告。這不但引起英國國會和國際人權組織關注,預料也會成為這場法庭攻防戰的焦點。
牆外文摘:金馬獎,台灣,一點都不能少
有評論認為,台灣人早已習慣了政治論述的常態化,生活與政治難分難解,不同的議題與立場乃至這座島嶼的未來命運,也都可以在公共場域中被論述。
「雨傘運動」4年後 「佔中」人士面臨審判
香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民主抗爭運動、歷時79天的「雨傘革命」佔領運動已逾4周年,香港警方兩年前落案起訴9名參與佔領行動的人士,包括發起人「佔中三子」。案件將於下周一(11月19日)開審。
專訪 : 新疆面對全球最緊急人道危機
國際人權會議「奧斯陸自由論壇」首次在亞洲舉辦選址台北,中國議題也成為焦點之一。美國記者李香梅(Megha Rajagopalan)獲邀擔任演講嘉賓,曾經代表BuzzFeed和路透社擔任駐中國記者六年的她,是首批揭露新疆「再教育營」的外媒。
大橋開通 大批旅客「攻陷」東湧
動用千億元興建的港珠澳大橋開通後,爭議聲不但未能平息,還持續發酵。大批中國大陸遊客湧入大橋口岸市鎮東湧,使昔日寧靜的新市鎮人聲鼎沸,部分居民苦不堪言,以「淪陷」形容東湧。
馬建香港講座:「我沒有政治利益」
經過幾番周折之後,馬建在香港「大館」的講座如期舉行。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自己唯一的身份是小說家,不謀求政治利益,但是文學不可能不涉及政治。
金融時報記者遭拒入境香港 英國﹕自由受損
英國媒體《金融時報》資深編輯馬凱週四試圖以觀光簽證入境香港,卻在海關遭拒絕入境。上個月,香港政府拒絕延長他的工作簽證,引發了上萬人聯署要求港府說明原因。
專訪馬建﹕空前審查下作家更應發聲
有「中國奧威爾」之稱的馬建帶著新書《中國夢》,到香港與讀者對談。怎料作為香港人的他,卻突然被取消資格。《德國之聲》專訪身在英國的馬建,他直言不會退縮,更對大館提出一連串質疑。
流亡作家馬建赴港談新書 場地突遭取消
短短一星期內,藝文界兩位流亡人士在香港舉辦的活動面臨取消。無獨有偶,他們的作品同樣無懼針砭時弊,恐懼的到底是誰?
五年一度人權審議 新疆香港受關注
相隔5年,中國再次接受聯合國百多個成員國的人權質詢。新疆固然是熱議題目,但今年值得留意的是,另一個「稀客」也罕有地成為多國的關注點。接下來,就看中國如何接招。
牆外文摘:新疆被消失 台灣被網侵
有評論認為,維吾爾族人被事實上剝奪了自由出行的權利,漢人社會無感;面對中共的無所不在的網路入侵,台灣政府無能。
武俠泰鬥及一代報人離世 華文社會哀悼
《明報》創辦人、筆名金庸的武俠小說泰鬥查良鏞10月30日離世,享年94歲,死訊震動整個華文社會。其子查傳倜在微信留言 : 「有容乃大俠客情,無欲則剛論政壇,看破放下五蘊空,含笑駕鶴倚天飛」,總結其笑傲江湖的一生。
德語媒體:謎團般的巨型工程
耗資巨大的港珠澳大橋周二(10月23日)落成通車,但這一世紀工程在香港也遭到部分人的批評。此外,川普威脅退出中程導彈條約,其目標也包括中國嗎?
香港—澳門—珠海:世界最長跨海大橋
修建這座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用了9年,耗資150億歐元。然而對中國的這一建築傑作存有爭議。
港珠澳大橋開幕 習近平南巡用意為何?
極具爭議的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中國高規格對待這個國家級工程。習近平親自主禮並巡視廣東,當中會否發放新訊號令人關注。
牆外文摘:兩岸如何親 美中如何戰
有評論認為,柯文哲為了兩岸一家親,不惜配合中國打壓台灣生存空間的統戰,正好代表台灣文化中比較低劣的一面。中共對民營企業是救是殺仍然態度曖昧,陰霾未散。
中宣部敲打香港媒體 有關報導卻被刪
在北京加碼應付政府面臨的各種挑戰之際,中宣部最高領導警告香港主要媒體負責人,不能允許香港的新聞界成為「干涉大陸內政的基地」。
港獨哪怕只是一個念頭,也被看成是威脅
過去數月來,香港特區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在言論和行動層面,均加強了對有獨立傾向的團體和個人的監控。香港保安部也被調動起來。
大學新聞總監 : 香港之死終來臨
香港外國記者協會前主席、現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瑞凱德(Keith Richburg)日前在《硯石新聞(Inkstone)》撰文, 標題為「用了一段時間,但香港之死終來臨 」。
牆外文摘:中南海裡個個是男兒?
中國對香港、台灣陰影不減,又對美國中期選舉造成威脅。有評論認為,理解政治中的「男性氣概」,或許才是理解當前「新冷戰」性質的關鍵。
第二份施政報告:儲備一半建「明日大嶼」
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 (10) 公佈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重中之重是房屋及土地政策,政府宣佈兩大增加土地供應政策,包括名為「明日大嶼」願景計劃,以及調整公私營房屋比例。
港拒解釋馬凱簽證事件 歐盟質疑政治動機
《金融時報》駐港記者馬凱被拒續簽證一事持續發酵,新聞界和歐美政商界連日來齊聲表達憂慮,促港府交代原委。但是當局至今仍拒絕解釋,甚至再給予事件主角「特別待遇」。
專訪 : 新聞自由是香港的基石
英國《金融時報》亞洲版編輯、香港外國記者會第一副主席馬凱(Victor Mallet)遭港府拒絕續發工作簽證,令人懷疑與他邀請港獨人士演講有關, 事件繼續廣泛發酵。德國之聲就此事訪問擁有40年研究中國經驗的時事評論員林和立。
金融時報記者遭拒續簽證 萬人聯署抗議
香港當局拒絕延長外國記者協會副主席、《金融時報》資深編輯馬凱在港的工作簽證。英中兩國政府為此唇槍舌戰。目前萬人發起連署要求港府正式說明,並在10月8日舉行示威,抗議港府打壓新聞自由。
港人參政意識銳減 民主運動面臨更大考驗
隨著上月香港主張港獨的民族黨被禁止,人們開始擔心,香港言論自由以及法治原則會越來越多地受到北京掌控。
央視記者英國鬧場摑人 升級外交風波
香港問題有多惹火?英國保守黨年會的座談會出現火爆一幕,一名央視記者當場發炮,更以兩巴掌表達不滿。但是如今中國高聲護航,這回英國又要道歉了嗎?
香港榮休主教陳日君再批中梵協議
陳日君重申了自己對梵蒂岡和北京新近達成的一份臨時協議的嚴厲批評,表示中樊臨時協議是「我們歷史上的悲劇時刻」,是「對教會的背叛」。
報喜也報憂 兩岸三地十一怎麼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69週年,兩岸三地有人高歌愛國,也有人堅持發出憂國的抗議聲,官方亦趁機就熱門話題放出訊息。
瑞銀公佈全球房產泡沫:香港最嚴重 慕尼黑其次
瑞銀集團(UBS)"全球房產泡沫指數"2018年最新一期剛剛公佈。排在前20位的城市中,香港高居榜首。
雨傘運動四週年 香港集會籲勿忘歷史
四年前的下午5時58分,催淚彈揭開了香港雨傘運動的序幕。四年後,多個團體依舊在原地紀念,包括即將面臨審訊的運動領袖,寄語港人勿忘初心。
「移民」才是出路?無家可歸的傘運藝術品
香港雨傘運動四週年,時至今天香港的政治前途仍然迷茫,當年由運動衍生的大量藝術品也同樣前路未卜。在自由空間日益收緊之下,有創作人正替其作品「移民」。
教宗:任命主教我有最終決定權
上周,梵蒂岡和中國達成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協議」,認可了未獲教廷同意而上任的共8名忠於北京政府的主教。教宗日前對未來的主教任命做出解釋,還呼籲各方,支持梵蒂岡和北京政府新近簽署的協議。
載著爭議上路的香港高鐵
高鐵香港段終在爭議聲中通車。從超支延誤、中港融合、一地兩檢,到公安踏入境內執法,今天香港人已經接受現實了嗎?
德語媒體:港獨政黨遭禁 「港人治港」堪憂?
主張香港獨立的香港民族黨周一被宣佈為非法社團。香港當局的這一決定在香港反對派中引起不滿,認為這是對香港自治地位和結社自由權利的踐踏。
香港民族黨被禁
主權移交中國21年後,一政黨首次在香港被禁止運作。周一(9月24日)頒布的禁令對像是香港民族黨(HKNP)。該黨派主張作為特別行政管理區的香港脫離中國、獨立建國。
極具爭議性的高鐵通車
被譽為香港最具爭議性的議題之一、動工超過8年、工程延誤近3年、耗資853億元興建的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在一片爭議聲中,周日早上7時正式通車。
"709大抓捕" 系列紀錄片 紀述勇敢的人權捍衛故事
由資深新聞工作者盧敬華與江瓊珠分別在中國大陸及美國採訪拍攝的記錄片《709 人們》及《709 彼岸》, 記錄了十多位受"709 事件"牽連的、以及流亡海外維權律師和家屬捍衛人權的故事。
不再是傳聞!梵中簽署主教任命協議
這是一個里程碑式事件。經過數十年爭議,梵蒂岡與中國達成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協議。本周六,梵蒂岡和中國官方媒體都確認了這一消息。
上一頁
第55 頁,共106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