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香港
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全境由香港島、九龍、新界等3大區域組成,其中香港島是全港的發展核心;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香港一家餐館出現「抗議菜」
吃「催淚瓦斯」,喝「以眼還眼」,再來一碗「五項訴求」——儘管有人提醒餐館老闆不要拿暴力行為開玩笑,但是這家聲稱致敬「香港歷史的關鍵時刻」的餐館受到一些消費者的贊賞。
漫話國慶慶典之七:三十五周年「小慶」到「大慶」
中共建政35周年的慶典中,不同著裝的細節,與盛大的閱兵式看似違和,卻似乎刻意貼近著那個時代:除舊布新時代,中國正處於變革的交替之中。
香港示威者個人訊息曝光 中國官媒促網民轉發
近期在一個俄羅斯的網域(.ru)中,出現了一個叫做「香港解密」的網站,羅列了大批香港示威者與社會運動份子的個人訊息。一名香港議員根據一名當事人轉述其經歷,質疑中國公安可能參與其中。
國際特赦組織: 港警對示威者濫用暴力與酷刑
隨著香港警民之間的暴力衝突越演越烈,示威者指控警察濫用暴力的次數也越來越頻繁,導致社會緊張氛圍攀升。 國際特赦組織在9月5日到12日之間在香港進行了實地訪談,發現警方在逮捕及扣留示威者期間,運用不同方式虐待示威者。
國慶安保警戒 香港成重點之一
香港抗議運動延燒至今已3個多月,無疑給中共建政70周年的慶典蒙上陰影。為部署國慶節維穩,公安部日前在北京召開反恐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決防止暴力恐怖事件發生」。
佩洛西見香港倡議人士 北京斥「是非不分」
美國眾議院院長佩洛西9月18日在華府接見黃之鋒與何韻詩等數名香港倡議人士,並藉此向中國政府喊話,表示美國國會基於人權,支持香港「反送中」示威者。對此,北京斥責佩洛西等「是非不分」。
德語媒體:中國在笑我們!
德國向中國提供6.3億歐元的援助資金用於發展職業教育,《圖片報》記者質問:開什麼玩笑?《法蘭克福匯報》駐華記者則探討了香港「勇武派」何以在民眾中得到這麼多的理解與支持。
庇護斯諾登的難民 今在香港身陷囹圄
美國前中情局僱員斯諾登出版的新書受到全球關注,背後隱藏的故事還有多少?六年前,逃亡到香港的斯諾登得到難民接濟,成功避過追捕。但後者到今天依然無處可逃,甚至遭受香港當局和各方施壓。
港人計劃十一示威 港府取消焰火表演
儘管擔心暴力升級,數月來要求更多民主自由的香港示威者仍計劃在中國國慶節當天舉行示威活動。而港府於周三宣佈,取消原定於10月1日在維多利亞港舉行的國慶焰火表演。
黃奇帆: "一國兩制"的香港不可取代
隨著香港社會動蕩,經濟下行,有關香港「地位被取代」的討論也甚囂塵上。不過最近曝光的一段黃奇帆疑似為專題講座的影片顯示,這位前重慶市長指出,香港地位之不可取代,在於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是全球資本進入中國的重要跳板。
黃之鋒何韻詩現身華府 促通過《人權與民主法案》
黃之鋒與何韻詩是在香港「反送中」運動中,頻繁出現在國際媒體上的面孔。在黃之鋒拜訪完台灣與德國、何韻詩參加完奧斯陸自由論壇之後,兩人在華府再度聚首,呼籲美國通過法案,捍衛香港自由。
何韻詩:這不是一場孤獨的抗爭
香港歌手何韻詩在上周五來到台北,出席2020年的奧斯陸自由論壇。與此同時,香港「反送中」示威運動已經持續三個多月,卻還看不到終點。何韻詩說: 「這場運動要走到甚麼時候,只有政府才能真正回答...因為可以在系統上真正有所改變的權力,在他們手上。」
在德港人 訴說抗爭者故事
「無領袖」是香港反送中運動中的一大特色。在這樣的氛圍下,每個支持抗爭的人都嘗試在尋找自己的崗位。雖遠在他鄉,一群在德國生活的港人亦希望出一分力。他們把抗爭者的故事帶到柏林,以爭取支持。
重塑香港城市形象 林鄭欲從民生入手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表示,在抗議活動的影響下,香港的城市形象受損,港府曾請國際公司幫助做一些國際公關,但遭到拒絕。她計劃下周啟動與民間代表的對話,並著手解決住房和就業等民生問題。
穆迪將香港信用評級展望調至「負面」
繼不久前惠譽下調香港信用評級之後,另一家知名評級機構穆迪也釋放出警示訊號,將香港的信用評級展望由「穩定」下調為「負面」。該機構指出,抗議運動和政府之間的對峙持續越久,香港作為全球經濟和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就會越來越弱。
德語媒體:柏林不會跟著喊「解放」
上周,德國外長馬斯在柏林同香港抗議運動代表人物之一黃之鋒會面,引來北京抗議,如何評價這一舉動,德語報章仍在討論。此外香港抗議運動新的「主題曲」也引起德國媒體的注意。
港警不認同濫權 有人意興闌珊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與商界會面的錄音曝光,她提及政府除了三萬名警察甚麼都沒有。然而,這三萬名警員的政見,卻並非一邊倒支持建制。德國之聲訪問了其中兩名自稱「泛黃」的警員。
客座評論:香港革命-黑衫、口罩和錫安
「反送中運動」進入一百天,街頭抗爭仍在持續。政論家白信認為,香港當下發生的一切越來越接近一場和平革命。而且代表著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民主化運動發展的一大步。
專訪:何韻詩談「不孤獨的香港抗爭」
香港的「反送中」運動從6月初至今已屆滿百日,但香港街頭的衝突卻越演越烈。 自運動初期便積極替此運動發聲的香港藝人何韻詩9月13日來台參加「奧斯陸自由論壇」時接受德國之聲專訪。她表示,香港示威者必須越來越有策略,並應避免讓情緒主導他們的決定。
勇武派自白:堅持五大訴求 擋子彈也在所不惜
香港反修例示威持續超過三個月,儘管港府提出正式撤回修例,但民憤未息,警民衝突升溫。德國之聲訪問了站在最前線的勇武派,探討他們如何在這場沒有「大台」的抗爭中,仍有組織地運作。他們重申要求港府答應五大訴求,否則不會讓步。
牆外文摘:美國制裁香港 世界將會怎樣
有評論認為,美國新法如箭在弦,港、中對策恰好反映兩地政府的焦慮,證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對症下藥,有效對中共施壓,迫使其放棄遏阻香港民主進程。
北角深夜衝突濺血 香港醫護登報譴責暴力
9月15日香港民眾自發上街,在政府總部外演變為警民衝突。 入夜後,北角區卻爆發多次民眾打鬥事件,導致多人受傷和被捕。
德語媒體:利潤和價值觀 德國企業選哪個?
一石激起千層浪:黃之鋒訪德雖已結束,但是德國報刊的討論方興未艾。《世界報》認為,德國經濟對於中國市場的依賴性導致柏林不敢與北京起政治衝突,因此盡早「刮骨療毒」才是正解。而《明鏡線上》的評論則認為,馬斯根本幫不了黃之鋒,反而會害了香港年輕人。
香港示威浪潮繼續 親中人士與反送中抗議者互懟
逃犯條例修訂風波仍未平息,中秋翌日,香港多地再次出現集會。在一商場內,示威者和親中派人士對峙期間發生爭執,被警方分開。
黃之鋒籲美國在對華貿易協議中加入"人權條款"
目前身處美國的香港民主活動人士黃之鋒憂慮香港局勢,他呼籲華盛頓使用貿易這個強大的武器,來向北京施壓。
專訪黃之鋒:「讓國際社會看到港人抗爭的意志」
「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目前正積極在海外遊說,為港人抗爭爭取國際支持。在他訪問柏林期間,德國之聲與他討論了反送中運動的不同層面,包括中港關係、外國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示威者的暴力問題。
德語媒體:馬斯見黃之鋒 何以引發如此風波?
德國外長馬斯見黃之鋒引發的德中外交爭端,依然是德語報刊的焦點。《威斯特法倫新聞報》讚揚德國政府敢於向北京展現棱角。《巴登報》認為,香港僵局的根源在於北京從來沒有與民主社會互動的經驗。《商報》則刊登了正反兩方的評論,探討外長馬斯此舉的得失。
林鄭承諾改善住房 示威者中秋夜筑「人鏈」
中秋節之際,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宣佈多項新政到位,承諾解決住房問題。而示威活動仍在繼續,在維園、太平山和獅子山等處均有筑人鏈點燈表達政治訴求的活動。預計抗議浪潮在周末仍將繼續。
被控暴動的他,會不會入獄十年?
香港反送中抗爭爆發以來,已有成百上千人被捕。批評者認為,當局出於政治動機發動逮捕和起訴,意在威嚇民眾。德國之聲找到了一名被起訴「暴動」的香港青年,談談他的感受。
倫敦拒絕香港證交所的「世紀婚約」
港交所此前以近300億的出價向倫敦交易所提出合並要約。不過,擔心金融中心地位受削弱的倫敦,並沒有接起香港拋來的橄欖枝。
中國情報機關監控在德香港示威者
德國政府披露,中國當局正對在德國的異見人士、示威者進行監控與恐嚇,其中包括支持香港民主運動的活動參與者。德國政府指出,在德國的中國情報機關工作人員發揮了尤其顯著的作用。
彭定康:英國應給予港人在英居留工作權
香港最後一任英國總督彭定康(Chris Patten)表示,主張英國為香港人提供所謂的英國國民(海外)護照並為給予他們在英國的居留和工作權利。
德語媒體:中國資本力量改變了誰?
《世界報》注意到,德國總理梅克爾當年會見達賴喇嘛,如今卻避見黃之鋒。《法蘭克福匯報》、《商報》、《證券報》則都呼籲,應阻止具有戰略意義的倫敦交易所落入香港或者北京的勢力範圍。
港人的月餅與"紅歌"
香港今年的中秋節非同以往,連月餅也不可避免地捲入政治漩渦。與此同時,一首《願榮光歸香港》的歌曲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傳播開來。
香港抗議運動的「主題曲」
進來在香港的示威集會上經常唱響的歌曲《願榮光歸香港》,究竟有什麼來頭?又為何能夠廣為傳唱?
德國外長: 今後還會這樣做
德國外長馬斯與香港示威運動代表人物黃之鋒見面後引發的德中口水戰,又有新進展:德國駐華大使周三被中國外交部召見。馬斯本人在周四回應說,未來會繼續與人權活動人士會面。
因為香港:德國自民黨主席與西門子老總打嘴仗
在周三的德國聯邦議會辯論中,在野的自民黨主席林德納向西門子「開火」,指責集團總裁凱颯只敢抨擊德國國內的極右勢力,在中國問題上卻因忌憚商業利益而不敢捍衛自己的自由價值觀。凱颯則在推特上反唇相譏。
薄弱的信任: 香港前線一日紀實
德國之聲記者過去一周實際到香港街頭的抗爭前線進行採訪。 過程中,除了親眼目睹到前線示威者如何組織抗爭,也親身體驗了許多港民口中所說的「警察暴力」。 眼看香港的社會互信度不斷降低,香港的混亂情勢看似將持續延燒。
德語媒體:誰損害了誰的主權?
德國外長馬斯與香港民主運動代表人物黃之鋒在柏林的一場社交酒會上短暫交談,引致中國外交部的抗議。《法蘭克福匯報》指出,北京指責德國不尊重中國主權,這其實是在干涉德國的主權。《圖片報》認為,這一切都說明,中國價值觀與德國所代表的價值觀根本不相容
香港「反送中」示威延燒到足球場
在周二晚舉行的世界盃預選賽上,香港球迷噓中國國歌,呼喊示威口號。
香港「反送中」示威延燒到足球場
香港隊在周二的世預賽中不敵伊朗隊,但是香港球迷在體育場內噓國歌、高呼「光復香港」口號,則成功贏得了關注。在足球賽場表達政治訴求,你支持這種做法嗎?
黃之鋒:認同一國、要求普選
正在德國訪問的香港眾志秘書長、示威運動代表人物黃之鋒周二接受了德國之聲電視採訪,回答了香港抗議運動中的暴力現象、與港府對話的前景以及示威者最核心的訴求等問題。
專訪:人權民主法改寫美中港關係?
美國國會剛剛復會,新會期的焦點之一是《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這個獲得參眾議員跨黨派支持的法案,對香港局勢會有何深遠影響?如何左右中美和兩岸關係互動?德國之聲專訪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榮譽講師袁彌昌,分析箇中關聯和意義。
德語媒體:西方會成為中國的奴隸嗎?
梅克爾總理訪華時,是否沒能足夠強硬地抨擊中國的人權以及經貿政策?這一話題依舊在吸引德語報刊的高度關注。《時代周報》認為,西方在香港問題上無能為力。《世界報》擔心,如果現在放任中國強大,不久後全世界都要被迫接受中國規則。
長平觀察:香港在抗爭,柏林牆看見了嗎?
香港反抗運動的領袖之一黃之鋒警示「香港就是新的柏林」。時評人長平認為,雖然柏林牆倒塌已有三十年,但是冷戰從來沒有結束, 「昂納克寓言」正在上演。
德國外長會見黃之鋒 引發中德口水仗
中國外交部譴責「個別德國媒體及政客借反華分子作秀」,德國外交部則強調會見各國公民社會代表為外長的份內事。黃之鋒與德國外長的見面,引發了柏林與北京的口水仗。這位香港示威運動代表人物周一晚間還在柏林表示,香港就好比冷戰時期的西柏林。
香港基建受挑戰 林鄭拒絕暴力升級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周二召開記者會表示,港鐵系統龐大,要出動人力保護每個港鐵站是「不可能的要求」。另一方面,她也不認同美國透過法案影響香港情勢的做法。
德語媒體:誰在動搖香港的經濟根基?
《圖片報》抨擊德國企業只顧生意不顧人權,還呼籲梅克爾邀請黃之鋒拜訪總理府。《商報》認為,中國經濟陷入了困境,歐洲應該利用這一時機迫使中國做出重大讓步。《新蘇黎世報》則指出,正在掏空香港經濟根基的不只是暴力示威者,還有北京中央政府。
香港示威者向美求助 中國官媒批「攬炒」
香港的「反送中」示威群眾9月8日下午於中環遮打花園發起一場「香港人權與民主祈禱會」,並號召香港人一同遊行到美國駐港領事館繳交請願書。 然而,遊行再度演變成警民激烈衝突。
香港「反送中」滿三個月 中學生組人鏈
香港多間中學的學生與校友發起人鏈行動,他們希望透過串連全港各區中學,來要求政府響應「反送中」運動的五大訴求。 雖然大部分的行動都順利進行,但仍有幾間學校的行動發生學生或老師受傷的情形。
上一頁
第45 頁,共106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