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香港
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全境由香港島、九龍、新界等3大區域組成,其中香港島是全港的發展核心;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中國大陸推出26條惠台措施 台灣作何想?
中國大陸11月4日宣佈對台26條措施,涉及"為台灣企業」以及"為台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措施。台灣總統府發言人表示,這實際上是」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行動方案,分化台灣社會,擾亂台灣人心。
馬克宏訪華 不會迴避敏感話題
法國總統馬克宏周一抵達上海,期望促進法中經貿合作,但中方也警告他不要談及香港示威等敏感話題。
港議員遭咬斷耳 香港周日流血衝突不斷
香港示威進入第22周。多區集會再次演變為暴力衝突。其中太古城有灰衣男子持刀砍傷人,甚至咬斷民主黨區議員趙家賢的耳朵。警民衝突不斷之外,在沙田、屯門和大埔等區也出現襲擊和破壞行為。
香港周末不安寧 新華社譴責「野蠻行徑」
本周末,香港的示威集會再度演變成警民衝突,超過200人被捕,不同陣營的示威者之間也發生了暴力爭端。新華社駐港機構大樓遭到襲擊,則引來了中國官方媒體的高調譴責。
澳門:這個香港鄰居是中國的招牌?
一個城市騷亂不已;另一個近在咫尺的城市——澳門卻幾乎未受鄰居香港示威抗議浪潮的影響。依據同一項原則治理的兩個地區到底區別何在?
德語媒體:為什麼說香港問題對於北京是個「陷阱」
在抗議活動持續的同時,香港經濟陷入蕭條。對於這座金融中心10年來首次出現經濟負增長,德語媒體關注的重點在於,資本是否正在發生外流,國際企業是否在考慮離開香港,以及北京是否會在局勢升級的情況下採取軍事幹預。
抗議持續 香港網友呼籲「雙十一罷買淘寶」
香港「反送中」抗議進入連續第22個周末,雖然維園集會未獲警方批准,但是仍有眾多示威者前往參與遊行。與此同時,淘寶「雙十一購物節」將至,有香港網友發起「罷買淘寶」行動,要讓「雙十一」變「傷十一」。
香港今年的萬聖節
「台灣應對統一保持開放」
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在英國演講中指出台海重獲和平與穩定的三大要點。與此同時,台灣陸委會就中共四中全會公報的涉台部分再次闡明堅定態度。
港媒分析認為「北京會推動基本法23條立法」
10月31日,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閉幕。公報中雖然對香港問題著墨不多,但是在「反送中」運動已經延續了4個多月的背景下,香港多數媒體認為,公報中涉港內容意味著「中央對港政策會進一步收緊」。
催淚煙彌漫蘭桂坊 美提法案撐港民
本周四對西方國家來說是萬聖節,對香港而言卻是831滿兩月。 兩個月前,警察進車廂打人、近身開槍。兩個月後,眾多香港人一面以慶祝萬聖節為由蒙面上街,一面到太子站出口悼念。
香港:抗議不斷 GDP可能10年來首次負增長
萬聖節前夜,香港多地出現反政府示威抗議活動。示威者呼籲市民「喬裝打扮」,藉以反對《禁蒙面法》。另外,在全球經濟放慢、本地社會動蕩持續的雙重夾擊下,香港經濟已步入技術性衰退。
香港侮辱國旗青年被判200小時社會服務令
日前,香港特區沙田裁判法院對香港21歲冷氣技工學徒羅敏聰侮辱國旗一案做出判決。被告被判200小時社會服務令。前特首梁振英在臉書上怒指,「這判決必定引起全國公憤,既然裁判官表示沒有量刑指引,律政司必須上訴」。
「太陽花」示威者勝訴 提告者:遲來的轉型正義
台灣的台北地方法院周三 (10月30日) 對23位民眾針對2014年太陽花學運期間「324行政院驅離事件」提出的國賠案做出判決,判定台北市政府與台北市警察局應該賠償提告中的14人賠償總共約111萬台幣。
港交所行政總裁:香港回歸模式有BUG
香港證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指出,"一國兩制"從一開始就存在根本缺陷。缺乏信任是北京不願給香港落實推行普選的一個關鍵原因。
萬聖節將至 蒙面禁令如何實施?
裝神弄鬼的面具本來是萬聖節的標配。但在示威活動已經持續數月的香港,萬聖節卻變得異常敏感,因為香港政府在一個月前頒布了禁蒙面法。
反思歷史 德國這樣「療傷」
德國聯邦議會文化與媒體事務委員會主席布德接受本台採訪時表示,沒有經歷過東德歲月的年輕一代應瞭解德國走過的艱難之路,而不是把民主社會看得理所當然。在台灣國家人權博物館舉辦的活動上,她談到了德國的歷史反思。
黃之鋒或提選舉呈請 中官媒警告「亂港份子」
在成為香港下個月區議會選舉唯一一位被取消資格的參選人後,黃之鋒接受當地電台訪問時表示,他質疑選舉主任在決策過程中揣測他的內心,並表示他會考慮積極向法院提出選舉呈請。 另一方面,中國官媒在消息傳出後,紛紛借此機會對「亂港份子」發出警告。
德語媒體:富足的城市為何會鬧革命?
香港的動蕩,與加泰羅尼亞、智利等地的動蕩,到底有著怎樣的聯繫?《標準報》認為,這些富裕城市爆發了示威,讓傳統經濟學指標顯得過時。《世界報》則指出,不論是香港,還是加泰羅尼亞、聖地亞哥,我們都不應把示威僅僅歸咎於經濟因素。
香港零售業:「很多店鋪在等死」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周二表示,本年度香港經濟很有可能會出現負增長,社會恢復平靜後,政府會推出一系列措施刺激經濟發展。歷時數月的抗議浪潮中,已有大量依賴遊客生意的小店鋪宣告破產。
「你的罪名是因為你叫黃之鋒」
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成為本年度香港區議會選舉被禁止參選的唯一一人。黃之鋒在此前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預計,這是北京的「硬命令」。他認為當局未來面對的後果將遠遠大於自己無法參選。
民意支持創新低 林鄭強調仍獲北京支持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正式駁斥了中央即將撤換她的報導,稱北京支持她的立場沒有發生變化。與此同時,林鄭月娥的民意支持度則創下了1997年以來歷屆特首的新低。
黃之鋒:「政府DQ我,因為我叫黃之鋒」
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今日正式收到「提名無效」的通知,成為區議會選舉當中唯一一名被DQ(取消資格)的候選人。他在收到通知前有一次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曾說:「我相信政府是否DQ我,其實不是看我的政治主張,主要因為我叫黃之鋒。」
四中全會能否破解內政外交難題?
中共中央十九屆四中全會今天起在北京召開,鑑於當前中國面臨經濟下滑、香港動蕩以及中美貿易談判停滯不前等諸多問題,本次會議也就格外引起關注。
油尖旺「追究警暴」集會現火光 港媒呼籲釋放被捕記者
反修例風波持續數月至今,從一開始的催淚子彈、橡膠子彈到後來的水砲車,警民衝突的畫面已經逐漸成為街頭常態。 27日晚上,旺角地鐵站起火,數名示威者被逮捕。 一晚過後,街邊留下了未亁血跡,以及催淚彈射進地面的痕跡。
香港高院禁止「起底」警員及家人
香港高等法院批准律政司及警務處的臨時禁制令申請。法律專家認為這是針對特定人群有選擇性地執法。
疑「反送中」文章惹禍 女權記者黃雪琴遭公安拘留
長期透過調查性報導來揭露性騷擾案的中國獨立記者黃雪琴,本月稍早傳出被廣州警方以不明原因帶走拘留。 一名熟知詳情的消息人士向德國之聲表示,黃雪琴說去警局拿回證件後便一去不返。
美副總統批中國壓迫 長遠期盼共創繁榮
延續著去年演講的強硬論調,這位鷹派的美國副總統再度清楚地批評中國政府,並且公開支持香港與台灣。然而,配合著貿易談判較為緩和的氣氛,他也比去年用更多篇幅表達與中國共榮的盼望。
港千人聲援加泰示威 捍衛人權非挺獨?
香港和加泰隆尼亞在地球兩端同步舉辦集會,為兩方人馬跨海集氣。不過一向積極連結國際的香港示威者卻對此有所遲疑,原因是甚麼?
中國最佳表現城市:北京、深圳靠邊站 成都居冠
美國智庫米爾肯研究院發布了中國最佳表現城市指數排行榜。成都擊敗北京和深圳,成為榜首。報告指出,北京、上海房價的飆漲,讓成都漸漸成為許多科技公司、受教育程度較高年輕人的理想選擇。
香港《逃犯條例》修訂草案「壽終正寢」
本周三,香港立法會召開大會,保安局局長李家超正式宣佈撤回《逃犯條例》修訂,為這一極具爭議的草案劃上句號。圍繞這一修例的爭議在香港引發了已經持續了4個月的大規模示威和騷亂,運動也從最初的「反送中」演變為港人追求「更多的民主和自由」。
英媒:中國擬撤換林鄭月娥 中國外交部:政治謠言
雖然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最新的施政報告中表示要解決長年累月的房屋難題,不過仍有超過七成民意要求她下台。過去表示從無辭意的她,現在傳出可能遭到北京撤換。
陳同佳出獄 如何赴台受審仍無共識
在台灣殺害女友的嫌疑犯陳同佳今天早上因洗錢罪刑滿出獄,在媒體關注下向被害人家屬鞠躬道歉,也尋求社會大眾原諒。香港政府在拒絕台灣赴港押解陳同佳之後,也沒有正式提出替代方案,引來台灣總統公開呼籲香港政府面對問題。
德語媒體:德國政府「失明」 香港政府「傲慢」
德國《圖片報》發表評論,認為面對中國科技企業華為公司,德國政府「眼盲心瞎」,把安全「當兒戲」。《法蘭克福匯報》一名駐華記者認為在處理危機的時候,香港政府態度傲慢。他還指出,如果香港的秩序不能恢復,外資企業就有可能撤離這座城市。
台方擬親自赴港 押解陳同佳返台受審
觸發港府修訂《逃犯條例》的殺人嫌犯陳同佳到底由誰審判,台港政府隔空過招,由法律爭議演變為政治角力。就在他刑滿出獄前一天,台灣方面的態度再度出現轉折。
專訪:看懂香港和加泰示威的異與同
香港和加泰隆尼亞——身處在地球兩端的示威者串連在一起,成為近日國際上的熱門話題,香港甚至即將舉辦聲援加泰的集會。香港社運引發蝴蝶效應,會變成全球化的新模式嗎?在街頭以外,各地的可比性實際有多大?德國之聲就此採訪了香港國際關係學者陳偉信。
香港示威最前線的銀發族
他們沒有年輕人的體力,卻依然擁有年輕人的勇氣。他們珍視香港的自由,還希望年輕一代今後依然能享有這樣的自由。
不滿港警暴力 民間自發300頁調查報告
從721元朗白衣人攻擊事件發生後,到本周一 (10月21日) 剛好滿三個月。許多關心香港「反送中」運動的人認為這起事件為這場運動的警民關係標下轉折點。從那時候開始,民眾對警察的信任感跌至谷底,警方與示威者的暴力衝突更是不斷升級
反修例風波"元兇"欲自首 引爆港台口水戰
針對上周末傳出反修例風波"元兇"陳同佳擬赴台自首的消息。香港和台灣政府進入了相互指責,各說各話的模式。深究爭議的核心,還是與台灣是不是一個獨立主權國家有關。
專訪香港書商林榮基:"一國兩制--不復存在了"
林榮基是2015年秋遭中國特工綁架的5名香港書商、出版商之一。今年4月,他移居台灣。他怎麼看香港的未來?
從印尼到加泰羅尼亞 香港「反送中」模式能被複製?
隨著香港「反送中」示威邁向第五個月,大規模反政府示威運動也在多個國家陸續爆發。其中,加泰羅尼亞與印度尼西亞的示威運動明顯地參考了香港示威者的行動策略。德國之聲訪問了印尼與加泰羅尼亞的抗爭者,瞭解他們采納的觀念與手法。
藍色水「誤射」大門 林鄭親赴清真寺致歉
在10月20日的警民衝突當中,香港九龍清真寺被警察直射藍色水柱。雖然警方事後澄清是誤射,卻仍然難以平息穆斯林的怒火。21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親赴九龍清真寺會見首席教主阿夏德(Muhammad Arshad)及穆斯林領袖,表達歉意。
加泰羅尼亞抗議運動是如何借鑑香港經驗的
從封鎖機場到使用加密軟體進行集結通訊,加泰羅尼亞的分離主義者越來越多地借鑑了香港的「反送中」示威運動。他們認為在吸引國際社會關注地方衝突方面,香港提供了範例。
直擊現場:香港示威繼續 暴力不斷
周日下午,數以萬計的示威民眾參加了大遊行活動,旺角、油麻地、佐敦等地都有抗議者,集會期間警民發生衝突,警方動用催淚彈、水炮車等試圖驅散人群。
七張圖看一周大事
在過去的七天裡,有人繼續抗爭,有人內外交困,有人入土為安……請看一周要聞回顧。
牆外文摘:香港抗爭會演變成革命嗎?
有勇武派人士撰文認為,如果政府繼續壓逼,攻擊目標就會由死物變成警員,香港抗爭方向就會全面向武裝革命。台灣時評人提醒,抗爭者應該思考建立糾察隊,逐步組織群眾,以成為未來民主改革與選舉的基磐。
專訪:我不會將我們現在看到的看作是唯一的現實
2019年法蘭克福書展期間,香港作家韓麗珠受邀參加了「亞太地區文學與政治」 及 「亞太地區女性與文學」等幾場作家討論活動,將香港的聲音帶到了書展現場。德國之聲對她進行了專訪。
那些面罩下的故事
透過網路,香港的前線示威者,急救人員及社工與身在德國的人群展開了一段跨越地域的對談。
香港民眾周日將有大遊行 林鄭支持警察使用武力
香港民眾計劃本周末進行大規模反政府遊行,特首林鄭月娥星期六通過廣播節目表示支持警察使用武力。
挺港示威者 數百黑衣人現身NBA球賽
周五紐約NBA賽場上,數百名觀眾身穿帶有標語的黑色T恤,力挺香港示威行動。
上一頁
第42 頁,共106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