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香港
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全境由香港島、九龍、新界等3大區域組成,其中香港島是全港的發展核心;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香港警察放寬招聘條件 不用居港七年可入職
近年招聘困難的香港警隊降低入職條件,意味著大量在港出生但長居中國內地的「雙非」人士可入伍,引發香港輿論關注,有意見質疑是「大換血」。
英國兩名大法官辭任香港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
英國最高法院院長和副院長分別宣佈辭去香港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職務,理由是鑑於中國在香港實施《國安法》,他們已經無法履行自己的職責。
涉三年前反送中示威 港警重新拘捕13人控暴動等罪
這13人曾於3年前被捕,涉刑罰較輕的非法集結罪,他們其後「踢保」獲釋。香港警方近日重新拘捕他們,並控以可處監禁10年的暴動罪。事件反映港府並無停止就反送中示威蒐證及提控。
威爾史密斯「賞巴掌」惹議 輿論如何看奧斯卡風波?
護妻?暴力?還是有毒的陽剛氣概?威爾史密斯在奧斯卡頒獎典禮石破天驚的「一巴掌」,引發軒然大波,在他道歉後網上討論仍持續發酵,但東、西方的輿論似乎不太一樣,背後反映什麼現象?
奧密克戎洶洶來襲 上海也封城
鑑於新冠病毒感染數字不斷上升,中國多地採取了嚴格的防疫措施,就連此前一直以「精準防疫「」絕不封城」而著稱的上海,也出台了浦西浦東分批封控的措施。另一方面,近幾周確診人數居高不下的香港,第一批寬松措施即將生效。
德語媒體:受苦的民眾和中國亟需更好的疫苗
《法蘭克福匯報》認為,中國的「清零」政策已經讓民眾徹底感到厭煩。《明鏡周刊》則援引專家指出,中國需要更好的疫苗來避免一場災難。
港大估全港6成市民染疫 港府會鬆綁清零?
港府沒有承認「與病毒共存」,但從最新鬆綁政策可見,香港實際上與「共存」越來越近,林鄭月娥更表明香港和內地不同,難做全民強制檢測。港大研究指,香港真正確診人數已超過四百萬人,相信已出現群體免疫。
吉林日增千例確診 中國繼續堅持「清零政策」
3月19日,中國再度新增了兩例新冠死亡病例,距離上個死亡病例已一年多,凸顯了奧密克戎(Omicron)疫情在中國所帶來的威脅,此波疫情引發了該國自新冠大流行以來的感染高峰。
疫情引爆中港矛盾 兩地在吵什麼?
最新一波Omicron疫情引發中港罵戰。為什麼內地醫護援港觸動港人神經?林鄭為何成為兩地人民的眾矢之的?清零和共存如何變成意識形態之爭?德國之聲整理五大爭議點。
港府越洋致函警告「香港監察」違國安法
總部位於倫敦的「香港監察」,是首個海外組織被指涉嫌違反香港國安法。外界關注當局行使國安法的「域外管轄權」,會否成為新常態,並威脅海外人權組織及人士的安全。
美監管機構再點名中概股 面臨全面退市風險
本周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公佈了一份名單,上面有5家在美上市的中資企業因被視為不遵守審計要求,面臨退市風險。
憂港疫情成政治危機 韓正關注私院拒收新冠患者
香港新冠疫情持續肆虐,單日死亡數字再創新高,每天新增數上萬宗確診。這個彈丸之城成為兩年以來,中國境內疫情最嚴重的城市。北京領導人在兩會期間,對香港抗疫發放的訊息和指示也上升至政治層面。
港府專家顧問袁國勇:日增逾5萬全民檢測幫助不大
香港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本周四表示,如果每日新冠確診超過5萬,進行全民檢測幫助不大。人口740萬的香港正在經歷來勢洶湧的第5波疫情,本周四新增確診56827例,再有144名確診患者離世。
擔心封城 香港出現搶購潮和離港潮
由於香港政府仍未明確表示是否將在本月執行嚴格的封城令,超市和商店出現了恐慌性搶購潮,該市居民今天將貨架上的商品一掃而空。對於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一些跨國公司和居民選擇離開香港。
香港第五波疫情嚴峻 醫院、殮房人滿為患
香港第五波疫情升溫,每日確診新冠人數屢創新高,太平間也出現爆滿的情況。港府表示,未來兩三個月是穩控疫情的關鍵時刻。
記者手記:紀錄片導演眼中的《時代革命》
香港紀錄片《時代革命》在2月25日全台灣正式上映前,進行多場放映活動。該片因題材敏感,無法在香港播出,台灣是目前全世界唯一院線上映的地方。德國之聲記者與台灣的紀錄片與藝術工作者同場觀影,記錄下現場實況與他們的心情。
疫情迫使港府再出紓困計劃 每人得1萬補助
新一輪新冠疫情讓香港社會和經濟受到嚴重打擊,全民檢測即將啟動,中小學今年的暑假也將提前至3、4月開始。與此同時,港府推出大規模紓困計劃。
新冠確診數壓垮醫護 香港尋最佳隔離方式
香港新冠疫情持續延燒,連日來也出現數名5歲以下孩童病逝的案例。部分專家告訴德國之聲,港府應該接受香港現階段無法重返「零確診」,並努力將抗疫措施朝「緩解」的方向推動。
香港偷渡客威脅內地「清零」 多地發布懸賞通告
香港疫情爆發對內地「清零」政策構成威脅,珠海、惠州以及台山等城市發布最高50萬元人民幣的懸賞通告,徵集關於偷渡者的線索。
為抗疫「讓路」 香港特首選舉延期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周五宣佈,因疫情持續升級,原定下個月舉行的特首選舉延至5月。此前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曾表示,抗疫是頭等大事,其他事情需要讓路。
從穩控到緊張 香港疫情的三個焦點
短短一個多月內,香港新冠疫情從穩定控制到每日愈趨緊張,2月17日更打破疫情以來的單日確診紀錄,共6116人確診24人死亡。有專家預測,香港本土疫情恐再惡化。是哪些原因導致香港疫情緊張?
北京冬奧政治化? 中國官員評西疆與台灣議題
北京冬奧每日新聞發佈會上,北京冬奧組委的發言人罕見地針對台灣與新疆等敏感議題做出正面回應,現場也立即有外籍記者質疑,該發言人的行為是否已是將奧運「政治化」的證明。
醫患眼中的疫情:香港走在正確的抗疫路上嗎?
香港確診數字屢創新高,每天都錄得數以千計新症,預計上升趨勢仍會持續,各條防疫戰線都在崩潰邊緣。病患和醫護如何經歷這一波疫情?在動態清零或與病毒共存之間,香港的抗疫路如何走下走?
香港醫院人滿為患 抗疫進入「戰場模式」
據港媒2月17日報導,香港在過去24小時新增約新冠確診病例超過6000例,再創單日新高。一些急診室也爆滿。法新社記錄了一家香港醫院外的場景:多名老年患者蜷縮在毯子下瑟瑟發抖;人們帶著孩子在寒風中等待就診。
港傳強推全民檢測 「清零政策」凸顯中港矛盾
港府在2020年曾推出檢測計劃,但當時因為把樣本送往中國大陸基因公司化驗,憂心採樣DNA資料送交中國當局。經歷過政治紛擾後,現在面對第五波疫情,港媒傳出港府將配合中央進行三次全民檢測。
香港確診個案持續飆升 習近平要求港府負責
香港2月16日通報的新冠確診案例再度飆升,目前已知有超過4千起確診案例與超過3千例初步確診案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指示港府負起抗疫的責任,盡快讓疫情受到控制。
港府堅持「動態清零」 部分專家建議封城
香港的本土新冠疫情持續延燒,特首林鄭月娥15日向媒體表示,沒有計劃要封城,但港府會繼續執行「動態清零」。有部分專家呼籲港府考慮封城,稱此舉才能有效控制疫情。
又一人權網站疑遭封鎖 負責人憂香港「築牆中」
監察香港人權的英國網站「香港監察」2018年因為發表有關香港法治的報告,被特首林鄭月娥批評干預中國內政,2019年,在反對修例運動中也曾發起學術界聯署,讉責港警暴力。現在香港網友表示,已無法連上該組織網站。
抵得住第五波? 林鄭月娥重申「動態清零」目標
香港兩周多來新冠確診病例持續攀升,累計已有超過10000多宗新增本地感染。特首林鄭月娥表示,第五波疫情來勢洶洶,大大超出了特區政府的應對能力。特區政府定當竭盡所能,以「動態清零」為目標,用好中央在抗疫經驗上的指導和人力物資的支援。
英考慮放寬BNO簽證 彭定康:不該遺忘年輕港人
英國上議院上週針對 BNO 簽證計畫的修正案展開辯論,將考慮放寬簽證,讓1997年後出生、未持有 BNO 護照的年輕港人能獨立申請該簽證,移居英國。
香港新增病例創紀錄 擬建港版「火神山」
香港周六公佈新增確診病例1514例,創下新的紀錄,已向中國內地尋求支持,或建港版「火神山」式的臨時隔離及治療設施。
香港估日增千例新冠確診 隨北京「清零」還可行?
香港正面臨第五波新冠疫情,確診數不斷突破疫情爆發以來的新高點,港府也因此公佈最為嚴厲的社交距離措施,包括限聚令由4人收緊至2人,理髮廳和宗教場所也必須關閉。
評論:疑點重重的北京冬奧
即將開幕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期望值較低,熱心觀眾不多,政治要人很少,行動自由沒有,也見不到一片雪花——唯一不缺的就是批評的聲音。德國之聲評論員Dagmar Engel質疑:我們還需要冬奧會嗎?
香港法院首次以涉煽動刊物罪判監
香港一家法庭本周一以「展示」及「管有煽動刊物罪」判處一人監禁。另一起案件中,兩人因串謀刊印煽動刊物被判刑及入更生中心。這是《港區國安法》生效後頭兩起涉及煽動刊物罪的判刑。
FCCC:外國記者在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障礙
外國媒體駐華記者俱樂部(FCCC)本周一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外國記者在中國正面臨 "前所未有的障礙",「FCCC對中國的新聞自由度以驚人的速度下降感到不安」。
香港司法獨立隱憂 林鄭為何遲不委任這個職位
北京推出《香港國安法》後,香港司法獨立屢傳爭議。現在一個原本應該由特首林鄭月娥委任的司法人員推薦委員會大律師代表,無端延遲了5個多月,當中有什麼內情?
香港特區政府:討論疫情不會觸犯《國安法》
香港特區政府1月30日表示,就香港的防疫策略進行討論或者發表「一般性言論」並不違法,也不會觸及全國性的《國家安全法》。
香港大學遮蓋太古橋六四紀念標語
香港大學校園內太古橋上的標語原為紀念1989年六四事件的受害者,今天傳出被校方派來的人員以鐵板覆蓋。這是繼去年12月港大校方拆除「國殤之柱」後,再度有六四相關的紀念物遭到港大移除。
全球243個非政府組織呼籲外交抵制北京冬奧會
北京冬奧會開幕在即,來自世界各地的243個非政府組織呼籲對其進行外交抵制,並敦請運動員和贊助商不要讓中國政府的人權侵犯行為合法化。
香港移居台灣人數 第二年創新高
根據台灣移民署數據,2021年有11173名港人獲得台灣居留許可丶1685名港人獲得台灣定居許可,兩個數字皆創下歷史新高。然而台灣同時也加強針對移民港人的背景審查,像大陸出生的港人即難以獲得居留許可。
歐洲商會:香港持續封鎖恐危及其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歐洲商會在一份報告草案中指出,由於一直採取嚴格的防疫規定,香港可能要等到2024年年初才會重新開放,但這可能引發外國公司和員工的外流,並危及其金融中心的地位。
移居台灣的香港記者:我被「倖存者的罪惡感」所包圍
近幾個月來,越來越多的在地記者離開香港,以逃避港府對新聞媒體的打壓。一位移居台灣的香港記者向德國之聲講述了她的經歷。
牆外文摘:香港沉沒,乃因抗爭未有「見好就收」?
有評論認為,香港人的民主抗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間起伏與演變都是時勢造就的,不是某些人左右的結果,並不存在「見好就收」的空間。與中共妥協,只是單方面不斷的退讓與屈服,最終習慣被統治而已。
美聯邦法官:別像香港大學那樣限制學術自由
一位美國聯邦法官做出初步裁定,禁止佛羅里達大學執行一項限制言論自由和學術自由的政策。該法官以香港大學的學術自由下降作為例子,要求佛羅里達大學管理者以此為鑑。
香港新任大律師公會主席:不談「純政治」
香港大律師公會2019年站在反修例這邊,2020年也批評《香港國安法》,如今公會選出了新任主席,對當局態度出現180度大轉變。
香港新聞自由凋零 前線傳媒教育者有何挑戰
香港新聞業受到嚴重打擊,批判性媒體如《蘋果日報》、《立場新聞》及《眾新聞》等都在過去這半年多相繼被迫停運。德國之聲專訪多位前線新聞教育工作者,談談現況對他們帶來的衝擊。
它們氣勢磅礴 但轉瞬即逝
並非所有畫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掛在畫廊、被永遠保存下來。看看這個來自香港的故事:十年來,藝術家翁志偉一直在沙灘創作這些巨大而短暫的畫作。
梁天琦獲釋 低調返家不露面
香港獨立運動人士梁天琦在服刑近4年後獲釋。他喊出的「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是2019年香港社會運動的口號。不過幾年過去,口號遭禁,他也完全失去活動的空間。
香港寵物店員工顧客染Delta變種 近2000只倉鼠將被撲殺
香港寵物店店員和顧客感染Delta變異株,香港政府單位表示,此次事件可能涉及動物傳播,為盡快解除風險,將撲殺2000只倉鼠和其他小型動物。
香港防疫:國泰前空少因違反檢疫規定遭捕
香港因奧密克戎而引發第五波疫情,輿論將矛頭指向違反防疫規定,外出聚餐的兩名國泰空少。目前兩人已正式被港警逮捕起訴,並遭國泰開除,但愈趨嚴苛的防疫規定,也讓機組人員的身心健康受到關注。
上一頁
第14 頁,共106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