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香港
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全境由香港島、九龍、新界等3大區域組成,其中香港島是全港的發展核心;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香港媒體一周(2005年2月5日)
中國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紀念「江八點」十周年座談會上發表了預示著大陸對台政策柔性一面的講話,以及大陸國台辦官員孫亞夫和李亞飛分別以海協會官員的身份赴台,參加辜振甫的追思會。這些是否意味著大陸對台政策有了新的突破?另外,趙紫陽的遺體告別儀式也在這一周裡舉行,對此香港媒體也有不少後續評論。
香港受益於大陸遊客卻影響大陸賭民
自從中國向民眾開放港澳旅遊以來,香港經濟從中受益匪淺。法蘭克福匯報旅遊報刊登了一篇香港見聞,談了中國遊客如何帶動香港經濟。南德意志報則談了香港博彩業對大陸的影響。
香港媒體:胡溫說服趙家,擺平黨內爭議
中國前領導人趙紫陽逝世已有十餘天,但遺體告別儀式的日期卻到1月27日才確定下來。圍繞著對趙紫陽的歷史評價問題,北京高層與趙紫陽的家屬產生了嚴重分歧。本周,香港媒體對此予以密切關注。
春節包機、人權進步與趙紫陽逝世
本周,兩件大事吸引了香港媒體的注意力:一是大陸和台灣正式談妥春節包機事宜,二是中國前領導人趙紫陽逝世。另外,「人權觀察」組織破天荒地肯定中國近年在人權上的進步,以及對美國的人權狀況提出批評,也引起本周香港媒體的注意。
董建華發表第8份施政報告(香港媒體一周2005-1-13)
昨天,被香港媒體稱為「看守政府」的董建華政府發表了第八份施政報告。前幾天,香港東方報業集團發表關於中國前領導人趙紫陽去世的錯誤消息,以及台北市長馬英九無法獲得赴港簽證等問題,也都引起了地區包括香港媒體的關注。
大氣污染嚴重,香港每5天就有一天被煙霧籠罩
*
辜振甫逝世,兩岸交手方式告一段落
本周,台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去世,以及南亞海嘯災難成為香港媒體評論的焦點。另外,兩岸和日益緊張的中日關係也是新年第一周香港媒體關心的問題。
港媒:對台動武六種情況和中國兩大趨勢
本周,發生在印度洋的特大海嘯成為聖誕節後的全球頭條新聞。與印度洋臨近的香港自然對此予以十分關切。另外。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決定製定《反分裂國家法》,還有照顧國內的局勢,也都成為本周香港媒體關注的問題。
一周港媒:「避彈衣書記」黃金高命運難測
時近祥和的聖誕節,但從中國大陸卻忽然傳來上書官方人民網陳述因反腐敗而受到生命威脅的福建福州市連江縣委書記黃金高,上周被當局實行「雙規」(在規定時間和地點交代問題)的消息。另外,香港《亞洲周刊》本周也在封面故事刊登報導,題為《2004年風雲人物 - 中國體制內改革者》,從而給祥和的聖誕籠罩一層悲壯的色彩。
一國兩制 – 在台灣沒有市場?
台灣政府發言人陳其邁強調,香港和澳門自從1997和1999年回歸中國後,在民主,自由,人權和法治的發展上是退步的。台灣沒有理由接受「一國兩制」的模式。
澳門成為「一國兩制」的形象代言人
1999年12月20日,面積25平方公里的澳門擺脫了葡萄牙長達442年的殖民統治,回歸中國。博采業是澳門的經濟支柱。隨著3年前澳門打破博彩業專營體制,澳門經濟出現了飛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了今天舉行的澳門回歸5周年紀念日慶祝活動。
中英聯合公報簽署20年之後
1984年12月19日,柴契爾夫人代表英國、趙紫陽代表中國簽署了承認中國在香港主權的中英聯合公報。在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理論的框架下,香港得以至少50年內保持自己的民主市場經濟模式,以確保香港作為重要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
一周港媒:台灣選舉和中國幹部大調動
本周,台灣立法院選舉,泛藍獲得過半多數,既讓北京和華盛頓寬心,同時也出乎許多人們的意料。本周香港各種立場的報紙對此都有評論。另外,本周香港媒體關心的問題還有中國官方媒體狠批所謂公共知識分子,以及中國省級幹部大調動等。
改革招怨溫家寶流言屢傳(香港一周媒體2004-12-9)
近來有關溫家寶的假新聞屢次傳出,據悉這與他擔任總理以來大膽推行新政、落力推進宏觀調控、嚴查腐敗高官,因而不可避免地觸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有關。香港《明報》本周發表一篇有關溫家寶的內幕消息,題目是《改革招怨溫家寶流言屢傳》。
中國礦難猛於虎 補牢要做三件事
本周,香港媒體主要將焦點放在陝西陳家山煤礦發生的巨大礦難事故上。另外,從最近胡錦濤對拉美訪問期間再次展開的能源外交,香港好幾家媒體都不約而同地關注中國能源策略,包括中國將成立能源部,以及現任中國領導人在能源方面的個人背景等。
一周香港媒體報導摘要(2004年11月25日)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上分別與美國總統布希和日本首相小泉舉行雙邊會晤,因此一周來香港媒體將主要焦點集中在這兩次高峰會晤上。
本周港媒:中國不斷的衝突,布希與中國
本周,香港媒體一方面在國際局勢方面繼續關注美國大選後的國際格局變化,另一方面則將注意力轉到中國大陸內部局勢,尤其是此起彼伏的群眾對抗政府的行動。
香港兒童遭不明病毒襲擊 薩斯捲土重來?
本周三,在香港明愛醫院的兒童發展及康復部,又有一名兒童發燒和出現了原因不明的呼吸道感染,這使得該院的病童數目增加到了31人。目前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衞生署化驗室正聯合進行細胞培植,研究病毒成因。
布希新政策和歐美關係走向何方?
美國大選結束已經一個多星期,但對布殊新內閣外交政策的關注,本周依然是香港媒體的焦點之一。在中國內政方面,《蘋果日報》的一篇文章還提出了中國廉價勞動力的社會代價問題。
中國政府警告香港民主派不要玩火公投
*
對中國,布希連任是一件頗為正面的事(一周香港媒體04-11-04)
美國大選昨天終於在克裡向布希致電表示認輸之後圓滿結束,布希得以連任。今天,香港各大媒體都發表了評論。評論除了分析布希勝出的原因之外,還將注意力放到布希連任對香港的影響上。
一周香港媒體報導摘要
本周,美國國務卿鮑威爾訪華,並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石破天驚地稱「台灣不是主權獨立的國家」。這句話在台灣掀起軒然大波。但撇開這一因素,鮑威爾在美國大選前夕訪華,其真實意圖到底是什麼?另外,中國出現的能源危機本周也成為香港媒體關心的問題之一。
香港DJ連唱81小時卡拉ok入吉尼斯紀錄
香港DJ連唱81小時卡拉ok入吉尼斯
「想見的人都見不到」 (香港媒體一周2004-10-21)
本月17日是前中共總書記趙紫陽85歲生日,趙宅門外連日來聚集不少人,他們都在等候批准入內探望趙紫陽,向他賀壽。但據香港媒體報導,趙紫陽仍未能自由地和親友交流。另外,兩名中國工程師在巴基斯坦被劫為人質,最後造成一人獲救,一人遇難;本周香港《明報》從國際秩序的角度對此進行了分析。
香港接待希拉克,質疑陳水扁
本周,台灣總統陳水扁利用雙十國慶的機會,發表講話,倡導兩岸以九二年香港會談的模式展開談話,但卻避而不談「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原則。這一談話昨天引起了北京國台辦的猛烈抨擊。另外,法國總統希拉克和俄羅斯總統普丁本周接連訪問中國。中國的對歐外交進來取得了明顯突破。香港媒體這幾天對此有很多評論。
推動資源外交 (香港媒體一周2004-10-7)
中國總理溫家寶目前正在河內訪問並出席亞歐首腦會議。溫家寶此行在能源外交方面到底有哪些考慮?另外,昨天是香港新一界立法會議員宣誓就職的日子,在宣誓前後,梁國雄仍不改一貫示威本色,在香港引起軒然大波。另外,本周的香港媒體對中日台關係也有新的透露和分析。
「長毛」擅加誓詞難過關,要求司法審查
新當選的立法會議員-香港異議分子梁國雄,周二促請香港高等法院允許他在官方宣誓時使用自己的誓詞。以街頭抗爭而久負盛名的梁國雄,幾日來圍繞增添誓詞的舉動再度引發外界對香港民主和法治的關注。
鐵拳軍演替胡立威 (香港媒體一周 2004-9-29)
由於江澤民上周突然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辭去軍委主席職務,香港媒體本周仍將焦點集中在這一問題上,並開始探討「胡錦濤時代」對台和對外政策的基本走向。
香港新一屆立法會議員將訪問內地
*
說普通話成了飯店生存的大事
香港向大陸個人開放旅遊以來,已有1200萬大陸公民到香港遊覽。法蘭克福匯報說,大陸赴港人數之多固然令人吃驚,但更令人吃驚的是他們的購買力:
曾慶紅直迫胡錦濤 - 香港媒體一周摘要(2004-9-22)
本周,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終於證實了國際媒體一段時間來盛傳的江澤民辭去軍委主席的說法。隨著胡錦濤擔任軍委主席,中國開始由「江澤民時代」進入所謂的「胡錦濤時代」。
胡與江的港台政策差別很大
江澤民辭去軍委主席後,德語媒體更為關注的是全面接班的胡錦濤將執行什麼樣的對內政策和港台政策。法蘭克福匯報寫道:「胡錦濤如果願意的話,他可以逐步走出其前任的陰影。這就是說,他主張對台灣和香港執行更為靈活的政策。
誰是香港選舉大贏家?(香港媒體一周2004-9-16)
本周香港媒體集中在對周一早上揭曉的香港立法會選舉結果的檢討和分析,對周四北京舉行的16界4中全會也極為重視,各報均作了大幅分析和前瞻。
濁霧鎖香江,禍首在內地
香港近日的空氣污染指數一再創下歷史記錄的新高,濃厚、污濁的煙霧彌漫在港島市區上空,能見度極差。香港環保署籲請市民盡量減少戶外活動,並指責廣東的大氣污染排放是導致香港空氣品質惡化的主要原因。
評論:選舉反映香港公民對經濟前景的憂慮
今年7月,數十萬港民再度舉行大遊行,呼籲在2007年之前擴大民主權。如此大規模的遊行震撼了北京,也為香港民主派在上周日舉行的立法會選舉獲勝帶來了希望。但選舉結果令民主派人士大為失望,他們的支持率略有提高,而親北京的政黨卻大獲全勝。
香港選舉第二屆立法會
參加今天香港立法會選舉的選民人數以預期的要高。香港的選舉,歷來特別吸引外界的重視,但香港老百姓當中相當一部分卻會抱以事不關己的態度。2000年舉行的上屆立法會選舉時,投票的公民只佔43.6%。
中國奧運金牌選手赴港為選舉造勢
周二,在雅典奧運會中國傑出運動員代表團在香港公開活動,受到香港市民英雄般的熱烈歡迎,香港媒體也都不分黨派立場大幅報導了這些金牌明星在港的英姿。一時間,全港籠罩在愛中國、親北京的氣氛中,港人對民主派的支持出現下滑。
中國人統治德國乒乓俱樂部
吸收中國運動員在德國乒乓球俱樂部裡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德國人相信:最好的乒乓選手來自中國。在目前女子德甲的10支乒乓球隊裡一共活躍著19名來自中國的運動員,他們大多在各隊擔任主力。
一周香港媒體報導摘要(2004-9-9)
上周五,發生在俄羅斯別斯蘭的人質恐怖事件,震驚了全球。在事發現場,香港鳳凰衛視記者盧宇光作為華文媒體的唯一記者,冒著生命危險發回了現場感極強的報導。但在中國大陸的媒體上卻幾乎是一片沉寂。本周香港媒體對此有諸多報導和評述。另外,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最新政局發展,也依然是香港媒體關注的焦點。
德國人買什麼表:瑞士中國香港排名前三
民主派選前造勢:香港社會政爭激烈
周日,飽受醜聞打擊的香港民主派聯手舉行造勢大會,急欲在本周末香港立法會選舉的最後時刻,重新喚起香港市民的信心。
香港媒體一周風雲
本周,雅典奧運圓滿結束,中國隊取得了金牌總數第二的好成績。對此,香港媒體予以大幅報導和評論。其中素來「逢中必反」的《蘋果日報》,在論調上幾乎與親北京的《文匯報》無異。另外,最近的北韓內部局勢發展也引起香港媒體的關注。
選舉前夕香港得惠2010亞運會工程
*
一周香港媒體報導摘要(8月26日)
8月22日,是中共元老、有「改革開放總設計師」之稱的鄧小平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日,中國大陸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活動。國際輿論似乎都注意到胡錦濤在紀念儀式的講話中強調堅持鄧小平開創的廢除幹部終身制。但與此同時,美國宣佈從歐亞撤軍七萬人及其後續部署,在兩岸局勢詭譎的今天,也引起香港媒體的密切關注。
香港亞視否認廣東官方媒體入股
*
愛國主義能否挽救九月香港選舉?
一名中共高官本周在香港,借紀念鄧小平冥誕一百周年,重提愛國主義,企圖以此影響9月份的香港立法會選舉。
本周港媒:奧運會和黃金高的防彈服
這一個星期裡,中國運動代表團在雅典奧運會上的表現引起包括香港媒體在內的國際輿論的關注。另外,福建省有一個名叫黃金高的縣委書記,為了反腐敗而得罪了黑勢力,以致於長達六年每天必須身穿防彈衣上班。最後只得投書人民網公佈此事,卻不料遭到上級領導機關的通報批評。這一現象說明了什麼?所有這一切都成為本周香港媒體報導和評論的重點。
對香港網友觀點的反饋
「歷史的毒是現代的酷」,這個話題在經過兩輪討論後已經演變為日本與德國對待歷史罪行的不同態度問題。居於日本的網友tristone、中國大陸網友水清相繼表達了他們的看法。
香港民主派候選人在大陸被判勞教
一名香港民主派的候選人,周二證實被廣東公安機關以嫖娼的罪名判處半年勞動教養。香港立法會9月12日選舉之前發生這一突然事件,令外界震驚,香港民主黨更懷疑這樁案件的背後是政治抹黑。
一位香港網友評「歷史的毒是現代的酷」
我不明白亞洲人民痛恨日本人在二戰的侵略,但為何會崇拜日本的同盟夥伴---納粹德國。如果歐洲人崇拜日本皇軍,穿太陽旗的衣物,到這些主題酒吧,我想亞洲人是不明所以和憤怒。
上一頁
第102 頁,共106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