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媒體報導摘要
2004年8月12日針對日本右翼要求中方修改教科書的要求,素來站在北京對立面的香港《蘋果日報》本周發表文章,對日本的這一要求提出嚴厲批評,但同時也肯定大陸教科書確實存在片面性。文章說:「(中日足球賽後)日本保守派傳媒乘機指責北京當局,近年藉愛國主義教育之名、行反日之實,日本右派政客甚至借題發揮,要求中國否定其歷史教科書中「南京大屠殺」、「萬人坑」等內容,刪除當中的抗日戰爭史。日本人歪曲史實的荒謬,莫此為甚。誠如日本傳媒傳所說,中共近年藉愛國教育緩解國內的矛盾,以提高其統治合法性。但中國球迷的反日情緒,與中國教科書的內容有甚麼關係?如果中國教科書如此有效,近期還會出現中國年輕人穿上日本皇軍服、手拿武士刀拍照嗎?日本國旗還會被中國人穿上身嗎?況且,北京當局幾十年一直千方百計打壓民間的對日索賠運動,對日本實在太「友好」了。」
文章寫道:「但日本人也沒說錯,中國歷史教科書的內容確實有問題。中共筆下的歷史觀要服膺於政治需要,從來都不客觀,自然不可能完整地呈現當年日軍侵華暴行。……直至一九七九年,中國的歷史教科書才首次加入日軍在南京大屠殺的內容,但不詳細,八五年才手興建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現在,中國的初中二年級歷史課本有關抗日戰爭的內容,只佔全書十八章的五章,不足三分一。與數以百萬計中國婦女遭日軍蹂躪、數以千萬計中國人被殺的慘況相比,抗戰內容的比例太低了!而且,書中還沒加入日軍侵華的「三光」政策、用中國人作細菌戰實驗等駭人的內容。如果日本認為中國的教科書失實,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杜撰,請他們細看二戰時期美國、德國傳教士們的日記,翻查西方報紙的紀錄,聆聽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的見證,當然還有日本戰敗後受審日軍的證詞。因此,日本人應抗議的是,中國的歷史書不夠客觀全面,除呈現日軍的暴行外,還應多宣傳日本的善意,如過去二十多年對的華經濟援助,但絕不能要求中國刪除日軍侵華的史實。」
在香港內部局勢方面,隨著立法會選舉的臨近,北京、香港社會和國際社會都十分關心這一問題,而京港關係的走向也繼續成為人們關心的問題。本月出版的香港《明報月刊》刊登一篇文章,題目是《在北京對港強硬政策的背後》。文章這樣寫道:「過去一年多,京港兩地實際上是在對下面兩個問題完全缺乏答案的情況下,面臨突如其來的七一遊行風暴及爾後的政制改革風波的:一、大陸和香港經濟日益一體化,其對「一國兩制」的正面和負面作用究竟如何?二、特區政府施政無效,作為香港社會的主要矛盾,其最後可能導致哪些不為人們意志為轉移的情緒升級行動?更致命的是,在這一情況下,特區政府的施政無效,很快被民主派包裝成香港民主化問題,而香港民主化問題則被直接演繹為零七、零八普選問題。由此可見,香港社會的主要矛盾其實並非民主化或普選問題,而是特區政府施政無效而引起的民怨沸騰;而所謂的民主化或普選問題,實際上只是政治團體給特區政府施政無效這一主要矛盾所裹上的一層外包裝,而且是一層非常吸引人的外包裝而已。因此,從學理上看,對北京而言,面對香港社會的層層矛盾,最有效的辦法是揭開裹在主要矛盾外面的外包裝,而直取問題的核心,亦即從改善特區政府的施政著手,高屋建瓴,綱舉目張,一攬子解決香港社會的其他種種次要矛盾。然而,一年多來的情況卻正好相反:北京不是在香港的主要矛盾(即改善特區政府施政)上下功夫,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外包裝」,亦即香港民主化上,並在這一問題上迅速與香港民主派短兵相接,並由此導致與香港大部分市民的嚴重對峙。」
《明報月刊》的文章接著寫道:「在這一過程中,北京犯了兩個判斷性錯誤:一、認為民主派是香港社會未來穩定的主要威脅(其實,民主派雖然是香港社會的傳統反對勢力,而且因缺乏施政理念和綱領,從理論上並不具備西方意義上的反對派優勢,但正是特區政府的施政無效給了民主派重整旗鼓的機會,導致其在民主旗號下的生命力再生);二、認為民主派的背後主要由西方勢力操縱,而忽視了在特區政府長期施政無效的大背景下,經過民主派的包裝,將特區政府施政無效演繹為缺乏民主和普選,其實已經獲得了大多數香港市民的認同。在這種情況下,與民主派在非主要矛盾上短兵相接,不但是一個策略上的錯誤,而且直接導致了北京與香港市民的對峙。就「一國兩制」的戰略意義而已,這一結局的長遠後果是令人憂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