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Reuters/D. Martinez
香港主權移交27年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香港逃犯條例二讀推遲 示威者與警方發生衝突
香港立法會今天開始二讀《逃犯條例》,會議前約三小時,大批反對修例的民眾就佔據附近馬路,迫使立法會主席梁君彥在早上10點52分宣佈延後原定於11點舉行的二讀會議。而到了下午,示威者與警方發生了衝突,雙方都有人員受傷。
逃犯條例下週四表決 北京表示支持修訂
香港百萬人遊行並沒有叫停《逃犯條例》修訂,立法會主席宣佈下週四進行表決,修法的下一個戰場將轉移到議事廳。中國外交部則強調,中央政府堅定支持港府推動修例,並強調此事純屬中國內政,反對外界干預。
壓力之下港府仍堅持二讀 民陣稱將升級行動
周日由民間人權陣線發起的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遊行,大會宣佈破紀錄的103萬人走上街頭,然而特區政府堅持修例將如期於周三 在立法會二讀。民陣表示會進一步行動,並於12日立法會開始二讀包圍立法會。社會不少聲音呼籲罷工罷市。
6.9香港「反送中」大遊行:「撐自由反惡法」
這個周日,香港人走上街頭,舉行聲勢浩大的遊行,反對特區政府提出的《逃犯條例》修訂。這可能成為香港15年以來單日規模最大的一次遊行。
一年前的今天 香港反修例示威現場回顧
一年前,逃犯條例修訂引起極大爭議,2019年6月9日,數十萬民眾走上街頭舉行抗議。當夜,示威群眾衝擊立法會大樓,與警方對峙數小時,肢體衝突造成多人輕傷。一年後,讓我們回顧一下當時的示威情況。
香港凌晨動蕩: 反修例群眾與警察爆發衝突
香港民陣宣佈遊行結束之後,大部份民眾散去,但仍有少部份民眾滯留街頭,與警察爆發衝突。民眾搬用鐵馬做路障,警察則出動胡椒噴霧驅離民眾。
「反送中」遊行規模或破香港回歸後紀錄
6月9日,香港市民走上街頭,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反對《逃犯條例》修訂大遊行。組織者民陣表示,遊行人數超過100萬。
港民憂"黑暗時刻來臨" 紛紛上街"反送中"
一石激起千層浪。港府推行《逃犯條例》修訂,過去數月在社會引起極大爭議。 民陣周日舉行第三次反修例大遊行,這被視為是香港「雨傘運動」後最大規模的社會運動,海外多個城市亦有聲援。
反對港府修法 法律界千人黑衣遊行
香港政府修訂《逃犯條例》的計劃引起的抗議範圍繼續擴大。香港近千名法律界人士周四身穿黑衣走上街頭,反對修法。
彭定康:《逃犯條例》修訂打擊香港法治
香港最後一任總督彭定康(Chris Patten)將特區立法會修訂《逃犯條例》的計劃形容為對香港國際聲譽的「可怕打擊」。而部分香港律師計劃舉行靜默示威遊行,抗議該修法計劃。
在德國避難的首批香港人
2016年,黃台仰和李東昇因為旺角騷亂案而遭到逮捕起訴。現在,他們來到德國,並成為首批得到政治避難許可的香港人。
綠黨舉辦六四研討會 黃台仰,李東升發言
德國綠黨在聯邦議會舉辦六四30周年研討會,吸引近200人參加,許多是遠從香港來的記者。全場焦點集中在香港本土派人士黃台仰和李東升,因為他們是香港公民在歐洲獲得政治庇護的首例。
悼六四夜:香港燭海 台灣晚會
六四30週年當晚,港台兩地的紀念規模也格外盛大。香港維園一片燭海,超過18萬的人潮,6個足球場都塞不下;而台北則因著自由空間,讓多位親歷者和民運人士集聚自由廣場。
維園燭光追思:人民不會忘記
本周二晚,香港支聯會依循往例,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辦燭光晚會,紀念八九民運,悼念「六四」被屠殺的死難者。
六四30 堅守悼念
回憶,總是讓林耀強太沉重。每年一踏入五、六月,林耀強的內心,和所有經歷八九民運的人一樣開始翻騰。今天是六四30周年,這一個晚上,林耀強跟許多香港市民一起,回到每年舉辦燭光晚會的維多利亞公園,靜靜地紀念當年這一場波瀾壯濶的學生運動。
美籲正視六四 北京批蓬佩奧「惡毒攻擊」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發言贊譽30年前發生的天安門學運為一場「英雄式的運動」,並強調直至今日,這場運動依然能時常喚醒全球熱愛自由的人的良知。港台今晚將舉辦大規模紀念活動。
法官罕有發聲 :《逃犯條例》修訂挑戰港司法體系
3名香港法官以及12名具有影響力的商法、刑法律師代表周三(5月29日)指出,《逃犯條例》修訂草案是對香港司法體系的一次重大挑戰,商界、政界、外交界將會遇到越來越多的麻煩。
六四30周年:台港命運分道揚鑣之時?
三十年前,香港還是英國殖民地,台灣仍然由國民黨執政。當時兩地民眾大概想不到,一千多公里外的天安門廣場會牽引他們的命運。而投身台灣和香港聲援行動的靈魂人物,也見證了三十載的變與不變。
德國庇護香港本土派 特區政府表示不滿
就兩名香港「本土派」人士獲德國政治庇護一事,香港特首召見了德國署理總領事,表示強烈反對。中國外交部下周也將召見德國公使。不過,中方並沒有明確要求德方交人。
北京力挺 《逃犯條例》修訂 民陣發起新抗議
香港特區政府《逃犯條例》修訂風波越演越烈。中聯辦、港澳辦、主管港澳事務的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先後表態支持《逃犯條例》修訂,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則要求立法會就修訂《逃犯條例》恢復二讀。民陣宣佈下月將再發起大規模遊行。
首開先例:香港本土派人士在德獲庇護
兩名香港本土派活動人士在德國獲得庇護,成為香港公民在外國獲庇護的先例。人權組織認為,這表明國際社會對香港的法治和自由失去信心。
黃之鋒被改判 立即入獄兩個月
香港學生領袖黃之鋒本周四雖獲減刑,但須立即入獄。2018年1月被判3個月監禁後,黃之鋒提出上訴,要求改判緩刑或釋放,理由是在2014年的香港民主運動中未擔任領導角色。
六四30周年:香港記者講述親歷鎮壓
今年是六四事件30周年,當年約有30多名香港紀者及攝影師在北京天安門採訪,親歷這一場學生運動,也成了他們一生不可磨滅的記憶。德國之聲新近採訪了前《星島晚報》新聞記者梁慧玟及前路透社攝影記者曾顯華,重溫歷史真相。
逃犯條例議會陷僵局 下一步棋怎麼走?
經過周末的衝突亂局,香港立法會再上演兩派陣營攻防戰。議會劍拔弩張場,《逃犯條例》審議也陷入僵局。修法推行至今,距離港府訂下的目標日期只剩下約兩個月,到底建制派和當局會否施以更強硬手段闖關,是接下來的焦點所在。
六四30周年:選擇不沉默 堅持說真相
今年是「六四」事件30周年。在事件日漸遠去、年輕一代要求與中國民主割裂的呼聲下,30年來一直在香港籌辦紀念運動的香港支聯會本5月12日舉辦座談會,分析香港過去30年在八九民運所扮演的角色及歷史意義,並審視如何保存真相、傳承記憶至下一代。
直擊香港民主、建制派衝突現場
關於《逃犯條例》修訂草案的爭議在香港不斷升級,甚至演變成了肢體衝突:民主和建制兩派議員周六在立法會「爭奪陣地」的過程中發生推撞,導致數名議員受傷。
香港《逃犯條例》引立法會衝突 民主、建制大打出手
關於《逃犯條例》修訂草案的爭議在香港不斷升級,甚至演變成了肢體衝突:民主和建制兩派議員周六在立法會「爭奪陣地」的過程中發生推撞,導致數名議員受傷。立法會秘書處宣佈下周二重新開會,選舉相關條例修例草案委員會主席。
陳同佳殺人案 引爆反《逃犯條例》大遊行
13萬港人參與的反《逃犯條例》遊行,源於去年一宗港人在台灣殺害女友後逃回香港的案件。由於港台兩地沒有引渡協議,特區政府遂提出修訂《逃犯條例》,卻引發香港各界的反對和憂慮。
香港13萬人遊行抗議修訂《逃犯條例》
香港特區政府提出《逃犯條例》修訂,在社會引起極大爭議。據抗議組織方表示,有13萬人參與遊行。政府則回應遊行人數多寡並非重點,重申修例確有實際必要,以堵塞現有法律「漏洞」。
恐修法打開引渡大門 林榮基「流亡」台灣
極具爭議的引渡法例雖然還未獲香港立法會通過,但已經有香港人決定「流亡」異鄉——銅鑼灣書店前店長林榮基。這次離開後,未必有回家的一天。
六四紀念館重開 支聯會守護記憶
今年是八九年北京天安門「六四」民主運動30周年。由香港支聯會籌辦的「六四紀念館」閉館兩年多後, 於4月26日如期重開。主辦者表示,重開紀念館是要守護真相、爭取歷史公義、並能把良知薪火相傳。
民運三十載 香港六四紀念館重新開館
在八九民運3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香港支聯會運作的、紀念「天安門事件」的六四紀念館重新開館。
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稱受到複雜網路襲擊
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表示,自3月以來其網路受到複雜的駭客攻擊。該NGO香港分會的支持者訊息受到侵襲。
「佔中九子案」宣判日實錄
歷時79天的香港2014年「雨傘運動」 「佔中九子案」於4月9宣判,發起人戴耀廷、陳健民、朱耀明等9人全部被裁定煽惑公眾妨擾等罪名成立。本周三早上法院判刑,4被告被判即時監禁,3被告獲緩刑,最年輕的張秀賢被判社會服務令。
香港佔中九子全部罪成 刑期最高16個月
2014年香港歷時79日的 「佔領中環」,或稱「雨傘革命」,去年開審,經過18天審訊,12月審結。香港一家法院宣判「佔中三子」戴耀廷、陳健民及朱耀明等9人全部罪成,其中戴耀廷、陳健民及退休牧師朱耀明被判入獄16個月。
香港引渡法爭議﹕一宗殺人案打開潘朵拉盒子?
中港二十多年來談不攏的引渡安排,卻因為一宗在台灣發生的殺人案忽然破局。面對本地與國際,不同政治光譜對逃犯條例修訂的質疑聲音,港府稍為讓步但仍無法平息爭議,而且計劃用幾個月時間立法實施。
以香港為誡 蔡英文誓言強化台灣國防
台灣總統蔡英文周三在過境夏威夷時,在一場視訊會議中警告台灣應該從香港的經驗中瞭解,中國政府不會讓其所控制的領土享有自由,並誓言強化台灣的國防能力。
港人看香港前途 信心跌至25年最低
國際和政界對香港種種發展和狀況感到憂慮,香港人自己又怎麼看?香港大學最新的民調帶來了壞消息,對香港前途的信心更是四分一世紀以來最差。
北京加強對港獨台獨的監視
北京方面越發擔心港台兩地的獨立勢力聯繫越來越緊密。而這兩地的活動人士也表示,他們的活動越來越多地受到北京方面的監視,並且遭到親北京媒體的騷擾。
北京致函港府 要求提交禁止民族黨運作情況報告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於召開記者會,稱收到中央政府發出的公函,支持港府依法禁止民族黨運作,並要求港府提交相關報告。
港府駁回上訴 民族黨深陷存續危機
主張港獨的香港民族黨在去年被禁止運作,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週四參酌意見後,駁回上訴。 香港民族黨若要翻盤,只剩下司法覆核一途。
「大灣區」發展綱要推出 香港如同「跟班」?
中國國務院周一公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把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列為「區域發展核心引擎」,香港各界反應不一。
香港政府為何民望大跌?
踏入2019年,香港社會彌漫著一股不滿及沮喪的情緒。新年伊始,特區政府的多項施政引起社會廣泛爭議及反彈。同時民調結果顯示,特首林鄭月娥的民望及特區政府的支持度大跌。
國歌法二讀 港人對執法憂慮未釋
推行國歌法的《國歌條例草案》本周三在香港立法會進行首讀和二讀,內容包含行政長官、立法會議員等宣誓儀式應列為奏唱國歌的場合。公開故意篡改、貶損國歌的行為,一經定罪最高可判3年有期徒刑、罰5萬港幣。
檢控特首標準不一?曾蔭權﹕不比較免生怨憤
公職人員收取利益的界線如何釐定?兩位香港前特首的不同命運爭起香港社會巨大爭議,律政司的公正性備受質疑,剛剛重獲自由的曾蔭權也首次開腔回應。
《國歌法》草案空降香港
中國大陸的《國歌法》雖然已經正式生效多時,但針對香港社會現實制定的《國歌法》距離執行仍有一定阻礙。最近,香港公佈了《國歌法》草案的細節,其中不乏許多引發爭議的內容。
專訪:教廷香港任命背後的中國因素
天主教香港主教逝世後,梵蒂岡新的任命引發爭議,甚至遭批是看北京臉色。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院長邢福增接受德國之聲專訪,解析這個任命的來龍去脈和可能造成的影響。
香港未絶望 希望在民間
2018年香港社會彌漫著一股低落的情緒,今年民間人權陣線(民陣)以"香港未完蛋 (絶望) ,希望在民間"為主題,期望重新團結民間力量,守護香港法治。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中港兩地生活變遷
2018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在改革開放的歲月裡,毗鄰中國的香港,兩地人民互動頻繁,創造了一幕幕經典的中港兩地社會及生活現象。
中國認同跌新低 港人對2019感悲觀
一份最近調查發現,香港市民最認同香港人的身份,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程度,相對低於其他身份認同。德國之聲記者專訪香港中文大學學者蔡子強,請他解析這個現象。
上一頁
第37 頁,共42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