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電動汽車
使用電能驅動電動機在道路上行駛的汽車,並不包括無法脫離供電接觸網的單電源無軌電車和在電氣化鐵路路軌上行駛的軌道列車,也不包括電動自行車等其他電動車。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馬斯克考慮退出股市 特斯拉股票立即上漲
特斯拉領導人馬斯克有關私有化的推文在投資人那裡引發騷動,特斯拉股值疾速上升。此前不久,他剛宣佈了另一項計劃。
特斯拉:多造車 多欠債
Model3一直被特斯拉視為"希望之星",希望能夠憑借這款車最終扭虧為盈。但這一幕仍未實現,恰恰相反:特斯拉的虧損額猛增。
特斯拉設廠上海:五個為什麼
全資工廠、年產50萬輛: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在上海的投資計劃雄心勃勃。面對中外競爭對手的加速追擊,特斯拉決定在本公司第二大目標市場直接生產並不令人意外。但就這筆龐大投資而言,至少還有五個問題尚未解答。
德語媒體:劉霞、電池、貿易戰-德中關係有喜有憂
周二早晨出版的德語報刊,密集關注了正在柏林舉行的德中政府間磋商會議。而當天晚些時候出版的報紙,則將評論的重點轉向正在飛赴德國的劉曉波遺孀劉霞。
德國電動車今後依賴中國電池?
傳言已久,如今得到證實:德國圖林根州將建歐洲最大的的電池廠之一,所有者是中國電池生產商寧德時代。
德語媒體:美財長訪華不排除貿易戰繼續打
《新蘇黎世報》關注了美國財長即將訪華的消息,《經濟周刊》則在北京車展開幕之時,瞭解德國在華車商在中國出台新規的背景下,是否很快建立獨立經營的工廠。
力推電動車 大眾擬在華投入180億美元
搶在北京車展周三開幕前,大眾汽車宣佈了該項巨額投資計劃,旨在加快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在中國的發展。
德語媒體:中國開放汽車市場 德企還在觀望
《南德意志報》關注了中國將向外國生產商進一步開放汽車市場的新舉措,《法蘭克福匯報》分析了中國在敘利亞衝突中力挺俄羅斯的原因。
出行新時代 還買車做甚?
巴士、鐵路、汽車已經主宰人類交通100多年。如果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能夠接棒,我們以後終歸要向柴油機、汽油機和方向盤說再見。未來已經撲面而來。
Model 3產量不達標 馬斯克急得睡工廠
特斯拉的希望之星Model 3產量仍然沒有達到原本設定的目標。其創始人兼CEO馬斯克親自接管了生產事宜,這位「大神」已經睡進工廠裡了。
禍不單行!特斯拉宣佈史上最大規模召回
特斯拉宣佈,計劃在全球範圍內召回123000輛Model S,以解決動力轉向組件問題。Model S是特斯拉銷量最好的車型。這對於股價跌至一年最低的特斯拉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專訪:中國「特斯拉男」是怎樣煉成的?
最近一段時間,有關特斯拉的好消息和壞消息不斷集中在各大媒體的頭版。對於特斯拉在中國的唯一研發工程師朱忠凱來說,這都是家常便飯。重要的是,公司的靈魂人物——馬斯克依舊如初。
大眾:電動車貴為新歡 燃油車仍是我愛?
全球最大汽車生產商大眾認為,柴油門危機已然過去,自己又處於攻勢地位了:出品新型電動車,同時也投資燃油車。日前大眾在柏林舉行了年度業績發布會。
在華建廠受阻 特斯拉向川普求助
特斯拉在中國建造生產基地的計劃陷入困境,總裁馬斯克請求美國總統支持。不過,現在可能不是個好時機,因為川普刚剛簽署了鐵鋁重稅。
禁行令 - 為了改善空氣品質
空氣污染是困擾全球許多城市的一個棘手問題。相關城市或者頒發禁令,或者採取鼓勵措施,而目標只有一個:減少市中心的車輛交通。
德語媒體:經濟騰飛不一定帶來民主
中國的發展軌跡打破了西方政治學界「富裕程度的提高會帶來民主發展的進步」這一定律。《時代周報》出版人評論稱習近平為「永遠的獨裁者」。《商報》則關注了歐洲在未來市場領域為什麼落後於中國的原因。
大手筆!吉利斥巨資成為戴姆勒最大股東
在收購沃爾沃之後,中國吉利汽車再次重拳出擊,收購了德國豪華汽車製造商戴姆勒將近10%的股份,從而成為持股比例最高的股東。戴姆勒能否憑借李書福的支持在中國汽車市場「如虎添翼」?
特斯拉在華建廠計劃受阻
特斯拉去年高調宣佈在華建廠,現在卻悄無聲息了。究竟特斯拉在上海要建怎樣的工廠?該計劃為何難以實現?
閒話德國:中國電動汽車讓德國望塵莫及
觀察中國和德國如何推動電動汽車的發展,我們就可以知道為什麼中國在很多領域已經領先德國。至少專欄作者張丹紅這樣認為。
德語媒體:來自中國的大麻煩
北京當局不願修改法律允許特斯拉在華獨資建廠,是否會對這家電動汽車廠商的全球戰略造成重大影響?中國軍事力量不斷增強,又到底對西方世界構成了多大的威脅?這些是周四的德語報刊評論版所關心的話題。
中國電動車銷量最大、漲幅最高
德國電動車去年的銷售量同比增長了一倍,不過這還談不上「突破」,中國的電動車市場的漲勢很看好,而該車最受歡迎的國家是挪威。
德語媒體:中國治污勝利?高興為時過早
《法蘭克福匯報》聚焦環保汽車,《世界報》則關注了中國在與環境污染作鬥爭中取得的階段性「勝利」以及霧霾的「全勢回歸」。
德語媒體:中國的新一輪「大躍進」
說起中國對改善環境問題的重視和新能源汽車的使用,德語媒體不約而同都想到了「大躍進」這個原本歷史背景沉重的詞,但也都同時賦予了它積極的新含義。
中國令五百款耗油車停產 德國車商不著急
為了加大整治空氣污染的力度,元月起中國將禁止生產五百多款油耗超標的汽車,其中也包括大眾、賓士等德國品牌。但德國生產廠商對此反應淡定。
2018年電動汽車能否取得突破?
電動汽車不久真的能夠取代燃油車嗎?哪些交通或汽車方案將能夠得到實施呢?
電動車、懲罰性關稅、比特幣— 2017年經濟大事
這些全球經濟議題給2017年打上烙印,也將繼續成為來年的討論對象。我們就來進行一番「前瞻性」的經濟大事回顧。
德語媒體:電動車電池軟肋,在中國破解了?
德語媒體:電動車電池軟肋,在中國破解了?
《法蘭克福匯報》聚焦中國初創電動汽車公司蔚來汽車。在最新的電動汽車發布會,這家公司公佈了電動車電池續航的"大招"。另外,iPhoneX在中國的"臉盲症"也成為德媒關注的焦點。
德語媒體:充滿魔力的中國市場
是什麼讓大眾汽車總裁願意放棄柴油車補貼而一心放在電動汽車身上?德國老牌機械工程企業又是如何在中國借殼上市?德語媒體一一作出了解讀。
沃爾沃母公司吉利慾收購戴姆勒股權被拒
據圈內人士向路透社表示,中國吉利汽車公司打算進行巨額投資收購戴姆勒股權。但是戴姆勒公司拒絕了吉利的提議並通知中方,可以在交易所購買其股票。
在華發展電動車 大眾勇砸百億歐元
中國是全球電動汽車銷售量最高的國家。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因此決定研發40款新型電動汽車,大舉進軍中國市場。當下大眾燃油車在中國的銷售量增速放緩。
電動交通:中國對氣候變化的回答
現在,世界上每兩輛電動車中就有一輛在中國行駛。中國有意成為未來技術和市場領袖。作為尖端科研基地,德國亦能從中獲益。
全歐電動汽車充電網工程啟動
至今年年底,汽車行業共同計劃的覆蓋全歐洲的電動汽車充電網將現雛形,20個充電站將投入使用。
美媒:破天荒!特斯拉將在中國全資設廠
特斯拉與上海政府達成協議,將成為首家在中國擁有全資生產基地的外國汽車製造廠商。《華爾街日報》報導稱,特斯拉以此在全球最大電動汽車市場佔據領先位置。
德語媒體:來中國造電動汽車的德國人
電動汽車是當下德中經濟界的熱議話題。《南德意志報》向讀者揭秘一個中國新興汽車品牌的CEO離開寶馬追求全新挑戰的真實原因。
德語媒體:世界跟隨中國腳步
最近德國廉價超市Lidl宣佈,其在中國的第二家網店即將開業。德國《商報》稱,Lidl此舉加劇了在中國的折扣戰。《南德意志報》撰文指出,中國致力於發展電動車,而世界將會跟上中國的步伐。
該來的躲不掉 中國推遲一年行電動車積分制
自去年以來,中國政府計劃引入電動車配額制的消息引起了許多駐華外國車企的不安。本周,中國工信部作出了小幅讓步:不再是2018年、而是2019年才實行該制度,所有在華車企都必須將其電動車銷售比例提升至10%以上。
德語媒體:中國電動車要來"豔壓"歐洲市場了?
對華態度一向強硬的前白宮幕僚長班農去中國了。這則消息受到了《南德意志報》的關注。他與王岐山舉行了短暫的會面,雙方究竟談了什麼?《圖片報》則關注到了和中國有關的另外一個問題,中國電動汽車幾年內就能"撼動"歐洲市場嗎?
2017法蘭克福車展:未來的汽車世界
車迷們大飽眼福的時間到了:法蘭克福車展在本周開幕,汽車發燒友們可以在9月14-24日期間觀展。
中國醞釀"消滅"燃油車 德車商要"加油"
中國宣佈將制定全面禁售燃油汽車時間表的消息,讓德國汽車製造業頗受震動。儘管業界猜測,中國完全告別傳統能源汽車的時間點應該不會早於主要西方國家,但是德國專家仍然呼籲本國車商在電動汽車領域「提擋加速」。
德語媒體:未來的危險和機遇
周五的德語報刊,關注了中印之間的角力,以及中國在新能源領域所取得的進展。
中國將放鬆有關電動車配額的規定
中國政府對汽車製造商實行的電動汽車配額制一直令德國車商大為頭疼,而據德媒報導,汽車廠家在新規定實行的第一年有望獲得寬松對待。
德國啊,你的汽車有多老?
德國人到底如何重視他們的「座騎」?我們不妨從統計角度透視一下汽車共和國—德國。
"中國模式"輸出 歐洲也想搞電動汽車配額?
據德國《商報》周一報導,歐盟正在考慮從2025年起對所有汽車廠商實施配額制度,規定其生產的汽車中,電動汽車必須達到一定的比例。而近期,中國政府也正在考慮類似方案。而歐盟委員會以及德國交通部則對這一報導予以否認。
首批特斯拉Model 3電動汽車交貨
正當德國汽車產業繼續深陷「柴油門」危機之時,一位魅力十足的美國企業家正緩慢但堅定地駕著他的電動汽車進入市場— 這個人就是埃隆‧馬斯克(Elon Musk)。
德語媒體:中國出爾反爾?
《商報》駐華記者周二關注了德中就電動汽車配額計劃達成的妥協交易岌岌可危,指出如果北京收回之前李克強做出的口頭承諾,雙國之間的信任也將大大受損。此外,特斯拉在華設廠的計劃取得進展也是德語財經媒體關注的話題。
德語媒體:川普撂挑子,歐中充當頂樑柱
歐中峰會成為周五德語媒體最為關注的話題。《柏林日報》分析了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之後,歐盟和中國在氣候保護領域所面臨的機會和挑戰。而《商報》則關注李克強此次訪歐給德國汽車製造商帶來的「意外禮物」。
川普靠邊站:德中主演「老友記」
梅克爾與川普话不投機,卻與來自北京的夥伴越走越近:在與中國總理李克強會晤之後,梅克爾甚至表示希望「有朝一日」歐盟能與中國開始自由貿易談判。
嘉布瑞爾訪華 中方釋放善意
德國外長嘉布瑞爾周三開始訪問中國。本次行程的重點包括德中人文交流對話、雙邊經濟關係以及朝鮮半島危機。就在他與中方開始會談前,北京方面完成了德國政黨基金會的註册手續,使後者可以繼續正常開展在華業務。
德語媒體:「買」來的後院安寧
如今南中國海局勢表面上看是趨向穩定,但是平靜的海面下是否藏著暗流洶湧?德語媒體關注中國用重金投資給自己「買」回來的風平浪靜。此外大眾與江淮合資生產電動汽車項目獲批也是受到關注的經濟話題。
上一頁
第11 頁,共13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