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電動汽車
使用電能驅動電動機在道路上行駛的汽車,並不包括無法脫離供電接觸網的單電源無軌電車和在電氣化鐵路路軌上行駛的軌道列車,也不包括電動自行車等其他電動車。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歐洲汽車業代表:減排目標已經不再可行
面對來自中國的競爭和美國的關稅這雙重威脅,歐洲汽車行業高管致信歐盟委員會指出,包括2035年實現減排100%在內的目標已經無法實現。
保時捷官宣:放棄自主研發電動車電池
德國跑車製造商保時捷將不再繼續致力於自主生產電動車電池,原因是規模效益不足。保時捷的電池業務子公司面臨被裁撤。
德語媒體:「德國製造」需要「中國速度」
媒體看中國
《商報》客座評論認為,德國必須在堅持自由與民主的同時,學習中國的效率與執行力,否則就無法在制度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商業內幕》雜誌發表評論稱,隨著電動車技術的快速發展,燃油車不可替代的神話正在快速破滅。
德國私人電動汽車市場正在復甦
在經歷了長期的市場低迷之後,德國私人電動汽車市場正在復甦。根據保險公司HUK Coburg的「電動汽車晴雨表」(E-Barometer),今年第二季度選擇純電動汽車的私家車主數量超過了自2023年底政府購車補貼取消以來的任何時候。
專訪:中國經濟穩健?歐洲日益警醒
中國經濟上半年在與美國的貿易戰中展現了韌性,但下半年專家普遍不看好。基爾世經所研究員劉宛鑫接受DW訪問,提到中國經濟放緩的可能以及擴大內需的困難。她分析,歐洲多數國家對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徹底警醒,建議應透過談判改變中國影響世界的過度補貼政策。
德語媒體:寅吃卯糧- 中國經濟增長的背後
媒體看中國
《經濟周刊》評論認為,中國經濟第二季度雖然實現了5.2%的增長,但這一數據並不能說明中國經濟已經恢復了活力。《法蘭克福匯報》指出,禁止向中國出口高端光刻機,只會激發中國自主研發相關技術的動力。
德語媒體:產能過剩窒息中國經濟
媒體看中國
《科隆城市報》報導指出,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外表雖然光鮮亮麗,但事實上,產能過剩導致的價格戰已經令相關企業不堪重負。《日報》評論指出,面對川普的關稅大棒,歐洲也應效仿中國制定出自己的應對戰略。
德國電動車在歐洲市場大步前進
今年上半年,德國電動汽車新註册量大幅增加,德國汽車製造商從中受益尤為顯著。大眾成為電動汽車市場的領頭羊,寶馬名列第二。特斯拉則下滑到第八。
中國對歐盟白蘭地開征反傾銷稅 價格承諾可豁免
中國商務部周五(7月4日)宣佈,對原產於歐盟的進口白蘭地反傾銷調查結束,將對歐盟白蘭地徵收最高達34.9%的反傾銷稅,但主動做出價格承諾的企業可免於被加稅。
德語媒體:中國電動汽車泡沫即將破裂 德國車商該怎麼辦
媒體看中國
《商報》評論道:模範市場發出警訊,大眾等德國汽車製造商須深思。《世界報》分析說,比亞迪在德國使用的銷售花招,恐怕自害其身。
王毅出訪歐洲 將會晤歐盟與德法外長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本週展開歐洲之行,計劃訪問比利時、德國及法國,加強與歐洲的關係。然而,中歐之間在經濟與外交領域的深層分歧仍未解決,包括雙方間高達3571億美元的貿易逆差,以及中國持續與俄羅斯維持緊密合作關係。
消息:北京將干邑白蘭地協議與電動車關稅談判掛鉤
據知情人士透露,法國干邑生產商已就中國市場的最低進口價格達成初步協議。但是,只有在歐盟針對中國產電動汽車的關稅爭端取得進展的情況下,中國才會最終同意該協議。
德語媒體:比亞迪是中國汽車行業的「恆大」嗎?
媒體看中國
德國數字經濟雜誌t3n.de深度分析指出,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掀起的新一輪價格戰,引發行業恐慌,且正將本已產能嚴重過剩的汽車產業推向崩潰邊緣。《商報》關注到中國外長王毅將於7月初訪問歐洲,為7月底在北京舉行的中歐峰會做準備。
牆外文摘:中國利用伊朗危機,扭曲「後西方主義」的本質
牆外文摘
有評論指出,中國正在利用伊朗問題,藉由宏大敘事扭曲其本質,並且試圖讓「後西方中心」與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對立。
德系車電動轉型不佳 特斯拉與比亞迪繼續領跑
德國汽車巨頭在電動化轉型和競爭中正面臨空前壓力。一項最新排名顯示,寶馬、賓士、大眾均有所退步,被中國品牌強勢超車。
中歐貿易摩擦升級 醫療採購成新戰線
歐盟以回應中國歧視性市場政策為由,宣佈禁止中企參與價值超過500萬歐元的歐盟政府醫療器材採購招標。這是繼電動汽車之後,歐盟與中國貿易摩擦的最新升級。
昔日兄弟情如今撕破臉 馬斯克、川普為何決裂?
曾經和美國總統川普稱兄道弟的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週四與川普在網路上唇槍舌戰。除了公開批評川普形容為「大而美」的支出法案,也批評川普「忘恩負義」。川普威脅將取消與馬斯克的政府合約,馬斯克則稱考慮讓SpaceX的太空船飛龍號退役。
消息人士:中國已在稀土磁體行業啟用追蹤系統
據路透社報導,歐盟委員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Maros Sefcovic)周四(6月5日)表示,「我們重視新的中歐經貿關係。然而,中國令人矚目的崛起絕不能以犧牲歐洲經濟為代價。」
中國車市打響「價格戰」?官方警告:沒有贏家
在比亞迪率先掀起以舊換新大降價後,多家車企跟進,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出警告,稱「無序價格戰」加劇惡性競爭,擠壓企業利潤空間並威脅產品品質。長城汽車董事長此前曾稱:「車圈恆大已經存在」。
涉奴役工人 巴西檢察官起訴比亞迪
巴西勞動部門去年12月揭露,比亞迪在當地的工廠存在嚴重侵犯勞動者權益的問題,逾百名中國工人受害。本週二,巴西檢察官表示,正在起訴比亞迪及另外兩家承包商,指控其涉及「奴役勞工」並涉嫌國際人口販運。
調查:消費者最信任德國品牌的電動車
根據咨詢公司BearingPoint進行的一項調查,德國車商被普遍認為生產的電動汽車品質最高,而這一認知不侷限於德國本土。
全球關鍵礦產供應集中 中國主導地位引發擔憂
國際能源署最新報告警告,全球清潔能源轉型所需關鍵礦產日益集中於少數國家,尤其是中國。這種集中趨勢可能加劇供應中斷風險,推高消費成本,削弱產業競爭力。
特斯拉在歐洲銷量繼續雪崩 不敵比亞迪
特斯拉在歐洲市場銷量暴跌的趨勢仍在繼續。最新數據顯示,這個美國品牌在歐洲的銷量表現首次不敵中國品牌比亞迪,當月排名降至第11位。而歐洲市場最受歡迎的電動車則是一款來自斯柯達的新SUV。
電池用金屬價格下跌 電動車行業的好消息?
電動車需要的一些特殊金屬一直被視為是行業發展的瓶頸。但最新的數據顯示,國際市場上相關金屬的價格正在明顯下降。這似乎是對電動車買家是個利好消息,但事情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
寧德時代計劃在港上市 將創今年全球最大IPO
中國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CATL)將通過其在香港的二次上市募資53億美元,該公司計劃將所募資金的90%用於在匈牙利建設一座新的電池工廠。
中美貿易戰休兵 媒體:中國恢復稀土出口發放許可
中美日前達成協議,除了大幅削減關稅外,中國也同意暫停針對美國的非關稅反制措施。多名消息人士稱,隨著中美貿易戰休戰,北京已經開始向幾家稀土生產商發放出口許可證,顯示中斷的稀土供應鏈可能逐步恢復。
德語媒體:比亞迪的成功秘訣
媒體看中國
上周結束的上海車展仍是德語媒體的熱議話題。《南德意志報》評論稱,德國汽車工業要想奪回霸主地位,新一屆政府必須出台提振措施,以鼓勵技術創新和改善市場環境。《世界報》長篇報導,介紹了中國電動車企業比亞迪成功背後的秘密。
川普挽留馬斯克:只要願意,隨時可以留下來
美國總統川普近日公開表示,馬斯克可以「隨時」繼續留任其政府顧問一職。但由於特斯拉業績下滑、品牌受損,馬斯克已宣佈將減少在華盛頓的職責,重新專注於公司營運。此前有報導稱特斯拉董事會已在著手尋找馬斯克接班人,但該消息隨後遭特斯拉否認。
德語媒體:新冠溯源絕非兒戲
媒體看中國
《新蘇黎世報》評論認為,白宮以「驚悚片廣告」的方式更新新冠訊息網站只能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因為「同缺失的訊息相比,錯誤的訊息更為可怕」。《法蘭克福匯報》則認為,中國電動車要想在德國市場立足,必須建立起廣泛的經銷商網路。
德語媒體:中國把德國甩在了後面
媒體看中國
今天的汽車能和你聊天、能自動駕駛、必要情況下,還能飛行一段距離,這是上海車展上展示的最新技術,而傳統汽車大——德國在這場技術轉型中所處的被動境地,也在上海車展上暴露無遺。
上海車展2025:智慧型汽車成焦點,安全問題引關注
在今年的「2025上海國際車展」上,智慧型汽車駛入聚光燈下,德國製造商表現搶眼。但此前一起小米致命事故讓安全問題成為公眾關注焦點。
德語媒體:雙贏=中國人贏兩次?
媒體看中國
德國《商報》刊評反對用最低價格承諾方案取代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的懲罰性關稅,認為這會讓中國車企賺更多錢、然後進一步投入研發擴大對歐洲車企的技術領先優勢。《法蘭克福匯報》則關注了中日韓三國面對川普关稅時的迥異姿態。
德語媒體:內憂外患的德國汽車業
媒體看中國
《南德意志報》認為,德國車企已經從「師傅」淪為「學徒」。《法蘭克福匯報》則擔心,德國汽車業正在遭受中國、美國的夾擊。
中國車在德市佔率不足0.2% 電動車佔七成
儘管在全球市場對德國車企構成激烈競爭,但中國品牌汽車在德國本土的實際保有量仍極為有限。
中歐將就電動車市場準入以及投資展開談判
作為對美國總統川普发動的關稅大戰的回應,中國與歐盟表示將加強雙邊經濟與貿易合作。
歐盟公佈47個戰略性金屬項目清單
周二,歐盟委員會公佈了一份包含47個戰略項目的清單,旨在提升歐盟對17種關鍵原材料中14 種的生產能力,以支持能源轉型和保障供應安全,並改變在這一領域嚴重對外依賴的局面。
面對中國挑戰 德國工業還有救嗎?
中國汽車行業的崛起不僅對大眾和賓士構成重大威脅,德國化工和工程行業也面臨著來自中國對手的衝擊。
奧迪宣佈在德國裁員7500人
大眾汽車集團旗下的品牌奧迪周一宣佈將在德國裁員7500人,理由是德國汽車業面臨「巨大挑戰」,面對著電動汽車需求放緩和來自中國日益激烈的競爭。
習近平拒絕歐盟峰會邀請 中歐關係再添變數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拒絕出席歐盟邀請的中歐建交50周年峰會,改派國務院總理李強出席。這一決定凸顯了中歐關係因烏克蘭戰爭、貿易摩擦等問題日益緊張的現狀。
歐洲電池「一哥」Northvolt破產 制衡中國電池巨頭夢碎
瑞典電動車電池巨頭 Northvolt 本周三(3月12日)宣佈已在瑞典申請破產,歐洲最有希望制衡中國電動車電池製造商的努力就此告終。
大眾利潤銳減三成 總裁收入仍超千萬
中國市場曾是德國大眾汽車重要的利潤來源,如今該市場的利潤明顯降低。此外,在歐洲的重組成本也頗為高昂。儘管如此,大眾員工仍獲得4800歐元獎金,總裁布魯默在放棄部分薪酬的情況下,收入仍超過千萬歐元。
特斯拉銷量下滑 馬斯克「干政」惹的禍?
德國聯邦機動車管理局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2月特斯拉在德國新車註册量比去年同期暴跌76%。專家認為,馬斯克在川普重回白宮後參與政治是造成特斯拉銷量下滑的主要原因。
電動車價格太高 德國消費者望而卻步
德國消費者對電動車的遲疑態度,主要來自售價過高,只有大約一成人願意為購買電動車支付3萬歐元以上的價格。
東南亞市場起烽火:中國汽車大戰德國品牌
價格更低廉、品質在提升的中國汽車在東南亞市場銷量激增。日本和德國的汽車品牌都面臨挑戰。德國品牌優勢何在?降價是否能夠殺出一條生路?
中德特斯拉車主怎麼看馬斯克「干政」 ?
馬斯克創辦的特斯拉是受中國車主喜愛的電動車品牌之一,該品牌也常駐歐洲的電動車熱銷排行榜。如今馬斯克受到川普重用,並且時常出言批判他國政治,汽車買主會怎麼看待他和他創辦的品牌呢?
德語媒體:成也中國 敗也中國
媒體看中國
有消息稱,瀕臨倒閉的歐洲電池廠商Northvolt正在尋求和中國同行合作。北德廣播電視台對此點評稱,此案堪稱歐洲產業界難以擺脫中國依賴的縮影。《商報》則刊評警告空中巴士、波音切勿輕視中國競爭對手,否則就會像西方汽車產業一樣重蹈覆轍。
大眾汽車還算是一家德國企業嗎?
大眾在全球汽車電動化浪潮、競爭加劇的大環境下,前有關稅威脅,後有來自中國競爭者的迎頭趕上,面臨挑戰及轉型壓力。其將在德國裁員3.5萬並大幅削減產能。在全球多國擁有生產線的大眾還算是一家德國企業嗎?
客座評論:中國經濟穩住了嗎?
沈凌
經濟學者沈凌認為,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去年中國GDP增長率在5%這個低水準上穩住了,這一方面來自9月底政府推出的一系列緊急提振措施,另一方面源於GDP統計方面與國際接軌的修正。但真正水到渠成的增長率回升,還需政府打破「圍牆思維」。
問卷調查:德國人買車 價格更重要 燃油車更好
一項調查顯示,對於德國人來說,買車時價格因素比品質更為重要。與此同時,德國人對於燃油車的青睞度仍明顯超出電動汽車。
中資收購將是大眾在德工廠新出路?
由於營銷業績不佳,大眾公司正在考慮關閉部分在德工廠或實施大規模裁員。有消息稱,中國汽車廠家有意接盤,而大眾員工和管理層似乎對中資收購也並不排斥。
上一頁
第1 頁,共13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