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俄中調停努力的失敗
2002年6月5日所謂「失敗國家」指的是將其公民引入危險之中,而非保護他們的政體。換句話說就是,其政治家一再重複同樣的錯誤,無力自拔。
互為仇敵的印巴兩國似乎離這種情形已相去不遠。
這兩個鄰國曾因一片高山地帶而三次捲入戰爭之中,第四次交戰的可能性似乎也不能完全排除,印巴這兩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都一再信誓旦旦。
政權交替也無助於實現印巴關係的正常化。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圖的亞洲峰會就是最好的例證。儘管俄羅斯和中國均致力於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和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實現和談,但是人們看到的卻是失聰人的交談。
這兩位政治家都各自強調自己的觀點,代之以接近對方的是相互間的指責,以及對對方表現出的不屑一顧。作為主要調停人的普丁極力渲染此次亞洲峰會的成功,以示眾人,其用心昭然若揭。但該峰會的實質性內容卻微乎其微。
矛盾的焦點依舊是克什米爾問題,對絕大多數印度人來說,克什米爾是國際恐怖主義的基地,而在巴基斯坦人眼中,那是一片被印度強行佔領的國土。
位於喜馬拉亞山脈的克什米爾是一片偏僻的土地,它是仇恨的象徵,它的歷史可追溯到昔日英國將印度的痛苦分割。在新德里出生的穆沙拉夫就是這段歷史的見證人,為此,穆沙拉夫理應比自我陶醉,自視強大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者更主張和談。
穆沙拉夫面對強大的壓力。作為政變領袖,他的確大權在握,但是卻沒有合法性,其權利也是有限的。穩住總統寶座,就必須善待軍隊、秘密警察和穆斯林極端主義分子。放棄克什米爾之戰,那麼上述三方都不會善罷甘休。
印度提出的前提條件是巴基斯坦必須停止對克什米爾游擊武裝提供支持,而這正是穆沙拉夫不能滿足的條件。為此,巴基斯坦處在進軍、反擊、威脅與反威脅的運作之中。
其實,以上三方儘管危險,但真正的危險卻來自那些狂熱的極端主義分子,他們熱衷於製造新的恐怖襲擊,引發第四場南亞戰爭。
為此,他們將不僅給印度造成極大的損失,也可以就此推翻穆沙拉夫的統治。屆時,「失敗國家」便會搖身變為「流氓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