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前首相希思逝世:是他將英國領入歐盟
2005年7月18日英國前首相希思是一位非常獨特的人,獨特的政治家。按照英國戰後衡量政治的尺度,很難劃定希思的派別陣營,給他歸類。希思屬保守黨成員,但卻堅定支持歐洲的統一。希思的人格和個人愛好也決不苟同與大眾,他是個徹底的獨身主義者,酷愛帆船運動,愛好古典音樂,可以以假亂真地充當樂隊指揮,彈得一手令人叫絕的管風琴。是希思,將英國於1973年1月1日領入歐洲共同體。這來之不易的歷史性步驟,平心而論,榮歸希思。此前,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大聲說不,英國國內的政敵自然不失時機地在英國國內鼓動抗議浪潮。
加入歐盟,在希思看來是他政治使命中的邏輯選擇,這個決定同他個人在二戰中的經歷有直接的關係。希思出生於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一名建築公司的老闆。希思於1950年被選進英國下院,2001年秋季光榮退出,是屆時工作年限最長的議員。1992年,早已封爵、成為貴族的「愛德華大人」受到進入英國上院的邀請,但希思卻婉言拒絕,稱英國上院的模式早已不合時宜。
除了希思率領英國加入歐洲的歷史功績以外,他作為英國首相 (1970-1974)的運氣可謂不佳,屢屢受挫。1965年,希思當選英國保守黨主席。新官上任,面臨的卻是英國經濟不景氣,北愛爾蘭暴亂不斷升級的局面。在全球石油危機的背景下,英國碼頭裝卸工以及礦工發動曠日持久的罷工,幾乎導致整個英國經濟的徹底崩潰。為了戰勝危機,英國企業實施了3天工作制,整個經濟界處於非常時期。1974年,希思決定提前大選,走出窘境,但大選的結局是,他領導的保守黨同工黨打成平手,工黨候選人威爾遜於同年3月組閣成少數派政府。
1975年,柴契爾夫人領導黨內嘩變,奪下希思黨主席的職務,從此,英國保守黨走上一條頑固超保守道路,黨內政敵柴契爾同希思數十年間形同陌路,見面連招呼都不打。有一次希思在談到柴契爾夫人時說,「她將不會改變歷史書中注腳的地位」,就足以看出希思對柴契爾夫人的鄙視。
1990年,希思代表國際社會前往伊拉克同薩達姆侯塞因就釋放西方人質問題進行談判,談判獲得成功,希思本人再次成為西方的新聞人物。與「不同政見人」打交道,是希思的傳統長項,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希思就訪問了當時西方政治家很少問津的中國,受到毛澤東的會見。在後來的27年間,希思訪華26次。八十年代訪問北京時同鄧小平會晤,促使希思在中國收回對香港行使主權問題上扮演了積極的角色。
隱退政壇之後,希思更加傾心於古典音樂和帆船運動。他離開倫敦,在教堂林立的索爾茨伯裡市過起平靜而安逸的生活。正因為此,過去的年間,許多的媒體評論員喜歡將他說成是晚年憤懣不得志而內心孤獨無助的老人,這也許並沒有全錯,但這位老人指責英國漠視歐盟以及主張英國引入歐元的聲音,卻是那樣獨特,給人以震撼。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