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09 Datenschutz Deutschland
2009年7月4日近來,關於數據保護方面醜聞的大標題在德國頻頻出現。去年夏天,濫用權力出售包括賬戶情況在內的私人數據一事被披露,引起了震動。數以百萬計的這類訊息可以花錢購買。像德國電信、德國鐵路和戴姆勒這樣的大企業被迫承認,他們對他們的員工,也經常對外人,包括記者,有系統地使用監控手段。像"利德"這樣的廉價連鎖超市集團用攝影機對他們的員工進行監視。給人的印象是,沒有人能夠確定自己不受監視。
經過許多次所謂的數據峰會和聯邦議院對政治家和專家們的聽證會之後,現在產生了一個法律增訂版,這個新法將限制地址交易,而不是對此徹底禁止。被列入例外的包括籌集捐贈的組織和企業,他們今後仍可以直接給他們的潛在顧客寫信。此外,如果數據的來源是有證據證明的,相關數據也可以出售給各公司。聯盟黨議員貝阿特利克斯.菲利浦對這個妥協結果表示滿意:"這樣,消費者就可以跟蹤他的相關數據的行程,並且在他不希望他的數據被繼續利用之時及時喝止。"
自民黨人吉賽拉.皮爾茨卻反對這一規定。她認為這條規定違反了所謂的"訊息自我決定權"。因此,她要求,相關訊息只能在當事人批准的情況下才可以傳送給他人:"按我們的觀點,事關讓每個人對其他人是否可以用他的訊息去賺錢都擁有自己決定的權力。我們的出發點就是這個,而不是別的什麼。"
聯邦訊息保護專員彼得.沙爾對這個法律增訂版的滿意程度為80%,原因包括:企業將來也承擔了義務,在數據使用出問題時及時通報:"這就是說,一旦數據失控,比如因為受到駭客的入侵,因為數據被出售了,而企業知道了這個情況,企業就必須通報,甚至為此做公開聲明。現在有了一個雇員數據保護,它比至今的保護好,規定了非常嚴格的目的性約束。而監管部門擁有了比以前有效得多的懲戒違反數據保護規定的手段。"
有證據表明能特別謹慎對待其員工或顧客的數據的企業,將來將得到一種認可的證書。數據保護專家沙爾認為,這對消費者來說是個好消息。但他也批評說,經濟界通過規模極大的院外工作使這個新法減弱了其尖銳度。主要出於這一點,他對這個結果的滿意度只有80%。
作者:Marcel Fuerstenau / 平心
責編: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