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習近平
2013年起,習近平任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德語媒體:習近平故意拖慢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為什麼疲軟?《法蘭克福匯報》認為,不排除習近平是有意為之,因為他認定中國經濟界應該為對抗美國的戰略目標而服務。《新蘇黎世報》則指出,如果習近平願意回歸實用主義路線,基本盤優於西方國家的中國經濟仍然有望恢復快速增長。
客座評論:習近平對香港的「愛國者治港」實驗
李家超12月18日上京述職,今次安排與別不同,不再是分別和國務院總理以及國家主席見面報告,而是一次過的,和總理、主席還有一眾政治局常委見面。而外界都認為,「總理」只是陪同,主角當然只有國家主席。這如何反映中國治港之變?
客座評論:從反美、反西方到做「紅海危機」的旁觀者
政治學者張俊華認為,以意識形態為主導的北京外交已經失去了以往鄧小平時期曾有過的彈性和實用主義的特點。 隨著時間的推移,習近平從烏克蘭戰爭前到現在外交的走向,已經顯得十分明顯。 它能用十個字概括起來:聯俄,拉南方,反美、反西方。
德語媒體:西方世界傳遞給習近平的危險訊息
隨著俄烏戰爭的陷入僵持,西方世界的援烏熱情也在逐漸降溫。分析人士指出,俄烏戰爭的走向和結局將對台海局勢產生直接的影響。
美媒:習近平告訴拜登「中國終將統一台灣」
有美媒引述消息披露,習近平在舊金山「拜習會」期間告訴拜登:中國終將統一台灣,只是時間問題。中方還要求拜登發佈聲明,表態支持中國「和平統一」台灣,但遭美方回絕。對此,白宮拒絕證實,但稱習近平想統一「不是新鮮事」。
習近平定位中俄關係為"戰略選擇"
俄羅斯因發動侵略戰爭遭到西方制裁,在此背景下,中俄關係卻發展到「歷史最高水準」。
解碼中國:南中國海攻勢
作為崛起中的大國,中國不時在國際舞台上作出咄咄逼人的姿態。專家認為,北京的做法將對自身目標造成損害,適得其反。
德語媒體:高產作家習近平
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在治國理政的同時,還是一位著述極多的高產作家。據新華社報導,習的著作"暢銷全球160多個國家",而他的思想也早已被寫入中共黨章和中國憲法。
耶倫擬再訪中 指「衝擊管理」為穩定美中關鍵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14日透露,她明年將二度訪問中國,強化雙邊合作。她主張當前目標是準備好「衝擊管理」,避免美中競爭事態升級,但也強調美國將持續在涉及國家安全的問題上,向中國施壓。
德語媒體:習近平在越南想得到什麼?
新冠疫情以來很少邁出國門的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本周對越南的訪問得到了德語媒體的關注。《商報》指出,習近平的魅力攻勢尚難以打消越南的疑慮。《法蘭克福匯報》引述的一項研究稱,與中國脫鉤將對德國經濟造成嚴重但可控的衝擊。
客座評論:習近平打破越南平衡的努力
政治學者張俊華指出,對習近平的訪問越南,不能簡單從字面上去解讀。 能不能把越南當成真正的「好朋友、好鄰居、好同志」,要看北京有沒有能力打破越南十幾年來成功使用的平衡術。
消息人士稱中國總理李強將出席達沃斯峰會
據路透社報導,中國總理李強計劃參加下月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成為自2017年習近平出席瑞士達沃斯以來,中方與會的最高級別官員。知情人士說,李強將率領一個龐大的高級政府官員訪問團,展現北京對商業的開放態度。
中國經濟為何復甦「脆弱」? 世行預測中國明年增速4.5%
世界銀行本周四發布報告,預測中國經濟將放緩,明年GDP增速降至 4.5%,後年降至4.3%。美國政治學家裴敏欣認為,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更多是政治基本面的原因。
德語媒體:習近平的"史達林式大清洗"
過去幾個月以來,中國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多名親信接連失蹤,其中包括兩名部長級高官。由於中國政壇的黑箱作業,北京高層的人事變動,自然也引發了眾多猜測。
2023中國大事記
對於許多中國民眾來說,快要過去的2023年,依然是無比艱難,壞消息遠遠多於好消息的一年。能讓人高興起來的事情不多——但總還是有。DW德國之聲為您用12張圖總結2023年的中國大事記。
中越關係有多好?專家:關係改善更多是象徵性
習近平在越南訪問期間,中越表示希望加強雙邊關係。不過習近平提出構建「中越命運共同體」,越通社一度並未直譯,而是用了「未來共享共同體」。兩國雖簽署了數十項合作協議,不過有專家認為,兩國關係的改善可能更多象徵性的而非實質性的。
習近平抵越南訪問 中越「同志加兄弟」?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開始了對鄰國越南的訪問。中越這兩個共產黨執政的國家關係密切,但河內近期提升了與美國和日本的關係,讓習近平此次河內之行備受關注。據中國官媒報導,中越將「宣佈兩黨兩國關係新定位,攜手構建具有戰略意義的中越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抵達河內開始正式訪問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開始為期兩天的越南之行。中國是越南最大的投資國。
德語媒體:中國在通縮中陷得更深
中國11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和環比均下降0.5%,《法蘭克福匯報》文章認為中國更深地陷入通縮。《新蘇黎世報》文章分析了中美競爭的本質以及可能發生的場景。
三中全會推遲 專家:揣測過早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未像過去那樣在10月、11月舉行,引起媒體揣測。但倫敦大學中國問題專家曾銳生向德國之聲表示,這並未違反中共規章。鑑於中國經濟形勢極其嚴峻,習近平很可能需要更多時間來考慮如何決策。
牆外文摘:秦剛參與密謀推翻習近平?
美國媒體曝出秦剛早已死亡的內幕消息。有評論認為,這一報導存在明顯的疑點。作者猜測,在中共體制內,在習近平全面掌權獨裁後,最嚴重最不可容忍的案子,一定是密謀推翻習近平的政治陰謀案。
通縮之憂再現 中國11月消費價格指數下跌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復甦依然充滿挑戰。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字,中國11月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0.5%。降幅略高於市場預期。與此同時,中國11月生產者價格指數同比下降3%,為連續第14個月下滑。
客座評論:習近平、拜登與美國的晶片資本
表面上看,中國FDI的下滑,確實是經濟不景氣的表現。但是,實際上,習近平和拜登在如何駕馭西方資本的問題上的博弈還遠沒有結束。
打造命運共同體?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下周訪問河內
由於越南地處東南亞戰略要地,中美兩國都在努力擴大在越南的影響力。不過,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中美兩國就越南展開的爭奪戰中,中國至少在經貿領域佔據了上風。
德語媒體:歐盟與"三頭巨龍"的中國
夥伴、競爭者、制度對手--歐盟對華關係有多重定位,這一複雜性在周四的峰會上也一覽無余。根本的分歧一時難解,德語媒體認為,或許峰會至少能讓雙方的利益有所平衡。
德語媒體:告別"清零"一周年
一年前的這一天,中國官方在毫無預警的情況突然宣佈取消實施了近三年的嚴苛防疫措施。一時間,新冠疫情席捲全國,醫療系統幾近崩潰,火葬場高負荷運作。什麼原因促使北京高層改變初衷?
"不平衡和分歧"怎麼辦?歐中四年來首次面對面峰會
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訪問北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不能因制度不同就視彼此為對手"。馮德萊恩稱,分歧需要應對和管理。
德語媒體:俄烏戰爭的教訓與台海局勢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悍然發動的侵略戰爭,帶給西方世界的一個沉重教訓是,為了達到目的,獨裁政權可以不惜一切代價。那麼,這種教訓是否也適用於習近平對台灣提出的主權訴求呢?
中美外長通話 磋商以哈衝突
中國外長王毅、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周三通電話,布林肯重申各方應努力避免以哈衝突擴大。王毅在通話中則多次提及台灣問題。
德語媒體:學術交流如何"去風險"?
德國政府出台"中國戰略",企業界思考對華"去風險"的當下,德國一些大學也在重新思考同中國官方的合作關係,而掛靠德國一些大學的孔子學院也再度成為關注焦點。
白俄總統盧卡申科訪華 將會晤習近平
以鐵腕統治白俄羅斯已近30年的盧卡申科周日啟程訪問中國,並將於周一與習近平會晤。白俄官方聲明指出,此次雙邊會談將聚焦「經貿、投資和國際合作等議題」。
中越計劃升級鐵路連接 新線路經過越南最大稀土地帶
中國外長王毅近日訪問河內,為習近平的越南之行做準備。中越在考慮對兩國之間的鐵路連接進行重大升級,這有可能成為「一帶一路」的一部分。
蔡英文稱習近平忙於應對內部挑戰無暇考慮大規模犯台
台灣總統蔡英文日前以影片的形式接受了美國《紐約時報》的專訪。在採訪中蔡英文表示,由於面對難以克服國內的經濟和政治挑戰,「現在也許不是中國領導階層考慮大規模犯台的時機」。
習近平三年來首訪金融中心上海 強調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了上海期貨交易所、科技成果展和一個保障性住房中心並主持召開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一年前,上海曾爆發罕見的反對清零政策抗議。去年長達兩個月的封城讓這個城市的經濟和國際聲譽都備受打擊。
德語媒體:艱難的外交平衡
近一段時間來,隨著三藩市"拜習會"的舉行,一度跌入谷底的中美關係似乎出現了緩解的跡象。但值得注意的是,與此同時,北京同莫斯科之間"無止境的合作關係"也在不斷升溫。
不與國際脫鉤:習李發聲 中國要變調?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要加強涉外法治建設,保護外商合法權益。而在西方呼籲對中國供應鏈"降風險"的背景下,中國舉行首屆供應鏈博覽會,總理李強稱願加強與所有國家的供應鏈夥伴關係。
德語媒體:俄烏戰爭令中國受益
俄羅斯發動侵烏戰爭後,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了嚴厲的制裁。然而,俄羅斯的原油和天然氣卻源源不斷地輸往中國,中國汽車、電子產品和機械的對俄出口也在大幅增加。中俄貿易額達到了創紀錄的兩千億美元。
客座評論:藍白合破局,兩岸將迎高風險期
藍白合破局後,普遍認為,競選格局對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最有利。政治評論員鄧聿文認為,賴清德若當選,兩岸未來四年將處於一個風高浪急狀態。
解碼中國:中國希望讓金磚集團贏得更多影響力
金磚集團擴編後,首次就國際危機召開特別峰會。這一"反殖民聯盟"要求在中東衝突問題獲得更大的發言權。中國則希望借助金磚重新打造國際秩序。
法國外長訪華強調「致力於與中國對話」
正在北京訪問的法國外長科隆納先後會見了中國總理李強和外長王毅。她強調,法國致力於和中國對話,而王毅則呼籲歐洲各國不要「因為競爭而害怕合作」。歐盟今年啟動了針對中國產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北京則斥之為「保護主義」。
烏拉圭與中國關係提升 重申推動自貿協定
烏拉圭總統拉卡列11月20日至24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在與習近平的會晤中,雙方宣佈將中烏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根據一項聯合聲明,中國和烏拉圭將致力於制定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該計劃一直遭到南方共同市場其他成員國反對。
德語媒體:中國幫助俄羅斯戰爭機器維持運轉
中俄兩國今年的貿易額有望創造新的最高紀錄,《南德意志報》評論指出,北京的支持在幫助普丁維系著侵略烏克蘭的戰爭,而西方對此卻毫無應對之策。
功歸誰,責誰擔——中共金融領導機構兩名主任出爐
11月20日,中國官媒首次披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已任中央金融委員會主任。11月上旬,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以中央金融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及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書記的職務亮相。
德語媒體:中美舉行峰會本身就是一種突破
上周,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高調訪美,並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了峰會。這是中國外交路線的重大轉折?抑或只是為了緩和同西方陣營的緊張關係、並為國內經濟困境尋找出路的權宜之計?
馬克宏致電習近平:俄朝軍事合作令人擔憂
據愛麗舍宮消息,馬克宏在與習近平通電話時,強調對俄朝軍事合作"深感憂慮"。而在加薩地帶衝突上,他呼籲習近平對人道救援巴勒斯坦平民作出"更顯著"的貢獻,併發揮對阿拉伯國家的影響力。
客座評論: 拜習會,禮貌握手背後強硬依舊
時評人鄧聿文認為,拜習會對於中國而言,比對於美國而言意義大得多,被中國輿論塑造為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世界負責的一次會晤。同時,拜習會並不像表面呈現的那樣「彬彬有禮」,雙方表態依舊很強硬,習近平更是「軟中見硬」。
習近平告訴泰總理:對中國國足水準「不敢肯定」
雖然自稱足球迷,希望將中國建設成為「足球強國」,但是習近平似乎對中國國家足球隊也失去了信心。日前在與泰國總理賽塔聊天時,他聽說中國隊戰勝了泰國之後表示,可能「儌倖成分大」,並表示中國隊的水準「有起伏」。
解碼中國:北京與華盛頓為何互相需要?
習近平前往三藩市與拜登舉行會談之後,中國媒體一片歡欣鼓舞。兩位領導人相互示好,但對於兩國之間深刻的裂痕無濟於事。
德語媒體:拜習會,讓世界多了一點點安全
習近平與拜登的會晤依舊是德語媒體關注的重點。《法蘭克福匯報》認為,這場會面讓世界多了幾分安全。而《南德意志報》的一篇評論則指出,習近平的魅力攻勢不過是在拖延時間,他對這次會晤的積極態度表明,美國的管制和制裁正在發揮作用。
德語媒體:有瑕疵的成功峰會
中美兩國領導人時隔一年後舉行的首次峰會,也在德國引起了高度的關注。有德語媒體認為,中美峰會上,雖然分歧多於共識,但拜習會仍不失為一次有些瑕疵的成功峰會。
上一頁
第13 頁,共86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