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撤離後的伊拉克
2011年12月19日科卜勒(Martin Kobler)十分瞭解伊拉克。2005年到2007年,在該國暴力最猖獗的時期,他是德國駐伊拉克大使。當時幾乎每個月有1500人死於爆炸和自殺式襲擊。3個月前科卜勒重返伊拉克,這次是作為聯合國駐伊拉克使命的負責人。
他指出,與2007年相比,伊拉克的安全形勢已經明顯好轉,襲擊發生的頻率降低了。儘管如此,平均每個月仍有250人死於暴力。在大選兩年後,伊拉克政府仍然沒有內政部和國防部。現在最後一批美國士兵撤離了伊拉克,但科卜勒對未來的預測是積極的:
"有人說形勢會好轉,因為美國人走了,也就沒有襲擊的目標了。也有人說,有的組織會利用撤軍後的權力真空。其實我們有一個先例:2008年英國軍隊從巴士拉撤走後,短期局勢是不太穩定,但後來又恢復了平靜。"
發展、民生是關鍵
伊拉克方面一直要求能自主行使政府權力,為國內安全負責。現在這個權力交接的時刻-2012年1月1日馬上就要到來了。然而伊拉克的普通民眾卻面對另外的困難:一天只有幾小時的供電,不潔的飲用水,落後的醫療衞生條件-這是薩達姆倒台9年後伊拉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寫照。科卜勒認為:
"這是聯合國的任務,消除環境破壞的影響、提供清潔的飲用水。伊拉克50%的人口不到19歲,這些人需要接受教育。如果伊拉克的經濟能發展起來,就需要工程師、會計和醫生。人們需要供水供電、良好的醫療衞生設施,而且這些都不是錢的問題,而是政治意願的問題。此外許多伊拉克人都抱怨腐敗是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
每人每天一美元
伊拉克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石油蘊藏量居全球第三,每天的開采量達300萬桶。科卜勒指出,關鍵是要公正合理地分配石油輸出的收益:"僅巴士拉及周邊地區,每天的採油量就有200萬桶。每開采一桶原油當地政府就能從中獲益一美元。如果分攤到這裡的200萬居民頭上就是每人每天一美元。"
科卜勒認為,在政治發展方面,伊拉克人因該向前看,致力於結束內部紛爭,走出停滯狀態。"我想,各方都已經疲於爭鬥,但現在還缺少走出僵局需要的最後一個推動力。"而聯合國伊拉克使命的任務是幫助該國解決政治和社會問題,改善民眾的經濟和生活狀況。科卜勒說:"我們不是石油公司,在伊拉克沒有直接的經濟利益。但我們並不是完全中立的,我們代表一定的價值觀:這就是保障人權、民主、反腐敗、建設法制國家。"
作者:Ulrich Leidholdt 編譯:葉宣
責編: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