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美國
美利堅合眾國是由其下轄50個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個自治領土及外島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美核潛艇確認撞山 南海是否遭遇核洩漏?
美國一艘核潛艇10月初在南中國海撞擊了「不明物體」受損。現在美國海軍確認潛艇撞上了一座海底山脈。此外,美軍派遣了偵察機前往相關地區探尋放射性物質,引發了外界對於核洩漏的擔憂。中國政府稱美國的做法不負責任。
皮尤:人們眼中的美國
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11月1日公佈了一份報告,其中調查了包括美國在內的17個經濟體的民眾對於美國社會和政治等多方面的評價:美國的科技最好嗎?美國的娛樂文化受追捧嗎?美國是民主典範嗎?
艾爾多安因「安全問題」缺席氣候大會
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周一表示,由於會議組織方沒有滿足其代表團在安全方面的要求,他取消了出席聯合國COP26氣候大會的計劃。目前正值土耳其與其西方主要盟國關係緊張之際。
蔡英文證實美軍駐台打破美中40年「相互默契」
台灣總統蔡英文上周在接受CNN採訪時首度證實目前有美軍駐守在台灣。《南華早報》引述中國軍方匿名人士的消息稱,北京方面很清楚台美之間存在非官方性質的防務交流,但隨著蔡英文的公開證實,中美之間「保持低調的諒解被打破了」。
拜登稱美於G20展現實力 批中俄「做的不夠」
美國總統拜登周日在20國峰會後稱,美國在各國達成的協議中扮演重要角色,並批評俄羅斯丶中國與沙烏地阿拉伯領袖未現身對氣候變化做出承諾。
布林肯警告中國不要在台海採取單邊行動
羅馬20國集團峰會期間,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同中國外長王毅舉行了歷時一個小時的會談,這也是阿拉斯加會談不歡而散後,中美高級官員的首次面對面會談。
中國批美國將病毒溯源「政治化」
美國情報部門周五發布更新版新冠病毒溯源報告後,中國方面再度予以強烈駁斥,稱這一報告是徹頭徹尾的謊言,是將病毒問題政治化。
事關重大議題 中俄領導人僅視訊參加G20峰會
本年度在羅馬舉行的二十國集團峰會,議程包括氣候保護、跨國企業稅、新冠疫情等重大話題。而大國之間的地緣政治較量,也對此次峰會構成了重大影響。
美情報機構:恐永遠無法確認新冠起源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周五發表最新報告指出,新冠病毒究竟是由動物傳人或是實驗室外洩,兩種假設的證據都很薄弱,但能肯定的是新冠病毒不是生化武器。
台灣人相信美國協防說嗎?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承諾協防台灣,蔡英文也首度證實有美軍在台。德國之聲街訪台灣民眾,瞭解一般人的看法。
「瘦身」拼過關 拜登大幅削減投資計劃
美國總統拜登可能會兩手空空地出席格拉斯哥世界氣候大會。近日,他將原計劃的氣候和社會投資項目幾乎砍掉一半。即便如此,這一「大大瘦身」的投資計劃能否出爐,也仍不能確定。與此同時,美國第三季度經濟增速大幅放緩。
美軍駐台受關注 《環時》:莫被帶節奏
台灣總統蔡英文對媒體證實美軍在台灣的存在後,中國官方和輿論反應強烈,官媒警告民進黨再踩"紅線"。新上任的美在台協會主任孫曉雅則拒絕就此問題作進一步評說。
蔡英文證實美軍駐台 北京批美「切香腸」
台灣總統蔡英文26日接受CNN專訪,證實目前有美軍駐守在台灣,但「人數沒有外界想像的多」。此話一出引起中國政府強烈批評,過去曾說美軍駐台是「底線」的環時總編胡錫進也被網民點名回應。
美國簽發首本「X」性別護照
美國當局已簽發第一本"X"性別標記的護照,提供給性別未定的公民。美國國務院 LGBTQ 權利特使稱,此舉符合"生活現實"。
專訪: 美國對台戰略趨清晰 台灣四個月兵役已夠
美國總統拜登防衛台灣說持續引起熱議,台灣總統蔡英文也首度證實美軍在台協訓國軍。台灣國防軍事專家蘇紫雲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指,華府正改變對台「戰略模糊」的策略,而台灣比以色列更有能力保護自己。
米利:中國試射高超音速武器測試"非常令人擔憂"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將軍在接受彭博電視台採訪時表示,中國的高超音速武器系統測試"非常令人擔憂"。這一表態肯定了英國《金融時報》10月中旬有關中國7、8月曾秘密進行高超音速導彈測試的說法。中方迄今對此予以否認。
媒體:美軍對中國近距離偵察行動已近兩千次
中國官媒《人民日報》稱,今年以來,美軍對中國的偵察行動強度增加;軍事專家則表示,美軍的情搜任務使中國的主權安全受到威脅。
德語媒體:中東歐向台灣敞開門戶
一些中東歐國家明顯加強了同台灣的互動,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該地區對北京經濟擴張政策的不滿和失望。
北京稱塔利班渴望與各國對話
10月27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稱,阿富汗塔利班渴望與外部世界對話,國際社會應幫助阿富汗發展。有中國學者指出,中國不會率先承認塔利班政權。
憂安全風險 美撤銷中國電信營運權
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再次揮刀斬向中國企業,吊銷中國國企中國電信在美經營權。中國電信60天內需停止服務,其近20年在美營運的歷史將畫下句點。
劉鶴與耶倫通話 雙方強調各自關切點
中國商務部網站新聞稿稱,雙方就宏觀經濟形勢、多雙邊領域合作進行了務實、坦誠、建設性的交流。美國財政部指出,耶倫在會談中 "坦率提出了關切問題"。
東協峰會:美國總統四年來首參與 為增強抗中力道?
本周東協領袖將展開會議,美國總統拜登將出席東協峰會,是2017年川普出席峰會後,美國總統首次參與東協高層會談,這是否意味美國要集結盟友對抗中國?專家看法分歧。
美放寬入境限制 疫苗規定細節出爐
美國因為新冠疫情出台入境限制18個月後,將在11月8日重新開放接種兩劑疫苗的外國遊客入境。除了疫苗種類之外,針對不同身份的人還有哪一些規定?
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會否成為美中交鋒新戰場?
聯合國大會1971年通過「第2758號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已50年,習近平則稱這是中國和平發展、造福人類的50年。在美中關係緊張之際,美國議員和行政部門紛紛表示支持台灣參與聯合國。
牆外文摘:《玻璃心》站著就把錢掙了
有評論認為,中共的邏輯就是我有錢,想掙錢先跪下,不跪就斷財路。但偏偏黃明志和陳芳語不但骨頭硬還站著把錢掙了,對中共來說是被二人從頭辱到腳。
土耳其計劃驅逐德美等十國大使
艾爾多安對北約盟友發出挑釁:包括德國和美國在內的十國駐土耳其大使恐面臨被驅逐出境。原因是他們聯合呼籲當局釋放土耳其人權活動人士卡瓦拉。這一外交風波將如何收場?
德語媒體:中美「秀肌肉」的高風險
美國總統拜登發表了支持台灣的言論,《德國編輯部網路》關注拜登此舉的用意,以及習近平將民族主義作為轉移焦點的手段。 《商報》評論則指出,中國房地產開發商恆大雖然暫時避免了再次違約,危機已經蔓延到整個房地產市場,甚至威脅到了中國的經濟。
北韓抨擊美國支持台灣
北韓外務省副相朴明浩批評美國派遣軍艦駛過台灣海峽並向台灣提供武器系統升級和軍事訓練,認為台海問題完全是中國的內部事務;美國 "輕率地插手 "這一問題,有可能觸動 "朝鮮半島的微妙局勢"。
德國等5國倡議建立歐盟快速反應部隊
德國和芬蘭、荷蘭、葡萄牙和斯洛維尼亞4國一起發起一項新倡議,旨在建立一支歐盟快速反應部隊,應對未來的軍事危機。
專訪:美國對華接觸戰略是否失敗?
由傅立民、馮稼時,戴博和白麗娟等多位專家撰寫的《與中國接觸:中美關係五十年》日前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本書圍繞著曾經在美國長期佔據主導地位的對華接觸政策展開思考。德國之聲對本書主編石文安女士進行了專訪。
美國政府將禁止向中國和俄羅斯出口駭客技術
美國商務部出台新出口管制規定:除非取得許可,不得向中俄等國出口駭客軟體和設備。該項規定旨在反對濫用技術侵犯人權或進行其他惡意網路活動,確保美國公司不會助長獨裁主義行為。
從阿富汗到加州 "小喀布爾"
艾哈邁德成功地離開了阿富汗。他加入了流亡阿富汗人群體,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弗裡蒙特落腳。這位前美軍翻譯不得不離開他的家人,試著一切從頭開始。
遭美國准駐華大使狠批 中方強硬回應
拜登提名的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對中國提出嚴厲批評,中國官媒稱之為「迄今為止美國駐華大使赴任前最強硬、也最囂張的聽證發言」,並警告「來了中國少不了碰釘子」。
英媒再爆中國新武器試驗細節 拜登表示憂心
英媒《金融時報》再披露中國今年夏天進行了兩次高超音速武器試驗。雖然美國軍方至今未證實相關訊息,但當局已多次發出警告,中國毀滅性武器發展可能失控。
班農拒絕配合司法調查 面臨指控
今年年初爆發的暴力衝擊國會大廈事件仍然是美國調查機構關注的重點。川普的前首席戰略顧問班農拒絕出庭作證,如今將要面對司法懲罰。
德語媒體:拜登的台灣難題
一段時間以來,台海局勢變得一觸即發。北京方面的文攻武嚇不斷加碼,台灣總統蔡英文也一再強調台灣捍衛自由民主的決心。而對於美國總統拜登來說,台灣也變成了一個非常棘手的難題。
高超音速武器到底是什麼?
英媒爆出中國8月測試過一枚高超音速導彈的消息。北京對此表示否認,稱中國測試的是航天器。美國表示,華盛頓正在密切關注中國先進武器系統的發展。這種高科技武器為何會引起外界的高度關注,它與常規洲際彈道導彈的區別是什麼?
美司法部將德克薩斯州告上最高法院
9 月初以來,圍繞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項嚴厲禁止墮胎法(俗稱《心跳法》)的司法訴訟進入拉鋸戰模式。白宮稱,這一法律「明顯違憲」,並將之告上最高法院。
韓國稱北韓試射疑似潛射彈道導彈
來自韓國的消息稱,北韓再度進行了導彈試驗。專家們表示,這可能是一次潛射彈道導彈試驗。
美國歷史上首位黑人國務卿鮑威爾逝世
據他的家人周一(10月18日)公告,曾任美國國務卿的前四星上將科林‧鮑威爾(Colin Powell)因新冠併發症去世,終年84歲。
美大學邀華人教授返校 "中國行動計劃"再受挫
據美媒報導,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分校已提出恢復華裔教授胡安明職務、補發薪水等。此前胡安明被指控在接受NASA研究資助時隱瞞了與一所中國大學的關係,相關指控在今年9月被撤銷。該案也再次展現了美國司法部「中國行動計劃」面臨的困境。
美加軍艦聯合穿越台灣海峽 中方:性質惡劣
美國軍方證實,一艘美國和一艘加拿大軍艦於本周駛過台灣海峽,這是美軍近年來首次聯合他國艦艇穿越台灣海峽。中國軍方隨即作出回應。
牆外文摘:顛覆政權在香港也成了「口袋罪」
有評論認為,近年來在中國大陸和香港,偏公民社會類的社群組織的存在,都會被認為可能是挑戰政權的合法性。對於活動人士來說,「顛覆國家政權」成為一種「口袋罪」。
英媒爆料中國曾在8月秘密測試高超音速導彈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稱,中國在今年8月測試過一枚可攜帶核彈頭的在軌超高音速導彈,導彈最終落在偏離目標約32公里處。報導稱,中國在超高音速武器發展方面的進展令「美國情報部門感到措手不及」。
後梅克爾時代 德美關係何去何從?
幾十年來,美國一直都是「世界警察」。隨著美國重新考慮其角色並建立新的聯盟,無論德國政府組閣談判結果如何,新一屆德國政府都要做出相應調整。
七張圖看一周大事
這一周,習近平和梅克爾進行了告別通話。中國女性航天員成功進入太空,將創造多個「第一」。恆大的危機繼續愈演愈烈。俄羅斯總統普丁針對中國統一台灣發出了驚人表態。
美國律所中止代表香港大學移除「國殤之柱」
一家美國的國際律師事務所將不再代表香港大學,退出了將六四紀念雕像「國殤之柱」從港大校園中移除的工作。
對接種者重新開放 美國11月8日起取消入境禁令
從 11 月 8 日起,接種新冠疫苗且檢測呈陰性的外國人可重新進入美國。新規既適用於航空旅客,也適用於陸路旅客。
新德國政府 新對華政策?
德國聯合政府組閣談判正如火如荼進行,未來4年中國將是德國外交政策的重要對象之一,德國新政府應如何看待德中關係?未來可能實施哪些對華政策?德國議會4大黨派提出各自見解。
愛國主義大片《長津湖》 引韓國人憤怒
以朝鮮戰爭中一次慘烈戰役為主題的中國英雄大片《長津湖》有望成為今年票房最高電影。但批評者抨擊它是旨在煽動中國觀眾民族主義情緒的宣傳片。
上一頁
第75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