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北部的古代商路,西漢時以長安為起點,經關中平原、河西走廊、塔裡木盆地,到錫爾河與烏滸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大伊朗,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解碼中國:超級大國想超越美國
中國以令人印象深刻的閱兵式畫面展示其東方超級大國形象。在T恤衫、電子設備和電動汽車之後, 「中國模式」會成為下一個出口熱門嗎?
向馬可波羅致敬:從威尼斯騎車到北京
騎行100天,從威尼斯到中國,沿絲綢之路前行!兩位勇敢的義大利人以此向700年傳奇的旅行家馬可波羅致敬。
德語媒體:梅洛尼中國行 新絲路不如老絲路
義大利總理梅洛尼首次訪華,希望在退出習近平一帶一路基建計劃後,修復對華關係。《法蘭克福匯報》寫道,馬可‧波羅是一個助力因素。巴黎奧運,中國跳水運動員再創佳績。德國參賽選手向《圖片報》講述,中國同行為了訓練甚至「三年見不到家人」。
解碼中國:誰將塑造網路的未來?
中國和美國之間的競爭已不僅侷限於政治和經濟領域。中國通過「數字絲綢之路」提供了另一種網路替代方案。
「一帶一路」峰會在北京登場
今年是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10 周年。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10月17日至18日在京舉行。據中國媒體報導,有13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代表報名參加。其中一些國家在中國的全球基礎設施佈局中扮演重要角色。
客座評論:向西轉的中共外交
這段時間習近平的「外交路」可謂顛簸不平。東亞、南海局勢的發展與中共的設想背道而馳,於是北京決定往西發展:中國跟巴基斯坦、阿富汗三方會談就是一個例證, 似乎中南海那裡要再創造一個類似於「沙烏地阿拉伯跟伊朗和解」的案例。
受俄烏戰爭影響 中國貨櫃改道喬治亞
從中國出發經由「新絲綢之路」運往歐洲的貨櫃,過去會取道俄羅斯。但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戰爭後,中國貨櫃开始改走「中間走廊」,經喬治亞进入歐盟。
以色列考古重大發現: 一條不為人知的絲綢之路?
考古學家在以色列南部發現了一個古代絲路側路的證據,其中包含了棉花和絲綢織物。研究人員稱,它們的歷史能追溯到伊斯蘭時代前期,新發現的路線可能是經過以色列北部的「傳統」絲路的一條分支。
德語媒體: 中國欲借數字絲綢之路孕育新型軟實力
德國《經濟周刊》評價俄中之間並非合作無上限的夥伴關係,而是一種單方面的依賴關係。ntv關注中國數字絲綢之路的發展可能孕育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新型軟實力。
德語媒體:疫情籠罩下的"一帶一路"
七國集團宣佈將在今後五年內,將投入六千億美元巨額資金,促進發展中國家的基本設施建設。西方此舉的目的顯然是要同中國的一帶一路展開競爭,那麼2013年啟動的"一帶一路"倡議究竟進展如何呢?
阿根廷冒險簽署與中國戰略夥伴關係
南美國家阿根廷正深陷經濟危機,去年,該國通貨膨脹率超過50%,就在此時,該國政府公佈了擴建與中國經濟關係戰略。該國總統費爾南德斯還親自出現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
德語媒體:「全球門戶」抗衡「一帶一路」
《商報》以"馮德萊恩的絲綢之路"為題,刊發評論指出,歐盟委員會希望在未來戰略性地使用基礎設施援助,以擊退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德國《日報》則關注中國房地產巨頭恆大集團,評論預測,中國政府很有可能會進行干預,以防恆大成為中國的雷曼兄弟。
漢堡港需要投資 中國人願意出錢:為何有人不滿意?
德國漢堡港需要基建工程,但無力獨自承擔費用。中國航運巨頭中遠集團希望入股,並承擔部分費用。來自中遠的援手,在漢堡港部分企業和工會中卻引發不安。
德語媒體:西方的絲綢之路
《新蘇黎世報》指出拜登當選美國總統後的6個月裡,執政方針包括對華政策基本沿用了前任川普的政策。《法蘭克福匯報》認為,西方旨在抗衡中國的基建工程,至少在藍圖階段充滿了魅力。
中國的「新絲綢之路」走不通了?
澳洲政府只是叫停了與中國合作的幾個小型基礎設施項目,但已讓中國政府顏面盡失。有專家指出,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警惕中國的野心,而德國政府成為西方國家共同對抗中國的「最大障礙」。
一座義大利港口與新絲綢之路
意中兩國間的一項新協議使這一海港引起人們關注。它所處的位置具有戰略意義,它扮演的角色引起爭議。
德語媒體:「中國孤島」
《法蘭克福匯報》駐華記者認為中國是新冠疫情下世界經濟中的一座「孤島」。雖然中國的經濟復甦無疑是一個亮點,但中國能否像上次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再次拉動世界經濟,便令人存疑了。《世界報》探討北京想在北極開拓第三條絲綢之路的戰略設想是否與俄羅斯合拍。
一帶一路 一路是坑?
德國科隆經濟研究所日前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 「一帶一路」框架下的許多工程項目非但給受援國帶來了巨大的債務風險,中國自身也因此面臨不小的金融壓力。
歐洲經濟如何復甦? 傚法中國大建高鐵?
6月19日歐盟各國領導人召開影片峰會,其中最重要的話題就是設立至少5000億歐元的重建基金,促進新冠疫情後的經濟復甦。不過,在法國、德國、奧地利三國的經濟學家眼中,5000億歐元遠遠不夠。
本月發射「收官之星」 中國不日完建北斗導航系統
即將於本月完工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比美國GPS、歐盟的Galileo和俄羅斯GLONASS等定位系統擁有更多衛星、定位更精準,提升對「一帶一路」的太空服務能力。
澤林視點:處於刀刃上的新絲綢之路
由於全球爆發新冠危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落實其「一帶一路」倡議方面需要花費更多的資金和時間,但同時這也意味著新的機會。 專欄作者澤林認為,重要的是在求穩與擴張之間找到平衡點。
澤林視點:歐洲與中國交往的艱難一年
對歐盟來說,一直難以找到針對北京的共同路線。德國之聲專欄作者弗蘭克‧澤林(Frank Sieren)認為,新冠危機並沒有使歐盟的這一努力變得更容易,即將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德國將面臨挑戰。
新冠危機下的「新絲綢之路「
新冠疫情拖延了中國最重要的全球性基建項目的工程進展。在疫情危機下,「新絲綢之路」的合作夥伴們都在承受巨大的財政壓力。不過到頭來受益的可能還是中國。
中國外交轉向 打造「世界強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從發展中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同時正致力通過新外交策略成為世界強權。
澤林視點:霧中的道路
中國的投資計劃「新絲綢之路」推出六年,仍不被西方信任。但專欄作家澤林(Frank Sieren)認為,參與該計劃的國家從中受益。
絲綢之路上的反向交通
為免遭美中貿易戰碾軋,德國和歐洲該怎麼做?德國經濟界要求,歐洲人應有更多的戰略考慮、態度更為堅決。
寄望於中國的德國城市--杜伊斯堡
中國"新絲綢之路"一個分支的終點是德國的杜伊斯堡市。該市對於與中國夥伴的合作抱有很大期待。
保時捷選擇走「絲綢之路」到中國
對於習近平的「一帶一路」來說,這是個好消息。近日德國老牌豪華轎車生產商保時捷宣佈,將利用「新絲綢之路」上的鐵路線向中國市場供應產品。
德語媒體:新絲綢之路上的瑞士
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對上周北京的」一帶一路「峰會表示滿意,但他也希望中國能夠兌現相關的承諾。而瑞士總統出席峰會,也引起德語媒體的關注。
德語媒體:誰在製造陷阱?
中國力推「一帶一路」,是不是為了坑害別國、損人利己?歐盟若想抗衡中國,又應該依靠什麼?德語報刊評論版,探討了這些話題。
「一帶一路」峰會落幕 中歐簽署多份協議
周六夜間,中國官方新華社發布了「一帶一路」論壇峰會「成果清單」,其中有大量涉及歐洲的內容。而在稍早前,習近平對媒體披露,此次峰會期間,工商界人士總共簽署了總額640多億美元的項目合作協議。
德語媒體:一帶一路 只為利己?
不能太天真地相信中國、北京其實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中國不會太在意西方反對、切勿讓絲綢之路變成單行道…在北京召開的「一帶一路」論壇峰會,引發德語報刊的密集關注;幾乎所有的評論文章,都對「一帶一路」充滿狐疑。
中國「數字絲綢之路」引領獨裁國家未來?
中國希望用下一代數據技術連接非洲和亞洲,而西方國家在這方面則處於落後的地位。我們能否把網路的未來交給北京呢?
一帶一路:習近平再次強調對接國際規則
周六的「一帶一路」國家領導人圓桌會議上,習近平對37國領導人表示,要鼓勵更多國家和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共同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同時,中國國家主席也再次強調讓「一帶一路」對接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規則。
中國主動提出「一帶一路」接軌國際標準
習近平「一帶一路」峰會上強調,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將致力於與國際規則標準接軌。此前中國央行行長易綱也表示,要防範「一帶一路」造成的債務風險。與會的德國經濟部長則透露,歐洲正尋求以整體的方式加入「一帶一路」。
只要中國有錢 義大利就不擔心
義大利是第一個加入「一帶一路」的G7成員國。西方盟友警告,中國資金蘊藏著巨大風險。但是在一個港口城市,巨額中國投資讓當地民眾充滿了樂觀情緒。
澤林視點:「新絲綢之路」上走平衡木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Frank Sieren認為,本周在北京召開的第二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的主要目的是,讓世界不再把中國的新絲綢之路計劃視為威脅。
德語媒體:非洲的驢子,中國的阿膠
作為非洲最重要貿易夥伴的中國對阿膠的需求也極大:本國驢子不夠,非洲的驢子竟因此遭殃。此現象引起了德語媒體的關注。本周在北京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也成為德語媒體的議題。
「中國人帶著錢來,我們非常歡迎」
義大利是首個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意向協議的G7成員國,引發了巨大爭議。本周,該國總理孔蒂還要飛赴北京參加一帶一路峰會。而該國北部的小城瓦多,早已在3年前引入了中國資本,大規模擴建港口基礎設施。
澤林視點:歐盟無法向東歐提供發展藍圖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Frank Sieren認為,尤其是在較貧窮的東歐國家,中國的「新絲綢之路」為人們渴望已久的「騰飛」帶來希望,短視的歐盟幾乎無法與之抗衡。
一帶一路爭議未平 德經濟部長即將訪華
此前德國曾批評義大利不顧歐盟盟友顧慮,執意加入一帶一路的決定。而下周,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就將赴北京參加一個有關一帶一路的論壇活動。
瑞士入夥「一帶一路」 專家擔憂「分而治之」
繼義大利之後,瑞士即將成為第一個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中歐國家,也將出席中國主辦的高峰論壇。專家擔憂,在部份歐洲國家逐漸與中國親近時,歐洲將會面臨被分化的危險。
德語媒體:歐洲的絲綢之路
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不僅將東歐和希臘納入版圖,也延展至義大利。西歐國家該如何迎接此一挑戰?奧地利和德國兩名經濟學家在 《法蘭克福匯報》發表文章,提出打造"歐洲絲綢之路"的建議。該報另一篇文章聚焦中共對黨員的嚴密監控。
德語媒體:習近平的錯誤讓歐盟團結起來
《商報》評論稱,中國向歐盟施壓,反而讓歐盟團結起來,並指出習近平犯下的幾個嚴重錯誤。《法蘭克福匯報》則關注了Smart「落戶」中國一事,認為這對Smart和戴姆勒來說都不是壞事。
絲綢之路上的義大利
義大利的裡雅斯特港口為穿越蘇伊士運河的中國貨櫃船提供了一個位於歐盟的理想口岸。
一帶一路 哪裡通、哪裡不通?
「一帶一路」是由中國在2013年發起的一項倡議,旨在加強中國貿易路徑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更為高效的貿易區域網路。五年來,這一倡議已經囊括了全球200餘個國家中的120餘個,遍佈世界各大洲。德國之聲對此進行了一番盤點。
專訪:「歐洲需對絲綢之路作出回答」
通過「一帶一路」,中國在歐洲的影響力也不斷擴大。德國的中國問題專家魯德華認為,在這種背景下,歐洲必須要制定自己的投資戰略。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為何發展不起來?
中國的新絲綢之路是一個宏大項目。然而因其好高騖遠,該項目時不時頗有點兒自亂陣腳。圍繞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外交活動便凸顯了這一點。
德語媒體:批評中國貿易政策是找「替罪羊」
《商報》發表耶魯大學教授、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史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有關中美貿易糾紛的評論,認為川普对中國貿易政策的指責沒有道理。《新德意志報》發現,亞洲形成了新的「多極世界」。
德語媒體:歐盟的「保衛戰」
德國《資本》雜誌關注了中國在德國及歐洲的收購潮引發的憂慮以及歐盟可能做出的反應。《法蘭克福匯報》聚焦習近平與莫迪的會晤到底取得了什麼成果。
上一頁
第1 頁,共3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