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納粹名畫事件
德國警方在藝術品收藏家古利特(Cornelius Gurlitt)位於慕尼黑的公寓中總共發現1406件藝術品,其中大部分是價值連城的頂尖級大師作品。而這些藝術品的來歷以及今後的歸屬成了疑問焦點。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德國極右翼選項黨首次贏得區議會選舉
德國民粹主義政黨選項黨(AfD)首次贏得區議會選舉。在所有主流政黨都支持另外一位候選人的情況下,選項黨候選人塞塞爾曼(Robert Sesselmann)周日在索納貝格(Sonneberg)的選舉中獲勝。
兩座納粹「跨步馬」雕塑展出引發爭議
希特勒政府委託藝術家們製作了數千件藝術品,用來宣傳納粹政權的力量。其中包括兩座「跨步馬」青銅雕像,而它們現在將在柏林的博物館展出,引發了輿論爭議。
德國左翼激進派人士被判入獄
因對新納粹分子發動多次襲擊,現年28歲的左翼激進派人士Lina E. 及其同謀被德勒斯登地方法庭判處監禁。
納粹政權:從焚書,到燒人
九十年前的五月十日,德國大小城市內,到處都可以看到焚燒"非德意志"書籍的熊熊火焰,這些書籍當中包括著名作家托馬斯‧曼,艾裡希‧瑪麗亞‧雷馬克以及埃裡希‧凱斯特納的作品。
只有一輛坦克參加的紅場閱兵
5月9日,俄羅斯在莫斯科紅場舉行閱兵遊行慶祝「勝利日」,這是俄羅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普丁將其在烏克蘭展開的軍事行動同二戰相提並論,並把俄羅斯描述成西方勢力的受害者。烏克蘭方面稱,普丁的比較是濫用共同的歷史為侵略辯護。
烏克蘭首度慶祝「歐洲日」馮德萊恩第5次訪問基輔
5月9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抵達烏克蘭首都基輔,這是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爆發之後,馮德萊恩第5次訪問基輔。一天前,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宣佈將每年的5月9日定為「歐洲日」。
一位前東德黑人警察的傳奇故事
他令人難以置信的傳奇人生,被迪士尼公司的流媒體平台搬上銀屏。德國系列劇《薩克森:遲來的正義》,講述了一位前東德黑人警察在德國統一後從媒體明星到國際逃犯的傳奇故事。
聯邦憲法保護局加強對選項黨青年組織的監控
從2019年開始,"青年選項"就已被列為嫌疑對象,現在則升格為"定性右翼極端勢力"的組織而受到監控。
不應忘卻的歷史:華沙猶太人起義八十周年
八十年前的這一天,被德國佔領軍強制關進隔離區的華沙猶太人發動起義,起義最終遭到德國佔領軍的殘酷鎮壓。這也是納粹統治時期,最大規模的一次猶太人起義。
紐倫堡審判的最後一名檢察官去世
參與上世紀40年代末期紐倫堡審判的檢察官本傑明‧費倫茲去世,享年103歲。他是紐倫堡審判最後一位去世的檢察官。
台灣推中正紀念堂轉型 專家憂做半套
台灣行政院宣佈30日將成立專案小組討論中正紀念堂轉型,然而該場館的改名及駐場衛兵等相關議題仍多有爭議。台灣人權專家向DW解析,該小組實施轉型的方向恐有失焦之虞,專家為何有此擔憂?中正紀念堂的轉型又為何遲遲未有定論?
長平觀察:那些「自毀人生」的脫口秀演員們
勇敢的脫口秀演員是「自毀人生」嗎?時評作家長平回顧了納粹德國時代的喜劇——可能和很多的想像不同,那些大多是「不關心政治」的「簡單娛樂」。
長平觀察:正在消失的民間脫口秀表演
隨著社群網站的普及,中國民間的政治「脫口秀」反而失去舞台。時評作家長平認為,原因之一是習近平新時代不再需要否定毛澤東來獲得掌權的正當性。
偽造「希特勒日記」內容終見天日 為納粹洗白?
上世紀80年代轟動一時的偽造「希特勒日記」在被塵封40年後,經過識別整理被全文公開。研究者指出,偽造者除了圖財貪利,還在「創作」中夾帶個人意識形態目的。
索菲‧紹爾:一個少女的反抗之路
納粹政權自以為控制了青少年的思想,然而索菲‧紹爾卻不願意屈從,加入了非暴力反抗組織「白玫瑰」,希望能夠通過發送傳單喚醒人們的良知,反抗希特勒。80年前,她和哥哥漢斯‧紹爾被納粹政權送上了斷頭台。
發有關「言論自由」博文引熱議 德駐華使館怎麼說?
德國駐華使館近日發表有關言論自由的一則帖子,提到德國駐華使館通常保留微博下的評論,即使是不那麼友好的評論,並試問網友「這些關於德國的不友好的評論,您是否也可以用來評論中國和中國政府?」該貼引發熱議。
史達林格勒戰役與第六集團軍的覆沒
史達林格勒戰役(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希特勒想攻取史達林格勒並從而改寫歷史,沒想到卻自取滅亡。這場戰役中,共有14萬5千名德軍士兵斃命,被俘的9萬多人中只有6000餘人得以生還德國。
遭微博網友批評 德使館反問:能否評論中國政府
德國駐華大使館微博上一篇關於言論自由的帖子引起網友熱議。文中提到,德國信仰言論自由,但會刪除仇恨以及為大屠殺辯護的言論。德國駐華使館也向網友提問:這些不友好評論,是否也能用來評論中國政府?
當年德國是否能阻止希特勒上台?
阿道夫‧希特勒在1933年1月30日成為德國總理,改變了世界歷史。那麼當初人們是否可以阻止這件事發生?柏林的一個新展覽對此展開思考。
莫忘歷史:用AI辨識猶太大屠殺倖存者
二戰期間,約600萬猶太人遭到納粹殺害,其中超過100萬人的身份依舊不明。如今一項AI技術可以幫助辨識這些受害者以及倖存者的身份,讓家屬從老照片中找到親人。
納粹對性少數的迫害多年來被遺忘
性少數群體在納粹統治時期曾遭遇過最嚴酷的折磨,他們被監禁,被送到集中營,強迫做最苦最累的勞工。從今以後,德國紀念納粹受害者,他們也將是其中一員。
97歲前納粹秘書不滿有罪判決 提出上訴
被以「協助謀殺罪」判處兩年監禁緩期執行的97歲德國婦女伊爾姆加德 F.提出上訴。伊爾姆加德 F.曾在二戰期間一所集中營擔任文職雇員。不久前德國一地區法院裁定,當年她的工作有助於納粹集中營的負責人有系統地殺害囚犯。
97歲前納粹集中營秘書被判緩刑兩年
伊策霍地區法院認定97歲的伊爾姆加德-F.犯有謀殺從犯罪,她曾在施圖特霍夫集中營擔任納粹指揮官的速記員,被認為是謀殺了一萬多人的共犯。
馬鈴薯泥與番茄汁:以藝術品為目標的氣候抗議活動
為了提升對氣候保護的重視,積極分子們用馬鈴薯泥和番茄汁做武器,對一些享譽世界的藝術品發動攻擊。莫內、達芬奇和沃霍爾的作品無一倖免。
反猶主義:為何如此根深蒂固
反猶主義有許多表現形式。有時候人們甚至會在自己身上有所發現。反猶主義究竟是什麼?那些持續數百年的偏見究竟是怎麼形成的?這一現象在當今社會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如何區分對以色列政府的合理批評和赤裸裸的反猶主義?我們就這些問題請教了猶太民眾,瞭解他們日常生活中如何感受反猶主義,並試圖解釋為何反猶主義如此根深蒂固,難以消除。
德國氣候保護團體「擾民」行為犯眾怒
攻擊名畫、將手黏在藝術品上、路中央靜坐癱瘓交通……德國的氣候保護團體以愈來愈激烈的手段進行抗議,他們認為只有「戳到痛處」才能讓人正視問題。但他們這樣做要面臨法律後果,民眾對這樣的作法也評價兩極。
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遭襲
維梅爾的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成為氣候保護人士最新的襲擊目標。經檢查,玻璃後面的這幅畫作沒有受損。3名比利時男子被警方逮捕。
環保人士向莫內名畫潑馬鈴薯泥
繼梵高名畫遭潑番茄湯之後,存放在德國一博物館的莫內名畫《乾草堆》也被潑灑了馬鈴薯泥。環保組織希望借此引發公眾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因為「氣候變化的後果將讓藝術品一文不值」。
「靈魂的腳印」:紀念那些死於納粹屠殺的幼小生命
在二戰期間,有大約600萬猶太人遭到殺戮,僅僅在奧斯威辛集中營一地,就有100萬以上人被殺害,其中將近四分之一是兒童。
長平觀察:國家為什麼要羞辱人民?
清零政策帶給中國民眾的感受之一是羞辱。時評作家長平分析認為,「辱民」是歷代專制者統治人民的基本權術之一。
俄羅斯一學校發生槍擊案 已造成至少13人死亡
本周一,俄羅斯烏德穆爾特共和國首府伊熱夫斯克一所學校發生校園槍擊案。目前已造成包括7名兒童在內的13人死亡,至少21人受傷。
《希特勒的女孩》:揭示英國貴族與德國納粹的關係
一本新出版的歷史著作探討了上世紀30年代英國貴族與德國納粹政權之間的密切關係,警示人們今天的民主危機與當年的國際局勢有諸多相似之處。
"亞速營"成員會被送上法庭嗎?
烏克蘭獨立日之際,基輔擔心,俄羅斯會選擇這一天對被俘的烏克蘭士兵展開"審判秀"。烏克蘭方面稱,任何針對被俘士兵的死刑判決都是違反國際法的行為。
波蘭悼念華沙猶太人被害80周年
1942年7月,納粹的黨衛軍發起行動,系統地殺害華沙的猶太人。周五(7月22日)波蘭舉行了悼念這場大屠殺受難者的遊行。
爭議不斷 烏克蘭駐德大使終被免職
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烏克蘭駐德大使梅利尼克頻繁抨擊德國總統、總理等高官,認為柏林長期與莫斯科過從甚密、沒有全力支持烏克蘭。此外,梅利尼克屢屢讚揚涉嫌反猶的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班傑拉,在波蘭、以色列等國也引發巨大爭議。
言論引發爭議 烏克蘭駐德大使或"奉調回國"
烏克蘭駐德大使梅爾尼克無疑是德國目前受關注程度最高的外國使節。此前有關烏克蘭納粹歷史的表述引發廣泛爭議後,梅爾尼克的駐德大使生涯可能將被畫上句號。
駐德大使言論起爭議 基輔政府出面澄清
因多次語出驚人,梅爾尼克顯然是目前關注度最高的駐德外國使節。近來他對烏克蘭民族主義歷史的表述,又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和不滿,以至於烏克蘭外交部都不得不出面澄清,試圖緩和局勢。
德國活動家發起眾籌保釋逃票者
根據一條納粹德國時期的法律,未買票搭乘公共交通是一種犯罪行為。德國每年有數千人無法支付罰款而鋃鐺入獄。但活動人士認為這是針對貧窮者的法律。有人因此在網上發起眾籌,保釋無力支付罰款的逃票者。
行納粹禮 英格蘭球迷在德被捕
在慕尼黑舉行的一場英格蘭對德國隊的比賽前,有英格蘭球迷因行納粹舉手禮被逮捕。此前,英格蘭隊教練曾警告同胞不要在客場「丟人」。
在德國罵人「納粹」犯法嗎?
在納粹政權的統治下,數百萬人死於大屠殺、戰爭,希特勒和第三帝國犯下滔天罪行。因此把他人和納粹做比較極具侮辱性。在擁有言論自由的德國,朝著別人喊出「納粹」,這一行為是否犯法?
化仇恨為「蛋糕」
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鄉維羅納,街頭藝術家Cibo利用自己的手藝,將內容陰暗的新納粹涂鴉轉變為色彩明亮的蛋糕圖畫——這就是義大利式的浪漫?
烏克蘭戰爭背景下看「解放日」
77年前的5月8日和9日,隨著納粹德國的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戰場結束。俄羅斯將5月9日看作是勝利日,並在這一天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普丁也利用這一紀念日進一步加大戰爭宣傳。
終戰日和母親節:拜登夫人突訪基輔
在5月8日紀念二戰結束的日子,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再次譴責俄羅斯的侵略暴行。同一天,美國第一夫人「閃電」訪問基輔,與澤倫斯基夫人共度母親節。
大國夢魘:德國還有哪些「第三帝國」建築
納粹時期的實體印記在德國已經不多了。那個時代遺留的一些龐大建築,則從側面見證那一段沉重歷史。如何對待這份遺產,對後人來說是個難題。
91歲老人:躲過了納粹暴行卻命喪於俄軍入侵
80多年前,奧比德科娃在馬里烏波爾(Mariupol)的地下室躲避納粹。由於俄軍入侵,這位91歲的老太太今年再次躲進地下室。她當時在大屠殺中活了下來,但現在卻因俄羅斯的圍攻而死。
究竟什麼是「種族滅絕」?
數天前,美國總統拜登指控俄羅斯總統普丁對烏克蘭實施「種族滅絕」。這一指控在國際社會引起廣泛爭論。那麼,「種族滅絕」這個詞什麼時候使用是正確和恰當的呢?
德國警方搜捕極右團伙
德國警方周三凌晨採取大規模行動,針對多個右翼極端組織展開了搜查行動,行動中共有四名嫌疑人被捕。
TikTok被指在德國審查「彭帥」、LGBTQ和納粹詞匯
根據一份報告,風靡全球的中國社媒平台TikTok對包含某些術語的帖子進行屏蔽。TikTok則表示,這是其算法缺陷所導致的。另一項研究指出,TikTok算法導致用戶會收到有關烏克蘭戰爭的假新聞。
史瓦辛格喊話普丁:"你現在就能停止戰爭"
三月17日,好萊塢影星和前加州州長史瓦辛格發布影片,表示作為俄羅斯人民的朋友,他必須要說出真相,那就是烏克蘭正在發生人道危機。
亞速營究竟是一支什麼樣的武裝力量?
在烏克蘭港口城市馬里烏波爾,抵禦俄軍入侵的主力是亞速營。對於這支武裝力量,人們眾說紛紜,因為其成員當中有很多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甚至也包括極右翼勢力。
上一頁
第2 頁,共14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