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考特納誕生100周年
2008年8月28日考特納執導的影片《Unter den Bruecken》(橋下)中兩位內河船員Willy和Hendrik的故事,屬於上個世紀德國電影最佳、最具詩意的故事之一。
其實,該片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完成的。它於1944年即二戰結束前一年拍就,但戰後才得以上映。該片屬於那個時代稀有的幾部即不為納粹黨服務也並非無聊娛樂的電影藝術作品。考特納善於巧妙地在角色個人生活中穿插注入一絲政治現實色彩,使影片散發憂傷情調。他的作品令人聯想到法國詩意現實主義大師的手筆。
戰爭時代的電影工作
1980年,卡特納這位德國最著名的戰後導演在義大利過世。當時,人們記得的主要是他在二次大戰時期拍攝的早期作品以及1950年代問世的叫座影片。納粹當政時期,考特納以《Unter den Bruecken》、《Romanze in Moll》(短調浪漫曲)、《Grosse Freiheit Nr. 7》(大自由7號) 創造了一個小小的影界奇跡:既沒有聽從納粹要求成為宣傳納粹思想的政治工具,也沒有陷入平庸無聊的娛樂圈套。他的許多作品今天依然值得一看。
蜚聲國際影壇
他在南斯拉夫拍攝的反戰電影《Die letzte Bruecke》(最後的橋)曾多次獲獎,其中包括在戛納國際電影節獲獎。德國戰後影星菲舍爾(O. W. Fischer)在充滿戲劇性的《Ludwig II.》(路德維希二世)一片中,令人印象深刻地表現了巴伐利亞這位國王徘徊於天才和狂妄之間的一生。
《Des Teufels General》(魔鬼的將軍)刻畫了納粹德國軍人在戰爭中的內心矛盾衝突,抨擊了德國人唯命是從的某種本性。由德國著名演員呂曼(Heinz Ruehmann)扮演主角的《Hauptmann von Koepenick》(科佩尼克上尉)一經上映便成為德國娛樂影片經久不衰的典作。
不受新影人歡迎
考特納逝世28年後的今天,他的一些影作依然還在等待人們的重新評價。比如在影片《Die Rote》(紅色)中,他就已經運用了一些新穎的風格手法,後來的新德國電影派就以這樣的風格手法著稱。
但當時新德國電影派的年輕導演們不想和考特納有太多干係,他被認為是老式電影的代表,循規蹈矩,少有靈感。幾乎沒有哪個製片人還敢和他合作。考特納被迫離開影界。德國電視台為他提供頗有保障的工作條件,他便把工作重點放在了電視。
紀念考特納
考特納一生作品甚多。就是在他誕辰100周年的今天,人們依然還可以挖掘出新的東西。在他的出聲地杜塞道夫,當地電影博物館目前正在舉辦一個小型赫爾穆特.考特納展,展出考特納的書信、電影廣告以及其他一些文獻資料。
德國許多城市今年也先後組織各種考特納作品展映,歌德學院則在世界各地組織放映考特納的影片,讓其他國家的電影愛好者也有機會觀賞這位德國名導的傑作。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