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世博會想到的
2010年6月1日我所在的城市還沒有聽說有誰去游覽上海世博會,即使有老百姓說起世博會,也不會有好氣,他們認為:股市接連大跌,都是國家把資金從股市上抽走拿去辦了世博會的緣故。
花幾千億元開了奧運開世博,哪管那麼多下崗失業工人和看不起病的人的死活,這太不公平了!慷慨花納稅人的錢,花老百姓的血汗錢,粉飾太平盛世的和諧,炫耀中共官員的政績,營造萬國來朝的氛圍,圓百年夢想,與今天中國社會的現實是否協調?是否值得?
150多年的世博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經濟史、文化史、科技史,人類文明的腳步聲清晰傳來。英國是世博會的發源地,然而,陶醉於第一次世博會的人還遠遠不能想像工業革命給世界帶來的另一面:河流日益嚴重污染,綠色日漸減少,迫使人們對機器的狂熱中清醒,開始反思工業化的弊病。從對物的崇拜轉向對人的關懷;從征服自然,轉向尊重自然;從追求增長轉向推崇可持續發展。世博帶給英國的不僅是工業的突飛猛進,更是一場思想理念的變革。同樣的,世博會也震蕩了中國的晚清王朝。
最初參觀了美國費城世博會的中國官員對西方精良的機器贊嘆不已,對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的優越性也印象深刻。1873年中國第一次組團參加維也納舉辦的世博會,第一次像一個大國受到尊重,從而激發了清朝政府對世博會的興趣。隨後幾十年的參展經歷拓展了中國人的視野。從世博會開始的啟蒙種子,逐漸成為工業救國的實踐,有識之士希望通過發展經濟、科技,進而帶動教育和政治的進步。我想,當時處在內憂外患的中國能夠興起"洋務運動"、"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多少是受了增進交流的世博會的影響吧。但是最終也沒有挽救腐敗無能的清王朝,因為它不願進行徹底的社會變革特別是政治體制改革。
清王朝參加世博會的代表團官員,據說精通英文,談吐和禮儀完全西方化,但腦袋後面依然垂著的長辮子,著實令人可笑。今天我們上海世博會的主辦官員,遠比大清王朝的官員見多識廣,博學多才。他們要是能剝下共產黨人的畫皮,剪去束縛他們心靈的長辮子,真正能夠做到以人為本,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構建和諧社會、和諧城市,帶領中國人民走向充滿希望的未來,也就不負花如此代價舉辦的上海世博會了。
作者: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