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外文摘:北京搶功二二八,威脅全世界?
2017年2月19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風傳媒》發表主筆室文章《台灣的轉型正義 VS.北京的英烈千秋》,指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不夠,要一個抗戰各自表述,一個抗戰各自表述不夠,還要一個二二八各自表述"。文章認為,二二八當然有共產黨的角色,但作用到底有多大?民進黨為了否定蔣介石(或國民黨),而刻意遺忘這個事實,當然不是歷史的真相;同樣的,放大了共產黨的角色,而忽略了陳儀等接收官員亂紀擾民之不得民心,軍隊肆後鎮壓的濫傷無辜,也不是歷史的真相。還有,最重要的,即使在二二八當中扮演角色的台灣共產黨(地下黨)人們,他們追求的到底是"祖國統一"?"台灣獨立"?或者僅僅是最單純"台人自治"的渴望?
文章說,北京紀念二二八,台灣不必戒懼,那終究已是"歷史",而真相總有多面向。就像彼岸因為嚮往"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為胡適(民國)翻案,若北京因為紀念二二八而體會台灣人追求"民主自治"一以貫之的渴望,歡迎!至於忽視民主自由而強求統一之國族壓力,那麼國民黨在轉型正義上付不完的代價,正可為殷監。
香港何以需要中傷法庭罪?
香港《端傳媒》發表法律學者戴耀廷文章《香港需要中傷法庭罪,阻嚇謾罵法官者嗎?》,認為應否保留中傷法庭罪,不同法制的著重點分別,在於是要讓言論自由有更強保障,還是要對司法權威提供充份保障。不同地方,言論自由與司法權威之間的平衡點不是一樣的,甚至在同一地方,因應社會的發展,平衡點也可以不同。大部分普通法地區,都是朝向更多保障言論自由的方向發展,故大體的法律改革方向,是取消中傷法庭罪或減低中傷法庭罪的實際應用。
戴耀廷說,香港"回歸"後,要維護司法權威的需要,在香港變得比以前重要。或許保留中傷法庭罪未必能直接提升司法權威,但應有象徵性意義,給公眾明白維護司法權威的重要性。但是,即使保留中傷法庭罪,他也不贊成隨便提出起訴, 相關言論或行為必須對司法權威構成了真實存在的威脅,才適合提出檢控。
比不是市場經濟更糟糕的中國經濟
香港時事評論家練乙錚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中國不僅不是市場經濟,還更糟糕》認為,過度控制、干預主義、貨幣操縱--不,中國不是市場經濟。但更糟糕的是:中國共產黨已經成系統地滲透到了中國正在增長中的私營部門,已經在超過一半的非國有企業中開展活動;它可以操縱甚至控制這些公司,特別是大型企業,一些外國公司也不例外。現代中國經濟是黨-企業聯合集團式的經濟。
練乙錚說,問題不只在於中國經濟不是市場經濟,政府不允許經濟足夠自由地運行。它的構造本身,就是為服務於中共經濟與政治的意志和利益而設計的,並且一再地據此重新設計。這種黨和公司的複雜結合只會進一步擴張,因為大部分國有企業--舊經濟中效率低下的殘餘部分--正被快速發展的私營部門所取代。
中國如何統治世界?
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中國會不會統治世界》,作者曾昭明認為,中國版本的"大國崛起",意義就不僅是各種霸權轉移論認定的取代美國,也不僅是要在既有的國際體系下成為領導其他民族國家的另一個國際強權。依循天朝式崛起的內在邏輯,華夏版的大國崛起,所要求的是徹底消融以人民主權的民族國家為構成單位的現代國際體系,按照儒教天下帝國的帝國傳統,按照"宗主-藩屬"關係的古典帝國模式,按照中國權貴集團的自我認知與自我形象,以"普世性的、政教合一的王權主義"來再造世界秩序。
作者引述學者觀點說,天朝主義左派的"南南合作"話語,經由將中國市場、中國投資與反美帝、去殖民串連起來,的確成功地遮蔽了這種"中華型殖民主義"的歷史現場。中國的國家作為是確實會被經濟構造和動能所制約和引導,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將國家權力的運作邏輯直接化約到資本權力的運作邏輯。在中國當代的天朝主義話語下,中國是否能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霸主,已經變成衡量中南海的統治正當性的唯一尺度,甚而形成凝聚社會核心的終極性歷史目的。
摘編:張平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