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報稱今年將有超過20萬港人參加7.1遊行
2004年6月17日外交部駐港特派員楊文昌和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陳佐洱的表達似乎體現出強硬與溫和之間的差別。對民主派與北京之間的和解究竟如何解讀?其前景又如何?本周香港媒體對此有大量的評論。
香港《信報》本周一社論的標題是《溝通各有所圖,和解要看時機》。社論說:「我們並不是以陰謀論去推測劉千石議員體提出與中央溝通的建議,但如果對己方沒有好處,溝通又有什麼作用?如果真的願意'各讓一步',為什麼不在人大釋法、否決雙普選之前提出,爭取在政改上達成一個妥協方案?……民主派在回歸前乘著港人恐共的心理,處處與北京對抗而取得廣泛民意支持,現在政制再往下發展,北京已不能容忍這種情況繼續下去。與中央溝通,最終要解決的如何處理與中央政權的關係,這是民主派無法迴避的問題。」
《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曹景行日前在該台王牌節目《時事開講》中表示:「香港的那些人口口聲聲提出要和中央政府進行溝通,那你溝通的基礎在什麼地方……我想香港有些媒體或者有一些人物的解釋,一種是炒做的可能性,還有一種是實際上對香港的這些本質的問題自己也弄的比較糊塗,就包括這次我們講這些反對勢力提出要和中央政府和解,我覺得這個提法本身就蠻古怪的。中央政府和地方上一部分的和解,怎麼樣和解,和解的前提是開戰,到底誰跟誰開戰,中央政府是不是向你開戰,還是你向中央政府開戰,所以要有和解的問題,這個現在大家在看的就是說突然出現這樣一種講法,他背後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曹景行接著說:「 從北京的角度,從中聯辦的角度加強溝通我覺得確實有必要,但是這個溝通的前提,你不能反對基本法,不能去顛覆,去反對,要去動搖現在中國的憲法溝通的體制,你也不能夠去把外國的力量引進來,或者是到外國去用外國的力量來支持自己,當然也不能在兩岸問題上,台灣問題上去支持台獨,這些前提下面,我覺得都是應該做到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面加強溝通應該勢在必行,當然可以在9月12號選完之後,但是到底怎麼做,我覺得這裡面有兩點可能從中方,第一個就是不少人讓他們沒有回鄉證,不能回去的,我覺得有些大部分應該給他們回鄉證,應該讓他們回去,不回去不知道大陸發生的情況,你腦子不會變,回去過的人多少有共同溝通的基礎,第二個,有一些不能夠代表北京政策的,但是又特別喜歡講話的人,能不能少講一些,甚至不講。」
另外,離開七一遊行只有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了。今年的七一遊行是九月立法會選舉前的最後一次民意爆發,也是對去年七一之後北京對港政策的大檢驗。香港《明報》報導說:「民陣估計今年七一有30萬人遊行, (學者)陳健民強調,即使只有30萬人上街,其視覺效果已與去年 50萬人無異。張炳良指出,今年抗爭的對象由就 23條強行立法的特區政府變為否決普選的中央,外國媒體可能會標出「 Hong Kong Says No to China」(香港向中國說不)的標題,故今年七一會帶來更大的政治震撼。……陳健民的估計是「由下而上」,以元旦10萬人遊行作出發點。他指元旦遊行在沒有動員、沒有迫切議題、經濟又好轉的情況下,仍有7至10萬人,但現今中央否決雙普選、言論自由又受威脅等,今年七一的人數是元旦的2至3倍不足為奇。雖然人數少了 20萬,但視覺效果與去年無異,因為去年 50萬人中其實有很多人滯留在維園沒有出發,亦有人最終坐地鐵前往政府總部,直接走過銅鑼灣一帶街道的只有20至30萬人。 而另一名學者蔡子強的估計則「由上而下」,去年有50萬人,但由於遊行是對針對特區政府,不少左派團體也有暗中參與,但今年針對的是中央,無意與中央對抗的左派群眾不會再出席,港人亦沒有去年 SARS過後的郁結,故人數相信會較50萬人少,但由於仍有選舉不公正及名嘴封咪事件,相信 20至30萬人是合理估計。」
邱震海(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