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法蘭克福車展
法蘭克福車展(IAA),全球規模最大的車展,有「汽車奧運會」之稱。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歐洲如何打破中國對稀土的壟斷?
歐洲計劃到2035年停止銷售使用內燃機的新車。這意味著電動汽車將成為主流。然而,電動汽車電池需要大量稀土等金屬。開采稀土對環境有害,而且目前中國牢牢控制著全球稀土供應。
大眾新疆廠審計:未發現「強迫勞動」跡象
德國大眾汽車委託的外部審計公司發表調查結果稱,在大眾汽車新疆廠沒有發現強迫勞動或其他侵犯人權的行為。投資者表示,審計不應是一次性任務,期盼大眾汽車能持續提高透明度。
美國提電動汽車補助新規 對中國材料設限
華盛頓希望將電池組件來自中國、俄羅斯等「競爭對手國家」的電動汽車排除在國家補貼之外,並稱這一規定旨在「加強美國供應鏈的安全」。
解碼中國:中歐峰會面臨重大障礙
互相將對方視為競爭對手的歐盟和中國如何才能走到一起?即將於12月7日舉行的中歐峰會也許可以就此作出解答。
大眾中國計劃2026年推出2萬歐元電動車
大眾汽車公司耗資10億歐元在合肥創立第一家德國以外的研發中心,設計服務於當地市場的汽車生產平台,以此節省三分之一成本。
研究:超越德日 中國將成最大汽車出口國
德國研究機構公佈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1月至9月的汽車出口已超過日本和德國,出口數字增長迅速,預計中國將是今年最大的汽車出口國。其中,電動汽車佔出口汽車的比例為24%,是去年的兩倍多。
法國外長訪華強調「致力於與中國對話」
正在北京訪問的法國外長科隆納先後會見了中國總理李強和外長王毅。她強調,法國致力於和中國對話,而王毅則呼籲歐洲各國不要「因為競爭而害怕合作」。歐盟今年啟動了針對中國產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北京則斥之為「保護主義」。
德語媒體:大眾在中國建第二個"狼堡"
與中國"脫鉤"?對德國大眾汽車來說不是選項。迫於中國市場上的競爭和本土化壓力,大眾在中國新設立3000名工程師的研發中心和新的工廠,《南德意志報》予以關注。此外,中國宣佈對德國公民實行15天內免簽,背後原因是什麼?《法蘭克福匯報》予以分析。
變相軍援?中國車輛熱銷俄羅斯
俄烏戰爭持續膠著之際,有媒體報導稱,俄羅斯從中國購置的吉普車和載重車數量正在不斷增多。由於國際社會對俄羅斯的制裁,多數西方國家的車企已經中斷了同俄羅斯的合作。
調研:德國作為工業基地的吸引力正在迅速下降
咨詢公司德勤對一百多家德國企業的問卷調查發現,三分之二的企業已經將其價值鏈條的部分環節轉移到國外,在機械製造和汽車工業領域尤為明顯。
德語媒體:來自中國的汽車海嘯
《新蘇黎世報》刊出對前中歐商會主席伍德克的採訪,他指出,由中國汽車製造商帶動的殘酷價格戰遲早會到來。 《世界報》的分析文章寫道,目前歐盟除了德國在內的四個國家以外,其他國家大多沒有明確的中國戰略。
「淘鋰熱」重創西藏環境民生
流亡藏人學者周三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迅猛發展的電動車行業掀起了在青藏高原開采鋰礦的熱潮,而此舉正在嚴重損害當地民眾的權益,並重創此間脆弱的生態環境。
德語媒體:中國經濟困境難解 「良藥」不再靈驗
《慕尼黑信使報》分析認為,中國經濟的問題來自深層次的結構弊病,而北京慣用的以基礎設施投資來刺激景氣的手段,已經不再適用於當下。《法蘭克福匯報》則關注到,比亞迪正準備在歐洲設廠,選址鎖定匈牙利。
G7貿易部長批"經濟脅迫" 中國反控"雙重標準"
七國集團(G7)貿易部長會議週日(10月29日)呼籲,應立即取消對日本水產的不必要限制、共同應對「經濟脅迫」,劍指中國。中國駐日大使館隨後譴責「經濟脅迫」才是G7的「專利」,批評該集團成員勿「雙重標準」。
晶片短缺 仍令德國企業叫苦不迭
新冠疫情曾一度令全球晶片供應鏈嚴重受阻。汽車工業因無法獲得晶片而被迫停工的情況,雖然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但晶片短缺的問題仍令許多企業叫苦不迭。
斯特蘭蒂斯入股中國零跑汽車
歐寶汽車母公司斯特蘭蒂斯(Stellantis)宣佈斥資15億歐元入股中國電動車初創公司零跑汽車,以擴大在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影響力。
調研: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正在奮起直追
一項剛剛發布的研究顯示,在技術創新方面,中國正在日益成為德國強勁的競爭對手。尤其在生物技術和電動車技術領域,中國申報的專利數量已經遠遠超越德國。
德語媒體: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是個好主意
慕尼黑工大的經濟學教授為《商報》撰文指出,為了給歐洲車企創造喘息時間,歐盟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是一個明智之舉。她還建議德國學習中國90年代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經驗,要求中國電動車企在歐洲成立合資企業,從而幫助本土產業的技術進步。
德語媒體:歐盟引入新的企業補貼申報規定
歐盟對經貿的監管手段還在加強,《新蘇黎世報》觀察到周四開始的補貼申報規定,認為新規明顯針對中國。《汽車周報》援引寶馬財務總監的話批評歐盟的關稅政策。
歐盟外交高級代表波瑞爾抵中國 將與王毅會談
在兩度推遲行程之後,波瑞爾終於在本周四抵達中國進行訪問,預計將與中國外長王毅等人討論歐中關係、貿易以及烏克蘭戰爭議題,此行也為今年計劃舉行的歐中峰會奠定基礎。不過,歐盟「去風險」策略會不會影響歐中關係,仍有待觀察。
德語媒體:對華經貿關係 - 歐洲不應繼續幼稚
是否應當對中國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 是否應當引入懲罰性關稅?為了保護本土工業,是否可以放棄自由貿易原則?一段時間以來,上述問題在德國社會引起諸多的討論。
汽車闖入三藩市中國總領事館 駕車者被警方擊斃
當地時間10月9日,有人駕車衝入三藩市中國總領事館簽證部後的男子。警方表示,駕車者已被警方擊斃,事件原因目前仍在調查中。
歐盟正式啟動電動車反補貼調查
10月4日,歐盟委員會宣佈正式啟動針對中國產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並稱已經掌握「充分證據」。調查須在13個月之內完成,馮德萊恩稱如果能夠證明存在扭曲市場的不公平競爭,歐盟將「果斷採取行動」。
歐中關係:歐洲制定新制裁工具
歐盟議會周二的主要議題基本上是圍繞中國。議員們為制定一項新的貿易工具掃清了道路。
貿易專員:歐盟有義務捍衛自身經濟利益
擬議中針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引起中方不滿後,歐盟貿易專員東布羅夫斯基斯本周訪問了北京。結束訪華後,東布羅夫斯基斯繼續為反補貼調查進行辯護,並稱在華設廠的外國車企也會被調查。
德語媒體:德國電動汽車產業該如何自救?
「焦點線上」發表評論指出,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路徑,補貼也並非中國車企的唯一制勝法寶。德國需要投資1000億歐元,才能打破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的主導地位。
歐盟貿易專員結束訪華 實質性成果有哪些?
歐盟貿易專員東布羅夫斯基斯已經結束的訪華之旅,到底能帶來多大的成效?他和中國副總理何立峰的交談,達成了哪些協議?總的來說,他此次訪華談及棘手問題的語態,能讓中方明白歐盟的立場和關切嗎?
德語媒體:如何與中國保持學術合作
《時代周報》發表柏林自由大學和維也納大學兩位教授的客座評論,認為與中國的學術合作必須繼續成為可能。《奧古斯堡匯報》發表評論,認為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威脅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懲罰性關稅,將會是一記烏龍球。
研究:德國對華投資保持高位 "多樣化"尚未實現
儘管正在進行著一場對中國"去風險"的政策討論,一項研究顯示,德國對華直接投資仍十分強勁。
德國經濟研究所:德國汽車生產日益受到中國威脅
一份德國經濟研究所(IW)的報告說,今年上半年,德國進口的中國汽車和零件猛增75%,而其他方面的雙邊貿易貿易卻出現下滑。從這些數據中得出關於德國去風險化的明確結論還為時過早。
德語媒體:歐盟自己也巨額補貼本土電動車
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汽車開展反補貼調查,依然是德語報刊的關注熱點。《巴登報》指出,其實歐盟也為自己的電動車產業提供巨額補貼。《法蘭克福匯報》則批評說,中國電動汽車市場份額猛增不僅僅靠的是補貼,也因為其品質勝過歐洲競爭者。
歐盟:歐洲經濟有能力應對中國的報復措施
布魯塞爾宣佈對中國電動汽車開展反補貼調查的計劃之後,中國警告此舉將嚴重損害中歐貿易關係。周五歐盟做出回應,堅稱歐洲經濟足夠強大,可以應對任何來自中國的報復措施。
德語媒體:"去風險"的風險
本周,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佈將對來自中國的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必要情況下,甚至會引入懲罰性關稅。德國車企喜憂參半,他們擔心德國車會成為中國政府反制措施的犧牲品。
慕尼黑國際車展上的「中國軍團」
慕尼黑國際車展(IAA)正在進行中。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頗受關注,連德國外長也不禁要坐進去感受一下。一些觀察家甚至調侃「這是中國的IAA」。下面我們就帶您瞭解幾款來自中國的新車。
德語媒體:慕尼黑車展上的中國旋風
德國是傳統的汽車工業大國,但今年的慕尼黑車展上,中國汽車製造商卻讓德國汽車工業的尷尬境地暴露無遺,燃油汽車已經沒有了未來,但德國的電動車技術卻還在起步階段徘徊不前。
慕尼黑國際車展:中國車企大秀肌肉
2023年慕尼黑國際汽車展開幕,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高調登場,在德國汽車製造商的地盤上大秀肌肉。有人說,這次車展之後,市場將會改天換地。
搶攻歐洲市場 中國電動車成慕尼黑車展亮點
今年的德國慕尼黑國際車展是電動車的舞台,特別是中國電動車製造商借此機會在歐洲推出更先進、更低價的車款。受到來自中國競爭者的壓力,歐洲汽車製造商不得不加緊轉型的腳步,努力趕上這波電動車的熱潮。
德國聯邦議院成立「維吾爾」議會小組
9月5日,德國聯邦議院成立「維吾爾」議會小組,成員包括執政聯盟社民黨、自民黨和綠黨以及在野的聯盟黨的11名聯邦議員。該小組可能將請求聯邦議院就承認中國政府在新疆的行為是種族滅絕進行投票。
德語媒體:中國將為汽車工業指明方向?
剛剛開幕的慕尼黑車展上,來自中國的汽車製造商最為搶眼,無論是參展陣容,還是在創新技術領域,中國製造的電動車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德語媒體普遍認為,德國傳統汽車大國的地位正在受到來自中國的挑戰。
德語媒體:德國企業的「另類脫鉤」和中國電動車搶奪IAA舞台
德國對華出口下降的幅度遠高於預期。德國《資本》雜誌發表的專欄評論分析指出,這是因為以往對華出口的德國企業現在開始在中國當地開闢生產線。德國企業開啟的「另類脫鉤」能否有效地對抗地緣政治風險?
IAA慕尼黑國際車展:中國車商佔據半壁河山 特斯拉重新亮相
周一,世界最大規模的車展之一--慕尼黑車展開幕。特斯拉缺席十年之後,再度登台亮相,同來自中國的廠家爭奪電動車行業的霸主地位。
麥肯錫:歐洲汽車行業需要新的中國戰略
咨詢公司麥肯錫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歐洲汽車行業需要盡快調整戰略,才能縮小與中國競爭對手之間的差距。
中國電動車大軍將「入侵」歐洲?
直到數年前,比亞迪、小鵬、東方等是只有德國業內人士才叫得出名號的品牌,如今這些中國車商帶著他們嶄新的電動車在德國國際車展亮相。中國電動車是否即將在歐洲佔據一席之地?
德語媒體:哈貝克為什麼挑釁中國?
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計劃出台新法規,加強對中國入股德國企業的審核。這樣的強硬會不會惹怒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人們是否過度高估了中國經濟對於德國的重要性?
中國經濟停滯 德國企業受到雙重壓力
專家分析認為,中國經濟或面臨停滯,而這將導致德國對中國的出口減少。與此同時,中國自身會加強出口,從而加劇在歐洲市場與德國產品的競爭。
新加坡:全球最昂貴的汽車市場
在新加坡,一張「擁車證」的價格已經突破10萬新幣。為什麼在這個地狹人稠的繁華城市國家,汽車既是一種奢侈品也是實際需要?新加坡「減少用車」的願景又是如何影響汽車愛好者、通勤者和整體環境?
台積電在德勒斯登設廠 總投資逾100億歐元
德國德勒斯登市是國際上最重要的半導體產地之一。如今,行業巨頭、台灣企業台積電將在那裡建設一座面向汽車行業的晶片工廠。這一協議是建立在巨額補貼的基礎之上。
德語媒體:在非洲 體制對手也可以合作
《新蘇黎世報》的一篇客席評論建議西方國家在援助非洲時,不妨和中國合作,因為即便是體制競爭對手也同樣需要一個長治久安的非洲。瑞士《商報》則猛烈抨擊歐洲禁止燃油汽車的計劃,認為這將導致西方汽車產業也像太陽能產業一樣全面依賴中國。
德國汽車業: 被中國彎道超車,前景幾何
高昂成本、需求下跌再加上日益激烈的競爭,使得德國汽車行業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尤其是在利潤豐厚的中國市場,德國汽車前景堪憂。
中國對「德國進口」為何沒了胃口?
德國6月出口連續第三個月增長,但專家認為在全球經濟停滯的情況下,外貿無法為德國經濟帶來好處。此外,德國今年對中國出口下降,未來還可能繼續減少。
上一頁
第7 頁,共39 頁
下一頁